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首頁
主題分類
主題分類
全部類別
最新排行
熱門排行
195
人物故事
2010-06-10
春成 你好
十一年前,恆春第一家書店創立,在一片不看好的聲浪中,老闆是如何堅持理想經營下去?
十一年前,在台北做電腦資訊生意的吳威德,回到台灣最南端的家鄉恆春,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形之下,開了一家「春成書店」。吳威德一直希望把它經營成恆春版的「小誠品」,但這幾年因為網路書店跟超商都加入戰場,加上恆春買書的人口沒有增加,所以書跟雜誌銷量不增反減,吳威德有什麼方法維持書店的營運呢?而春成書店又對恆春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第151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286
政治經濟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6-10
來去阿里山(下)
八八風災重創阿里山,當地觀光大受影響,但難道只有蓋大飯店、蓋纜車,才是拯救觀光的唯一救星?
原本一到假日,奮起湖商店街就擠滿觀光人潮,但去年八八風災後,人潮就一去不回。嘉義縣長張花冠提議比照日月潭,興建纜車配合森林鐵路,控制遊客總量,同時提供另一項遊樂交通系統的選擇,但這真的是重現阿里山風華的唯一方式嗎?在瑞里,有一群年輕人出錢出力,期望透過改造民宿,打造阿里山觀光的另一種風貌。
第151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249
政治經濟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6-10
來去阿里山(上)
從高鐵到高捷,台灣的BOT建設大案頻頻出包,而阿里山鐵路的BOT案,又是如何走到破局的場面?
兩年前,在反對聲浪中,官方與民間各自懷抱期望、熱烈展開合作情誼,最後為何卻發展成不但破局,甚至還可能對簿公堂?三合一方式的BOT案,命運乖舛,前後碰到多次天災,不但修復責任和費用談不攏,雙方對合約的解讀也不同,一起聽聽合約簽訂的兩造─宏都公司和嘉義林管處,是怎麼看這次的合作破局?
第151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229
土地環境
攝影:鄭仲宏
2010-06-03
芬蘭環保
在家自製廚餘肥料?什麼是自動回收機?
一起看看芬蘭有什麼樣令人驚豔的環保政策,讓人人願意做環保。
芬蘭人口五百萬,不算人口大國,但仍舊製造了可觀的廚餘,加上使用便利生產的大小包裝,都是早年沒有的環境負擔。而且若對大自然造成汙染,容易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於是芬蘭政府特別重視環保政策,長年發展下來,已經有相當可觀的成績,一起來看看值得台灣借鏡的芬蘭環保經驗。
第150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340
社福弱勢
系列報導:他鄉亦故鄉,在台新移民的故事
文字:婁雅君
攝影:羅盛達
2010-06-03
失落的移民
遠渡重洋來台,填補台灣對家庭需求的14萬名婚姻移民,究竟有沒有受到台灣政策足夠的照顧呢?台灣人的母親,遇到了什麼困難?
為了成為台灣人,從越南來的裴氏金鳳放棄自己的國籍,但在等待身份證核準的過程中,不巧和先生離婚了,甚至還被抓進了看守所,成了沒有國籍的人球,這是怎麼回事?由於沒有國籍,於是成了沒有監護權的母親,看不懂離婚的文件,不了解自己的權利,成為弱勢中的弱勢,台灣的婚姻移民政策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
第15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羅盛達
270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
攝影:鄭仲宏
2010-06-03
倒數計時
"八八風災重災區橋毀路斷,每每搶通後又再度被沖毀,到底應不應該砸大錢重建道路?而被迫搬離的居民又該如何自處?
以一條通往溫泉部落的縣道來說,居民四十戶,縣府第一次呈報給中央的補助報價是四十億,理由是:有觀光發展潛力。耗資上億的道路建設,一次雨季發生,一切可能又要重新來過,到底值不值得?而居民對土地的情感難道就要這樣被連根拔起?
第150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
149
土地環境
2010-06-03
3.1公里的教訓
國道三號走山的原因是天災還是人禍?
沒有對症下藥的作法,國道三號的安全真的無虞了嗎?
光是一條國道三號,就有32處順向坡,其中新竹以北超過半數,有19處之多。走山意外的發生,除了要比對過去的工程設計、施工是否不確實,還要重新檢討:當初選擇切斷山脈的決策是正確的嗎?而目前使用岩錨來處理順向坡的方式正確嗎?
第150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229
全球脈動
攝影:鄭仲宏
2010-05-21
小事用心
和台灣同樣位於東亞的韓國,近年積極推動觀光,如何同時提升效率和品質,一起看看韓國在小事上如何用心?
