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司法人權
45
司法人權
2024-06-12
如果你問起
台灣,曾經是全世界軍事戒嚴最久的國家,從1949年5月19日宣布實施一直到1992年廢除刑法100條。長達43年的白色恐怖期間,受難人數超過2萬人,受牽連的家屬高達20萬人。
然而,這麼多年來,卻一直沒有一個記憶日或紀念日,來告慰受難者,並且警惕當政者。
終於在數十個公民團體的倡議下,今年4月18日行政院正式核定,5月19日為「白色恐怖記憶日」,而關於台灣的土地傷痕與歷史記憶,詩人李敏勇也以「傷口的花,希望的樹」娓娓道出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856集
文字:
李惠仁
/ 攝影:
許中熹
45
司法人權
文字:林珍汝
攝影:賴振元
2019-12-04
解讀美麗島
經過四十年的時間,美麗島的當事人已經陸續獲得司法平反,國家檔案管理局也對外公開當年美麗島的相關檔案。
但這個將台灣帶向真正民主之路的事件,很多台灣人依然相當陌生,許多人對當年事件的記憶,都來自於媒體報導,將美麗島事件詮釋為暴力事件。
當時唯一一個即時報導遊行現場的媒體,其實來自美國紐約,是由台灣人創建的廣播電台─台灣之音,台灣之音留下這段歷史的唯一影音見證。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時媒體是如何解讀美麗島,時過四十年,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個事件。
第624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
賴振元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