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
4182018-05-24內政部在上個月宣布,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在今年三月底已經達到14.05%,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顯示目前台灣每七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人,反映未來長照需求將快速增加。
以新北市來說,新北市在102年盤點居家服務統計資料發現,每年照顧服務需求大約有180萬小時,但是實際能提供的時數只有120萬小時,缺口高達60萬小時。於是新北市首創以時間銀行的概念規劃「佈老時間銀行」,招募志工投入居家服務中不需專業技術的「陪伴」工作,而志工們所投入的服務時間可以存起來放在未來使用。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時間銀行存摺有三小時,未來可以一比一,也就是換三小時的志工服務。或是以三比一的方式兌換一小時的居家服務。時間銀行上路四年多來,成效如何?一起看看新北市怎麼做。
第547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3822018-05-24
-
453
-
301
-
3562018-05-11KBS(Korean Broadcasting System,直譯為韓國放送公社,或稱韓國國家電視台),是韓國最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國營電視台,地處首爾市區汝矣島,園區幅員遼闊,其中在新館一樓大廳,有一區展示著1983年製播的《尋找離散家屬》節目。
比起經典韓劇《冬季戀歌》,或是向全球推廣K-POP的《音樂銀行》來說,《尋找離散家屬》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但對KBS來說,這個節目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絕非是憑藉收視率或知名度而存在。
《尋找離散家屬》原是一個為韓戰停戰30年週年而生的特別企畫,預計製播紀念性的一集。當時韓國影視產業環境與台灣相似,大部分的民眾收看KBS、MBC與SBS三大無線電視台,這個特別節目亦一如往常,按照安排好的節目表,準時在6月30日晚間10點15分放送。
這是一個現場直播的節目。攝影棚裡參加錄影的觀眾,全是因韓戰與親人失去聯繫的離散家屬,他們坐在底下,手上拿著一塊紙板,上面標示姓名、現在住處、與僅存且已知的失聯對象資訊。由現場主持人介紹離散家屬,透過棚裡的電話連繫確認是否為失聯對象,並直播聯繫上親人的一刻。
「我是不是在理髮院?」
「對,沒錯。」
「分開那天是不是陰天?」
「對,沒錯。」
「哥哥啊!」
住在濟州島的妹妹與在大田市的哥哥,一在南一在北,兄妹倆失散多年且早被領養人改名換姓,久別重逢終於相認,抑藏在心中30年的情感找到出口,他們的眼淚潰不成堤。這是《尋找離散家屬》節目最為人熟知的一個故事,當參加錄影的觀眾,真的透過節目找到親人,也讓其他正在尋尋覓覓的離散家屬,燃起一線希望。
「當時電視台大樓外一直延伸到對面的汝矣島公園廣場,人山人海到處都是人,民眾在建築物外牆上貼滿手寫的尋人啟事,還有人用木板寫尋人啟事掛在身上,希望引起媒體注意。」製作人池炯旭說。
顛沛流離的境遇,人世間的生離死別、悲歡離合不是戲劇演出,而是真人實事發生在眼前的實況直播,感動不少人。《尋找離散家屬》帶來超高收視率,引起廣大迴響,說轟動國際也不為過,當時美國總統雷根也提到他看了節目很有感觸,並呼籲北韓當局執政者:「讓因為戰爭分裂的家屬相聚,讓你的人民能在這個節目上出現。」
「當時家家戶戶都在開著電視,很多人跑來說,他們在找家屬。」
邊幸哲當時是現場攝影師,我請他回想當年的景況,他說了幾句便開始哽咽。
