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環境
-
2392022-04-27每年元宵節,馬祖四鄉五島會舉行祭祀酬神的擺暝祭典,張燈揚旗、迎神繞境、設供燃燭、食福祈安,是當地人心中比過年圍爐更重要的節日。已經登錄為全台第21個國家級重要民俗的擺暝文化祭,今年在北竿塘岐村重現了睽違14年的「送狀元船海疆巡安」海祭習俗,傳承文化的努力頗有成效。
不過,距離北竿南方30公里,目前人口僅剩兩三百人的東莒島,因為受到人口外移以及國軍裁撤影響,擺暝祭儀近年遭逢傳承的困境。
在東莒,有一個在此地深耕數年,成員絕大部分由外地人組成的大浦plus計畫團隊。他們如何學習在地文化,與當地居民建立信任?如何以自身專長為島嶼帶來新的思考方向?而當地居民又是如何看待外來力量對家鄉文化產生的影響?讓我們帶您一塊兒來了解。
第747集
文字:尹雯慧 / 攝影:羅盛達 -
230
-
2382022-02-23大年初四,新竹一小時之內發生連續六震,兩天狂搖十二次,震得大家有點心驚;年後,東部更是每兩、三天,就有一次地震發生。
要研究地震的最新動向,都得靠地震觀測網的監測與收集資料。獨立特派員曾針對歷史上發生大規模地震的活動斷層監測做了系列報導,今天我們要繼續跟著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的腳步,到台東池上鄉的池上斷層。
池上斷層是全世界位移速率很快的一條活動斷層,台灣地科界在這裡記錄到斷層潛移的觀測資料,累積相當豐富的科學數據。其中有位功不可沒的法籍地質學家安朔葉教授,他從1981年開始,每年到台灣進行研究,讓池上活動斷層成為國際地震研究重點之一,池上鄉的地牛故事館也特別收藏他當年來台灣進行田野調查的手稿,紀念他為台灣所做的一切。
第73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2072022-01-19一般人生病、受傷會到醫院治療,而家中的貓狗也有寵物醫院。不過生活在野外的野生動物卻因為人類過度開發,棲地被道路切割破碎,導致牠們常有發生車禍的意外,另外,人類的陷阱也是造成野生動物受傷的主要原因。
野生動物的救治,目前由政府委託設置的收容中心總共有六個,但都位在北中南地區,生態資源相當豐富的花東,之前一直沒有任何專門收治野生動物的急救站。如果動物受傷,必須長途跋涉才能送到西部治療。
一群原本在屏科大從事野生動物保育工作的朋友,因此決定一起在東部蓋一家醫院,守在動物醫療資源最缺乏的地方,他們目前一年救治超過三百隻野生動物,也多次參與台灣黑熊的救援任務。
第73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273
-
231
-
1962021-12-01台灣森林覆蓋率高達60%,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但木材自給率卻只有1%,國內每年木材使用量大約需600萬立方公尺,幾乎全仰賴進口。
這是因為我們早期歷經大伐木時代,大規模砍伐造成山林浩劫,為了彌補傷害,1991年政府宣布全面禁伐天然林,連帶人工林的採伐也跟著停擺,製材產業迅速萎縮。
為了提高國產木材自給率,林務局將2017年訂為國產材元年,要在10年內將自給率提升到5%,不過國產材的砍伐及運輸成本高,在市場的價格和品質,根本難以和進口材競爭。
響應政府政策,近幾年一些國內製材廠從原本進口國外原木到轉而使用國產材,從原木家具到文創,老工廠藉由創新與設計,讓國產木材貼近大家生活,希望用工藝技術創造國產材的價值。
第72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238
-
2412021-08-25最近幾個月,民眾應該常常從手機上的APP,收到地震警報,地震多數來自花東,甚至7月14日,花蓮一天就多達40震。國人也在擔心,是不是大地震的前兆,但是一天40起地震,已經是最高紀錄了嗎?答案恐怕不是。
今年4月18日,花蓮壽豐發生規模6.2的地震,讓大家虛驚一場。壽豐地震第二天,獨立特派員團隊跟著中央大學來到花蓮,記錄他們如何在木瓜溪與壽豐溪之間,擺了66部的地震觀測儀器,持續追蹤壽豐地震的餘震。
66部地震儀器,觀測22天,能追蹤到多少資料和地震呢?其實過去五年來,已經有地震學者,在全台灣布設過1100個臨時地震站,這個計畫的起點是從九二一地震後,台美合作的老虎計畫開始。
目前這1100個臨時地震觀測站,有超過五百部的地震儀器,就擺在東部,長期對東部,進行密集地震站的布設,與資料的收集。每一個地震站,就像一部接收器,收集到的資料就像X光片,除了可以了解地底下的地體構造,也能解釋東部地震帶分布的成因。
第71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2032021-08-11疫情期間吃得健康且安全,成了家庭重要大事,既然有時候買不到蔬菜箱,或有棄單或延遲的問題。傳統市場買菜,東挑西揀增加風險。超市賣場的包裝蔬菜供不應求。選擇外送餐食則還要外加成本,也未必一定安全。
這時,在家種植可食植物一舉數得,新鮮安全。種菜過程也對心情平靜大有幫助,採收時更有成就感。因爲疫情改變了大家的生活型態,「可食地景」再次在各國風行。不過在家種菜怎麼種得對、種得好、種得快樂?
