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
AdminAdmin | 2019-05-29政治經濟攝影:黃政淵
新課綱的AI難題
現今資訊科技發展迅速,隨著機器人、大數據以及物聯網高速發展,未來我們的孩子,這些從小就身處在數位環境的數位原住民,都必須具有透過運用科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美國、英國、澳洲及紐西蘭等國,都已經在國定課程將科技教育訂為關鍵學習領域,而台灣從下學年起國中生也要開始學程式設計。
即將上路的108新課綱,主要是將以往資訊與生活科技合併成新的科技領域,目的要培養孩子們設計思考以及運算思維的能力。不過什麼是運算思維?運算思維指的是透過電腦相關學習,培養邏輯與系統化思考,其中寫程式是最快的學習方式。而當世界各國紛紛將程式設計納入課綱之際,我們台灣所期待的資訊教育是什麼?在硬體與師資,我們又做了哪些準備?
第598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黃政淵x 109
-
AdminAdmin | 2019-05-29政治經濟攝影:張智龍
逃離香港
香港政府強行推動修正引渡條例,也就是所謂的逃犯條例。4月28日有13萬的香港人走上街頭,要求撤回條例,包括香港大律師公會以及各界團體也紛紛發表聲明反對,甚至前港督彭定康也表示,修訂逃犯條例是香港回歸以來發生「最壞的事」。
香港銅鑼灣書店事件的主角林榮基也因此申請來台居留,林榮基是2015年銅鑼灣書店五個被失蹤者其中一人,銅鑼灣書店事件不只引起全球關注,也讓許多香港人走上街頭聲援。後來林榮基雖然回到香港,但他的生活卻面對強大的壓力,處處受到監控。即使這樣,林榮基都未曾考慮馬上離開香港,不過這次他擔心修訂條例一旦通過後,會被引渡到中國受審,因此不得不離開。
他選擇來台灣,而不是到歐美國家,一來是他喜歡台灣,二來是希望可以讓銅鑼灣書店在台灣的土地上重生,對於經營書店,林榮基有自己的理念與使命。目前陸委會延長林榮基的來台居留時間到7月25日。一起從林榮基為什麼離開香港,來觀察香港人權與民主所面臨的重大挑戰。還有引渡條例一旦修正通過後,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第59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張智龍x 105
-
AdminAdmin | 2019-05-22政治經濟文字:婁雅君
醫師好累
近年來勞工過勞的議題,從電子業的爆肝工程師、交通運輸業的疲勞駕駛,屢屢躍上新聞版面。哪個行業最過勞呢?一般勞工4週最高工時含加班不得超過206個小時,保全人員最高288個小時,可是醫院的住院醫師,4週工時上限卻高達320個小時。
如此過勞的狀況,一旦發生事故,沒有任何保障。今年九月私立醫院住院醫師及將納入勞基法,不過這只佔台灣醫師人數大約十分之一,不包含公立醫院的住院醫師及所有主治醫師。一起來關心住院醫師的現況,以及他們納入勞基法之後,有哪些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
第597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x 106
-
AdminAdmin | 2019-05-22政治經濟攝影:黃政淵
搶救消逝中的光影
現在是一個影像充斥的年代,不過在快速累積影像的同時,台灣許多珍貴的電影文化資產卻也正在無聲無息地消逝。
南藝大的曾吉賢老師在田野調查時,偶然尋獲十幾盤鏽鐵嚴重的片盒,原來這是台灣第一部35毫米台語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放映拷貝。這部曾創下台灣電影史上最賣座紀錄的電影膠卷,消失了一甲子後,在南藝大的師生自發性募款,進行數位修復後,重新放映。