從漢城奧運開始,再歷經主辦世界杯足球賽,一次次大型國際活動為韓國帶來更多蛻變的自覺、魄力和創意。台灣也耗費鉅資辦了好幾次大型國際盛會,除了政治操作和短期商機,生活品質和生活價值能不能也同時做提昇?韓國對觀光的用心,有哪些值得台灣學習的地方?
第149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245
科學新知
系列報導:極端氣候時代來臨,氣象預測的二三事!
系列報導: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人類將面臨什麼挑戰?
2010-05-21
2012:當科學遇上預言
全球的自然災難發生頻率越來越高,馬雅人2012的預言難道會成真?
科學家是如何看待這個預言?到底2012年會發生什麼事?
隨著全球自然災難的頻率的升高,許多人不禁開始想像馬雅人所預言:2012是本次文明的終點,這到底是不是真的?2012真的像電影所說的是世界末日嗎?科學家們各抱持著不同的看法,當科學遇上預言,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 '
第149集
文字:
陳廷宇
/ 攝影:
賴秉寰
166
土地環境
2010-05-21
八西里的那晚
民國63年9月28日,基隆的八堵交流道發生山崩奪走36條人命,36年後,國道三號走山是不是歷史的重演?而政府學到教訓了嗎?
八堵交流道事件,是台灣高速公路開發史上第一個災害事件,當年中山高都還沒有通車,八西里就先付出36條人命的代價,一個輕度颱風造成的山崩,沖垮了山腳下的一排民宅。同樣震驚全國的走山意外,36年前發生一次,36年後再次重演,當年到現場調查的學者如何看這兩次事件?而當年的生還者對於當時的走山,還存有什麼樣的印象?
第149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172
政治經濟
2010-05-21
國家賠不賠
國道三號走山的意外,交通部允諾給予受難者家屬國家賠償 ,那為什麼之前類似的案件申請國賠卻屢遭拒絕?政府單位互踢皮球,小老百姓該向誰求助?
國道三號走山造成四人罹難,而後交通部允諾給予受難者國家賠償,後續效應之一是,其他之前遭到駁回的國賠案,都出現了「敗部復活」的機會。這些案子可能也將首開先例,創下國賠史上,政府「先以天災拒絕,後以新事證認賠」的作法。然而真的有機會,重啟國賠程序嗎?一起重回豐丘明隧道及雙園斷橋事故現場,看看家屬們爭取國賠的心路歷程。
第149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156
政治經濟
2010-05-14
川震:我們的娃娃
今年5月12號,是川震屆滿兩週年的日子。透過廣州中山大學退休教授艾曉明的紀錄片,跟著志願調查者的腳步, 回到地震發生第一時間的現場。
去年,中國政府終於公佈了川震的死亡失蹤人數,在總數86000多人,有5335位中小學生。至於校舍的大量倒塌損毀,中國官方表示,其中並沒有人為的疏失,但是,失去孩子的父母們無法接受這樣的論點,他們認為,政府不負責任的豆腐渣工程才是最主要因素。由於官方不願意公佈任何相關資料和數據,這群痛心的父母只好自發調查行動,希望為這些失去生命的娃娃們討回一點公道…
第148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164
政治經濟
2010-05-04
川震:公民調查(下)
譚作人入獄後,反而讓更多自願者加入公民調查團隊,透過藝術家艾未未的招集,他們主動調查並且要求中國政府透明化川震訊息。
譚作人被關的消息傳出之後,反而讓更多自願者加入公民調查團隊,這個團隊是由北京奧運場館鳥巢設計者艾未未所招集,他們要求中國官方遵守《信息公開法》,公佈川震的相關資料。第一步,他們主動調查失蹤死亡的學生名單,也希望同步得到官方的訊息,卻得到了很不友善的回應…
第148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161
政治經濟
2010-05-04
川震:公民調查(上)
成都的環保工作者譚作人,深入破壞最嚴重的北川地區調查,在發表譴責政府的文章後,卻被以「不滿六四運動定調」的罪名判入獄。
中國成都的環保工作者譚作人,主動深入破壞最嚴重、被封鎖的北川地區調查拍攝,並且在網路上發表了〈龍門山,請為北川孩子作證〉的文章,譴責政府單位早就知道北川位在斷層帶,卻沒有發出警訊,也沒有監督北川的建築應該達到法律的防震標準。後來,譚作人真的被關了,不過罪名卻是:不滿中央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定調,意圖顛覆國家政權。一起來看看譚作人對揭露真相的堅持…
第148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221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2010-04-29
貓空沒景
為什麼貓纜沒有經過環評就興建呢?規劃中的北投纜車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貓纜?
