議題
-
82
-
51
-
482021-02-17【機會與挑戰】
聯合國曾預測,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約是五十億人,會居住在城市裡。而大量人口群聚的地方,代表的是地球資源會被大量消耗。為了避免地球資源耗竭,2015年,聯合國正式啟動了「永續發展目標」,確保現存人口的環境、社會、經濟方面,健康發展的同時也不犧牲未來世代的環境,這樣的目標,已經成為各國都市發展的趨勢。
反觀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是地區高度都會化的結果,我們也正走入資源枯竭的窘境。面對永續城市這個大議題,台灣的現況如何?又有什麼樣的優勢和挑戰呢?
【親水迷思】
受到永續城市的影響,台灣不少沒落的角落,經過重整,得以重生成為都市新亮點。台南的河樂廣場就是個例子。它的原址是過時的商圈,經過市府重新規劃,鹹魚翻身,成為觀光客的打卡熱點。只是,號稱親水公園的河樂廣場,卻和國際間討論的親水公園概念,相去甚遠;台中的綠川也有類似的盲點,原因在哪裡?
【循環與再生】
在台灣,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大都市或小地方,正在朝永續城市精神的方向發展。即便只是一件小的事情,或一個小改變,就可以讓整個地區變得不一樣。
就像台南官田區,有全台最多的菱角產量,本來農業廢棄物菱角殼,成為頭痛的地方垃圾,後來透過區公所的巧思,將菱角殼燒製成可以賣錢的生物炭–菱殼炭。不但解決了汙染,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
還有桃園中壢的老街溪,原本惡臭惱人,人見人嫌,後來縣政府依循自然的生態工法,整治有成,恢復了老街溪原有的生命力。現在的老街溪,成為帶動當地人文文化的母親之河。
第686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30
-
31
-
172017-03-28農曆春節,高品質的香菇是許多人送禮的好選擇,以及年菜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不過現在香菇卻正面臨減產危機。台灣的香菇,每年種植超過2.1億個太空包,比起2011年的1.8億,成長了16%以上,但是產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三成。
產量減少,連帶的價格上揚。早期一公斤的乾香菇,大約5、600元,這幾年飆升到上千元。但是菇農卻笑不出來,因為香菇菌種弱化,導致良率和產能大幅下降。
台中新社地區是乾香菇的大宗產區,每年種植1.6億個太空包,但是所使用的菌種卻只有兩種,而且還是30年前的。比起鄰近的韓國、日本和中國大陸,台灣的香菇菌種又老又少,連帶的讓台灣的香菇產業競爭力下滑,菇農更對產業的未來感到憂心。
第481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