「就算是要熬夜,也希望多為一位離散家屬找到親人。」邊幸哲說,那時所有工作人員幾乎卯足全勁,日以繼夜不間斷地工作,回應觀眾。
直到精疲力盡,因為許多人在等答案。
「什麼叫累?疲憊的感覺已被汝矣島外廣場人潮淹沒,療癒家屬心中的痛比什麼都重要。」
從6月30日播出第一集,到11月4日下檔,《尋找離散家屬》連續直播138天, 介紹了53536個家庭的離散故事,協助10189名家屬找到親人。除了尋人啟事的指標意義,戰後出生的年輕一代也因為看了節目感同身受--即使戰地停火多年,但埋藏在上一輩心中的遺憾,卻是忘也忘不掉的痛苦。
2015年,KBS資料檔案室整理《尋找離散家屬》節目相關資料,包括節目資料帶、製播工作單、手寫看板、紀念唱片、重逢照片等等共20522份,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登錄為世界記憶遺產。
「一個韓國的電視節目,跟世界有什麼關係呢?」當時負責申請的資料檔案室專員李珉知說,申請時他們反思這個問題:因戰亂造成顛沛流離的人類悲劇,易引起共鳴,但要成為人類共同記憶遺產,就必須強調保存的價值。
「在美俄對峙的冷戰氣氛下,南北韓關係也時常出現擦槍走火的緊繃狀態,因為這個節目,雙方紅十字會代表出面協調,於是在兩年後的1985年,有了首次的離散家屬見面會。」李珉知補充說明,除了是啟動見面會的觸媒,《尋找離散家屬》也影響了政府施政,地方政府將離散家屬資訊列表,公務員進一步協助民眾聯繫,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初,最大規模的尋人節目,最終能獲選登錄為世界記憶遺產的決定因素。
「每一個國家都曾有過戰亂,但沒有一個電視節目如此詮釋戰爭的痛苦。」李珉知進一步解釋UNESCO的評選意見,《尋找離散家屬》雖不是第一個入選的影視資料,但相較於紀錄戰亂紛爭下人性對立的殘忍,一個民族因政治問題的分裂造成多大影響,韓戰無疑是給全世界最大的警惕。
4/27兩韓峰會後,雙方領導人允諾在2018年8月15日重啟離散家屬見面會,但若一如既往或按慣例辦理,比例式抽籤,並不能滿足互通往來的需求,遑論探親祭祖等進一步的人道關懷政策。
「像韓戰這樣的事情,真的不要再發生了。」即使已是35年前的工作,邊幸哲想到當時景況還是忍不住落淚。他說,因韓戰分隔兩地的人民超過一千萬,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經歷過這段痛苦且仍在世的老人越來越少,活著的人七十歲以上超過一半,再沒有更進一步的開放政策,見不到最後一面的老人,終將抱憾離世。
「幾年前我們已向兩邊政府提交一個計劃,在非軍事區(DMZ)或平壤都可以,蓋一個離散家屬博物館,一二樓做一個讓離散家屬可以隨時碰面的場地,常態開放,可以由我們來做。」
這是邊幸哲對半島和平許諾的願望。
採訪當天,我們踏入當年錄製《尋找離散家屬》的攝影棚,工作人員調燈、移動道具,為下一個節目準備。那些座位依舊如新,但35年前,參與錄影的觀眾們啊,你們都找到家人了嗎?
第543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346
-
375
-
3642018-04-022017年的全球道路成就獎,在杜拜舉行頒獎。得獎的包含歐亞大陸之間的海底隧道、拉薩到林芝海拔三到五千公尺的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不過研究類的唯一首獎,則是來自台灣的JW生態工法,一個小小的透水鋪面工程,為什麼會獲得評審青睞?
發明人陳瑞文出身工地,傳統工法總認為道路必須夯實,才能穩固。但是他心中始終有個想法,台灣氣候多雨,只要一有豪雨,各地就會有淹水甚至豪雨成災的情況發生,傳統做法的夯實道路容易積水,但如果在道路下能蓄水,這樣既不浪費水源,又能解決積水的問題。這個信念,讓他一邊工作,一邊研究了三十年的時間,終於發明出這項生態工法。這個生態工法不僅讓道路能呼吸,還能在道路下建立一整個生態系。一起來看看,小小的鋪面,有什麼大驚奇?
