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5922018-02-26開學了,家長跟學生都在調適節奏,適應按部就班的生活作息,也有人開始思考,孩子適不適合現在的就學環境。「實驗教育」是最近幾年的熱門關鍵字,尤其在2014年底「實驗教育三法」通過,讓個人自學、團體共學以及實驗學校這些不同型態的實驗教育,有了法源依據。
尤其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才短短三年,從8所學校一下子成長7倍到54間,從北到南,由西向東,其中九成都是公立學校。人數也從三年前的不到三百人,暴增到超過五千人。不久前,實驗三法再次修法,放寬地方政府興辦實驗學校比例,教育部也鬆口,未來可以有實驗大學。
公立小學改制成實驗學校,學費比照一般公校收費,教學內容又可以不照課綱,強調多元內容特色教學,對有興趣的家長來說,幾乎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台北市大安區的和平實驗小學,這所全新開辦的實驗學校,不僅有全新的硬體設備,沒有課本也不考試,而且每天第一節上體育課,讓孩子自主學習,入學中籤率僅6%,是台北市最受關注的學校。但少子化問題,再辦新校機率微乎其微。
小校面臨存廢問題想靠實驗教育翻身,高雄市壽山國小曾申請轉型卻不通過,努力三年,終於獲准招生。這所被學區家長放棄,一度瀕臨廢校邊緣的學校,居然轉進了兩班新生。怎麼辦到的?
第534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4052018-01-01性教育對五六年級生來說,就是尷尬的國一健康教育第12-14章,有的老師課文念過,有的是連上都沒上。後來實施九年一貫及十二年國教,台灣的性教育教學現場,卻因為師資不足,有近九成被配給其他科目老師上課。
桃園市壽山高中有一位健康護理老師,設計了一整套教性教育循序漸進的課程。而為了幫學生建立對於愛與性的價值觀,他引進了電子寶寶。別小看這個擬人化的電子寶寶,它可是高科技的產品,內建許多感測器。
像是頭部和頸部感應器,可以偵測搖晃或拍打小孩的力度及姿勢正不正確;溫度及尿布感應,照顧者必須要定時更換適當衣服及尿布;餵食感應可以看照顧者有沒有定時餵電子寶寶吃飯;當然還有逼真的不得了的哭聲。如果沒有做好以上這些事項,電子寶寶還可能失去生命跡象甚至死亡。
這種在國外,被用來教育護理人員及新手爸媽,如何照顧新生兒的教具,現在被應用在健康教育課程上,讓學生透過週末42小時的照顧,深刻體驗什麼是愛,什麼又是必須負責任的性。
第526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400
-
428
-
391
-
468
-
427
-
440
-
5812017-03-27國內唯一用東南亞新住民、移工熟悉的語言發聲的四方報,在四月底、五月初全面停刊。 新住民,移工、外勞,在台灣已經二十多年,過去幾乎沒有什麼發言權,一直到2006年,已故的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成露茜,率先捐五十萬元,找來剛從越南學四個月語言的張正,還有廖雲章、邱德貞,在大家不支薪的情況下,讓四方報從零到有。
這十年來,四方報也從越南文、泰文一路增加到有印尼、菲律賓、柬埔寨到緬甸文,六種語言,發行最久的越文版,還曾經被視為是紙上的「FACEBOOK」,四方報陪伴這些在台灣各個角落的異鄉人及新住民,成為他們重要的精神糧食。
但是四方報這兩年,一直面臨最現實與殘酷的經費問題,在幾項補助結束之後,社方宣布四方報停刊,朝社會企業公司法人的型態規劃,四方報會就此消失嗎?一起來看四方報的停刊號及轉型後的未來。
第445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383
-
3742017-03-23台灣偏鄉有很多弱勢孩子,根據兒福聯盟最新資料,有五成五的偏鄉老師,得幫孩子籌下學期的學費。超過三成六的偏鄉孩子放學後沒有直接回家,在外遊蕩成了「偏鄉遊童」。
「偏鄉遊童」中,有將近一半需要自理晚餐,有一餐沒一餐幾乎成了常態。偏鄉弱勢孩子除了生活貧窮,學習貧窮的狀況更令人擔心,有一成的孩子認為自己只能讀到國中畢業。
不過在東部地區有地方團體,看到孩子除了物質匱乏,長期缺乏關愛才是最大的問題,因此他們透過共食,課後輔導等不同的方式,幫助孩子的課業及生活,甚至讓孩子下課後有另一個溫暖的家,同時也教導孩子要懂得回饋,幫助他人,這份來自愛的生命教育,是偏鄉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第438集
文字:王惠敏 / 攝影:張智龍 -
245
-
357
-
361
-
321
-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