這週的公民特派員,是住在貓纜附近的政治大學學生作品。自從前年九月薔蜜颱風來襲,造成T16塔柱邊坡下滑以後,貓纜的爭議就不曾間斷。到底貓纜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可以在興建過程一再變更名目,甚至不經過環評?一起來看看,他們發現了什麼…
第146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246
政治經濟
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2010-04-29
貓纜的考試卷
停駛一年半的貓空纜車,終於在三月底復駛了,監察院調查報告中「不可思議」的問題是什麼?
真的安全無虞了嗎?
去年,監察院針對貓纜提出糾正案,雖然監察院輕輕放下,不過,調查報告證實,貓纜整個計畫有諸多「不可思議」的問題,這些問題現在都得到改善了嗎?住在附近的居民研究了相關的資料,還是有很多疑慮,於是主動委託律師向法院申請假處分,希望貓纜先停工,先釐清法律上爭議,結果法院開了三次庭之後,依然石沉大海…
第146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228
教育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10-04-29
青年非典工運
台灣的青年貧窮化問題,讓一群學生毅然投入勞工運動 「青年九五聯盟」的成立,點燃了一場截然不同的工運火花。
2004年,國內勞工運動出現一批年輕的學生面孔,他們沒有五四運動的激昂,也沒有野百合學運的悲壯,他們倡議的內容很生活化,只想凸顯這個世代青年貧窮化問題,同時爭取讓年輕人可以繼續生活下去。有別於傳統勞工運動上街頭的激情,青年九五聯盟將年輕人的活潑創意融入行動裡,很快在社運界打響知名度,來找他們求助的對象,也從打工的學生,擴大到社會各階層。
第146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192
社福弱勢
攝影:周明文
2010-04-29
觸控手機的背後
台灣觸控面板大廠─洋華光電,風光賺錢的背後,犧牲了多少勞工的權益?
洋華光電去年三月上市後,一度坐上股王寶座,只是這間看來風光的高科技公司,員工卻有著滿腹辛酸淚。被資遣的工會會員,在雨中抗議洋華短發加班費、童工超時工作、解雇工會幹部。是《工會法》出了問題嗎?攸關勞工權益的《勞動三法》要修到什麼時候?就在我們採訪被洋華資遣的工會幹部時,洋華的副總忽然來了一通電話…
第146集
文字:
范毓雯
/ 攝影:
周明文
153
人物故事
2010-04-22
希望牧場
一場車禍,造成陳全鴻胸部以下完全癱瘓,但他不向命運低頭,一磚一瓦經營起自己的養雞場。這個禮拜公民特派員的單元,是陶藝師傅卓文慶的作品。
一個叫做「希望牧場」的養雞場,主人陳全鴻曾經是日進斗金的建築商,但是一場車禍,讓他胸部以下完全癱瘓,醫生宣佈說「這個人,一世人無效」,但他不放棄希望,不但自己搭建起養雞場,而且這位單親爸爸,還靠著養雞,帶大了三個小孩。
第145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200
社福弱勢
攝影:鄭仲宏
2010-04-22
暗中學習
您有體驗過一小時全黑的生活嗎?一起到荷蘭來看看視障博物館如何設計體驗活動。
為了鼓勵大眾對弱勢者和他人的痛苦有同理心,國內近年不斷可見行動障礙、視覺障礙相關體驗活動。但限於辦理經驗及民眾耐心,往往蜻蜓點水居多,效果還有發展空間。同樣要鼓勵大眾透過體驗更尊重弱視者,荷蘭於2004年創設視障博物館,並且能不靠政府補助生存迄今。館內不但有紮實的體驗設計,還希望訪客理解,視障者並非所有人視覺完全失能,在協助下,他們還有很多潛力。
第145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210
人物故事
攝影:周明文
2010-04-22
黑暗之邦
街頭藝人徐承邦有著令人驚豔的歌喉,但上天卻讓他25年來,活在一片黑暗之中。
早產的阿邦,因為保溫箱的氧太濃而傷到視神經,讓他25年來都活在黑暗中。在沒有視覺感官的世界中,阿邦找到了對音樂的熱愛,發行過個人專輯,但街頭藝人可以和觀眾互動的模式還是最吸引阿邦。一起跟著阿邦,看看他的生活和他的音樂人生。
第145集
文字:
范毓雯
/ 攝影:
周明文
225
社福弱勢
攝影:周明文
2010-04-22
白天不懂夜的黑
明年11月以後,按摩業將開放明眼人競爭,勞委會真的能夠順利輔導視障者轉型?而目前的就業市場友善嗎?
97年10月31號,649號大法官釋憲條文出爐:按摩市場若只由視障者從事,不符合憲法平等權、工作權及比例原則。所以在釋憲之後三年,也就是明年11月以後,明眼人就可以投入按摩市場經營。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釋憲案,從事按摩的視障業者,充滿了錯愕和悲憤…
第145集
文字:
范毓雯
/ 攝影:
周明文
98
土地環境
2010-04-15
為水源而戰
擔心烏山頭水庫上游的垃圾掩埋場,可能影響水庫的水質,憂心的居民於是進行一連串的抗爭,結果卻被官方擋在門外…?