第539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
221
-
372
-
4612018-03-22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今年發布的「全球趨勢」報告中指出,因為衝突、迫害等因素而流離失所的人數,在2016年高達6560萬人,不但比2015年增加了30萬人,人數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而在台灣不是沒有難民來台尋求庇護,2002年行政院研考會就決議要建立難民庇護制度及制定難民法,2005年提出難民法草案,整部難民法只有17條條文,是一部相當迷你的草案,2016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
不過到現在難民法一直沒列入優先法案,遲遲未能三讀,也讓來台尋求庇護者無法有法源依據得到居留或幫助。 過去來台尋求庇護的大部分是中國或西藏人士,最近幾年國內人權團體發現,尋求庇護的歐亞非面孔增加了,不過因為法令的限制,救援工作反而比過去更難進行。
第525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420
-
3552018-03-20我們曾經報導五○年代牽連最廣的政治案件-鹿窟事件。鹿窟事件之後,接續發生玉桂嶺基地案,有17個人受害,以及瑞芳曉基地案件有25個人被波及。在這兩案42人中,被判死刑的就佔了三成,多達13人。而總結鹿窟基地、玉桂嶺基地及瑞芳曉基地三案中,有30多人被送到綠島監獄度過長短不一的歲月。
經過65年的漫長等待,這三案的受難者及家屬,106年底終於在監察院碰面了。不過人事已非,有些受難者已經過世,再也看不到轉型正義實現的那一天。不過這一場監察院的見面會,才是村民及受難者爭取平反路的開始,現在他們除了連署,希望盡快催生鹿窟事件的紀念館,也希望能在玉桂嶺案事發地點設立紀念碑,同時全面開放檔案、舉辦追思會。也希望在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通過後,能給予受難者與家屬應有的救濟與補償。
第53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4312018-03-13興建於1936年的舊廈門街派出所,是日治時代的警察局,現在由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然而年久失修,滿地碎玻璃,環境髒亂,廢棄的派出所就曾被台北市議員以「鬼屋」來形容它的現狀。
在台北市超過400處的文化資產中約有120處是古蹟,歷史建築數量龐大,類似舊廈門派出所的建物維護修繕,所需的人力與預算成了一大難題。
102年起文化局推出「老房子文化運動」,媒合建物所有權人與民間廠商,用承租使用的方式,讓民間修繕經營。陽明山美軍宿舍俱樂部就是老房子文化運動的媒合物件之一。經營者除了盡力恢復建築原貌,以黑膠唱片起家的業者,也用音樂來結合俱樂部的歷史背景,並改造舊泳池,重現美軍駐台時期的酒吧文化。
在宜蘭冬山鄉也有老屋活用的計畫,他們又是怎麼做的?一起來看看宜蘭冬山鄉與台北市的例子。
第536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425
-
4122018-02-19過年前的強震讓花蓮人過了一個不平靜的年,有人的家沒了,四十幾年歷史的統帥飯店也倒了。206地震規模由6.0上修到6.26,震央在立霧溪口,最大震度7級。
而花蓮從1815年就有地震紀錄,過去百年十大災害地震,花東地區就佔了兩次。第一次是一再被提及的1951年花東縱谷地震系列,不只連震兩個月以上,規模大於七以上的地震就多達四個,造成的傷亡和災情讓老一輩的花蓮人,仍記憶猶新。第二次是1986年規模6.8的花蓮地震,間接催生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成立 。其中1951年花東縱谷地震系列後出現的米崙斷層,跟花蓮206地震接近。
獨立特派員記者跟著地調所了解米崙斷層沿線破壞情形,也跟著中央大學追震小組,記錄他們如何佈設地震站,透過抓地底下的餘震,來了解花蓮地層弱面部分,以及哪裡有地震斷層。
花東縱谷是板塊交界的地方,台灣有70%的地震都在這個區域,這裡也是未來五十年發生規模七以上的地震,機率最高的地區之一。透過這次206地震突顯出來的問題,要怎麼解決?
第53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