在家種菜,也有不少細節,否則農民不會有靠天吃飯的挑戰與無奈,農業生產因為氣候變遷難度增加時,在家種植可食植物成為疫情下的社會趨勢。許多國家更積極推廣,發現在家種菜有多重好處,從個人療癒身心,到增進親子家人關係,還有學習生活新知,甚至到裝備環境,與農業經濟政策的公民素養,都和在家種菜有關。
獨立特派員以大家都認為容易種植的地瓜葉為例,來做一個基礎栽培實驗,看看在家種菜是不是像大家想像般那麼簡單。
第711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272
-
2532021-05-05最近地震頻傳,幾乎沒幾天就有地震,尤其是4月18日發生在花蓮壽豐鄉的規模6.2地震,連台北都感受到它的威力。
台灣過去每三十至四十年,就會發生一次災害型的地震。我們要帶您特別注意的是梅山斷層,梅山分別在1792及1906年發生過兩次大地震,兩個地震相隔114年,而且都是規模7以上的地震。而今年距離上一次1906年的梅山地震已經屆滿115週年,是否有百年再現週期,開始進入警戒期,學者跟相關單位,都在密切關注梅山地震的發展。
梅山斷層早期叫梅子坑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花了大概三十年的時間,透過不同的調查,確定梅山活動斷層長度,並劃定它的地質敏感區範圍,最寬部分就有三百公尺。
而梅山斷層經過的中正大學,除了創校之初成立全國唯一地震研究所,最近地球環科系老師,又在雲林古坑到嘉義竹崎之間的麓山帶,擺了密集的地震儀,用來收集地震資料,並找出地震可能活動模式,以了解孕震帶在哪裡,好做地震防災、減災的準備。
第69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2772021-02-17【機會與挑戰】
聯合國曾預測,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約是五十億人,會居住在城市裡。而大量人口群聚的地方,代表的是地球資源會被大量消耗。為了避免地球資源耗竭,2015年,聯合國正式啟動了「永續發展目標」,確保現存人口的環境、社會、經濟方面,健康發展的同時也不犧牲未來世代的環境,這樣的目標,已經成為各國都市發展的趨勢。
反觀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是地區高度都會化的結果,我們也正走入資源枯竭的窘境。面對永續城市這個大議題,台灣的現況如何?又有什麼樣的優勢和挑戰呢?
【親水迷思】
受到永續城市的影響,台灣不少沒落的角落,經過重整,得以重生成為都市新亮點。台南的河樂廣場就是個例子。它的原址是過時的商圈,經過市府重新規劃,鹹魚翻身,成為觀光客的打卡熱點。只是,號稱親水公園的河樂廣場,卻和國際間討論的親水公園概念,相去甚遠;台中的綠川也有類似的盲點,原因在哪裡?
【循環與再生】
在台灣,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大都市或小地方,正在朝永續城市精神的方向發展。即便只是一件小的事情,或一個小改變,就可以讓整個地區變得不一樣。
就像台南官田區,有全台最多的菱角產量,本來農業廢棄物菱角殼,成為頭痛的地方垃圾,後來透過區公所的巧思,將菱角殼燒製成可以賣錢的生物炭–菱殼炭。不但解決了汙染,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
還有桃園中壢的老街溪,原本惡臭惱人,人見人嫌,後來縣政府依循自然的生態工法,整治有成,恢復了老街溪原有的生命力。現在的老街溪,成為帶動當地人文文化的母親之河。
第686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2402021-02-10【黃金旅程】
印度、中國的邊界拉達克,這個化外邊境地區常因煙硝四起、衝突不斷受到矚目。但在這個地方,有一群特別的大地之子游牧民族,他們世代在這個海拔四千多公尺的荒野大地逐水草而居,生活環境非常艱困。一頂帳篷及放牧的牛羊就是他們全部的家當,生活簡單、內心純淨、自在知足。
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更是拉達克豐富文化的重要底蘊之一,他們在這片遼闊大地放牧的高原山羊,是被稱為軟黃金Pashmina的頂級羊絨,市場價值不菲。不過現在因為氣候變遷,游牧民族賴以為生的水草近年有了劇烈變化,冬天太熱、夏天太冷,寒冬冷冽的氣候及夏天缺水幾乎成了游牧民族的致命危機。
【荒野呼喚】
中印邊界的拉達克是軍事重地,稍有風吹草動,兩國的軍方都會異常緊張。獨立特派員的採訪團隊在拍攝的過程中,使用空拍機拍攝羊群,不到一會兒時間,立刻就有印度軍方到牧區關切。原來軍方在游牧民族的羊隻身上裝了隱形監視器,用來監視敵情,連牧羊人們都不知道有這些間諜羊的存在,邊界軍事的敏感危險可見一斑。
另外,游牧民族近年面對牧區環境日益惡劣,許多人開始選擇放棄游牧生活,同時希望下一代接受現代教育後,能過更好的生活。這些現代化與游牧生活平衡的兩難,讓拉達克特有的游牧文化正逐漸消失。他們如何面對這樣的危機?
第685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2372021-01-27根據環保署估計,台灣每人每年要用掉八百多個塑膠袋,平均一天用超過兩個。塑膠製品太好用,卻也造成環保問題,塑膠廢棄物成為全球生態環境的殺手。流入海洋的垃圾,大部分都是塑膠包裝,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已經帶來生態浩劫。多數人都願意做環保,但難免因為不方便或惰性,而讓友善環境的心意打了折扣。
台灣的限塑政策從2002年開始推動,禁止部分場所提供免費塑膠袋、塑膠類免洗餐具,逐年限制吸管、塑膠袋、免洗餐具與手搖杯,環保署公布2030年完全禁用一次性塑膠用品的時程表。
在世界各地的減塑中,歐盟決議2021年、印度預計2022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當全球警覺到塑膠危害、設定減塑目標,台灣卻只規劃在2030年禁用四種一次性塑膠用品,我們減塑開始得早,但禁塑時程設定得卻比較晚,到底為什麼呢?
第683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許中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