公民特派員這禮拜是來自台南的報導。台南縣東山鄉的居民,由於擔心烏山頭水庫上游的垃圾掩埋場,會影響水庫的水質,於是自組團體,進行了一連串的抗爭活動。然而協調會上卻出現了一些狀況,是居民的願望太大了嗎?而環保局在開發案和人民權益衝突的時候,又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第144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192
土地環境
2010-04-15
富山的下一步
全國第一個必須遷村的特定區─台東縣大武鄉富山部落,終於動工的永久屋,卻不一定可以帶來安定的生活?
富山部落目前住著三十幾戶,一百多位的排灣族,部落以老人跟小孩子為主。八八風災至今,七、八個月過去了,部落上方崩塌處卻還沒有整治好,沖毀的房子也還掛在那裡,居民甚至還沒有乾淨的水可以飲用。儘管中央重建委員把富山劃定為全國第一個「特定區」,不過重建過程卻是一波三折,甚至遭到大武村的村民抗議…
第144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109
教育
2010-04-15
桃樂絲的英文課
一本英文雜誌,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代代傳承?從宣教士到全台灣人的英語教師,彭蒙慧為英語教育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宣教士來台灣,多半從事醫療服務,替窮苦的百姓治病,間接達到傳遞信念的可能。而有一位宣教士來台灣六十年,她沒有替人看過病,卻是台灣社會國際化過程中的重要推手。彭蒙惠,有人比喻她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英語老師,因為有家庭三代都是念她的教材長大。
第144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109
教育
2010-04-15
來去英語村
從韓國吹來的英文實境教學風,在台灣如何實行?一日遊學可以產生多大的功效?
韓國前幾年推出了國際英語村,透過情境教室、外籍教師、豪華的園區,吸引台灣許多縣市政府前往取經,回台將舊教室大改造,創造出獨特的一日遊。短短三年,台灣已經有11個縣市蓋起了英語村,總數高達39座。一起從一南一北兩間學校,看看截然不同教學方式,會產生了什麼樣的學習效果?
第144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281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2010-04-08
消失的海水浴場
18歲學生,發現家鄉宜蘭的海灘莫名消失了200公尺,新單元「公民特派員」,要從每位熱心公民眼中發現問題。
宜蘭頭城的海水浴場,原本200公尺寬的海灘不見了,以往到了夏天就會出現的的渡假人潮也消失了。而最接近海邊的竹安里居民,每到遇到颱風天,就擔心海水會把房子給淹了。公民特派員楊曜任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他拿起攝影機,試圖尋找消失的海水浴場。
第143集
文字:
楊曜任
/ 攝影:
楊曜任
253
社福弱勢
文字:張筱瑩
攝影:羅盛達
2010-04-08
我的老寶貝
在台灣,老人只能被當作病人或需要被照顧的人嗎?什麼叫做「在地老化」?該怎麼創造老人的生命價值?
在學校唸社會福利,畢業後從事老人服務,62年次的執行長林依瑩,在2007年冬天,帶著一群平均八十一歲的老人,騎摩托車完成他們環島的夢想,組成了台灣第一支不老騎士隊。和一般從事老人服務的人很不一樣,林依瑩要做的,是把老人從家裡拉出來,要老人家過得健康快樂而且有尊嚴。
第143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
羅盛達
138
教育
攝影:鄭仲宏
2010-04-08
學習品德
品德教育要怎麼教?真的沒辦法教嗎?實地到兩所小學看看他們如何操作,成效又是如何?
去年,台灣的教育部發起了一個叫做「有品教育」的活動,政府投入上億預算,花錢表示決心,但這個活動,後來卻是成效不彰、礙難執行。沒有課本的品德教育該怎麼教?不同學校,不同的實作方式。老師到底該如何達到目的,讓小朋友願意伸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第143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183
土地環境
2010-04-08
洋蔥的眼淚
洋蔥種子仰賴進口,卻缺乏田間的試驗規範,農民一次千萬的損失,是洋蔥的眼淚?還是農民的眼淚?
今年在恆春地區,發生了史上第一次的「烏龍洋蔥」事件,過去大量種植的進口品種大缺貨,才一年的實驗種臨時代打上場,原本預期可以長成壘球大的,現在縮水比雞蛋還小,怎麼會種錯了? WTO開放種子進口,農改場不再試做,貿易商可以直接找上農民,沒有試做的規範和機制,誰來保障農民的權益?
第143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最前
72
73
74
75
76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
Share
Tweet
:::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