除了南藝大的學術基地,目前國家電影中心也已完成十餘部台語與華語經典影片的數位修復,並成立了專業的「數位修復實驗室」,自主修復老電影。今年剛完成數位修復的經典國片是侯孝賢導演拍攝於1981年,由鳳飛飛主演的《風兒踢踏踩》,修復後上映,讓影迷們重溫巨星風采,大呼過癮。來看看影像修復在文化保存的意義及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第597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黃政淵x 94
-
AdminAdmin | 2019-05-22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非洲豬瘟下一個破口
台灣口蹄疫拔針即將屆滿一年,到六月底如果沒有任何疫情發生,農委會預計七月將向OIE提交資料,最快明年七月,台灣就可以從口蹄疫區除名。從口蹄疫爆發到可望從疫區除名,花了22年的時間。不過台灣仍有一場硬仗要打,那就是非洲豬瘟。
去年八月中國爆發非洲豬瘟以來,已經全國淪陷。連帶波及蒙古、越南、柬埔寨等國家,5月10日香港也失守,讓各國無不繃緊神經提高戒備。像日本也對攜帶肉製品入境沒有申報的旅客,祭出重罰一百萬日圓,甚至可能處三年有期徒刑。而台灣除了早就針對東南亞國家實施百分之百行李檢查外,預防措施也不斷進化。
6月前,全國1400多輛包括活豬、屠體以及分切肉品的運輸車,必須裝設GPS,違者開罰。另外對於廚餘養豬可能帶來的風險,農委會畜產試驗所也研發類廚餘與新的飼料配方進行實驗,希望讓廚餘養豬戶有不同的選擇。面對非洲豬瘟的挑戰,政府及養豬業者要如何做到層層把關?
第59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78
-
AdminAdmin | 2019-05-15政治經濟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拜訪達蘭薩拉
1959年3月藏人領袖達賴喇嘛被迫離開西藏,在印度北邊的山城達蘭薩拉建立流亡政府。獨立特派員將從政治、文化以及社會三個面向,帶您一起了解西藏流亡政府以及流亡社會目前的概況及處境。
60年來,位於達蘭薩拉的西藏流亡政府,根據「流亡西藏憲章」的規定,幾經變革,目前已經是一個司法、立法、行政三權分立的政治體。這個在他國境內的小政府有自己的行政體系,公務員要經過選拔及考核,每五年也要進行議會議員及最高行政首長的民選投票,甚至流亡藏人每年也要繳稅。
許多研究西藏流亡政府的文獻指出,西藏流亡政府有兩大貢獻,一是建立了民主的體制,二是保存了西藏傳統文化。在流亡社會中,有一個名為「白色星期三」的特殊活動,在這一天藏人們要穿藏裝、吃藏菜、說藏語,學校裡甚至會進行許多傳統儀式,希望讓流亡中的下一代與西藏文化依然能夠緊密相依。
自己的文化自己救,西藏流亡社會為這句話做了最好的示範。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流亡藏人除了要積極保存文化、凝聚認同之外,也面對著族群四散的危機。流亡藏人不再只侷限在印度、尼泊爾、不丹等群居地,越來越多藏人前往西方國家,追求更好更穩定的生活。這一股移民潮對流亡社會帶來哪些衝擊?他們如何彼此互助、穩定族人的向心力?
第596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x 78
-
-
SystemAdmin | 2019-05-08政治經濟系列報導:逃離迫害,難民的漫漫流亡路攝影:羅盛達
大吉嶺的山城歲月
大部分的人對大吉嶺有印象是因為它是知名的紅茶故鄉。不過獨立特派員要帶您去看,在大吉嶺有一群流亡藏人等了一甲子,回家返鄉成了不堪回首的奢望,於是大吉嶺的西藏難民自助中心成了他們遠離家鄉的第二個家。
在這個西藏難民自助中心裡頭,住民們雖然是流亡的難民,但卻靠自己的力量自給自足。他們透過編織西藏傳統手工地毯及其他手工藝,讓這裡成為一個互助友愛的社區,六十年來有成千上萬的流亡藏人在這邊短暫或長期居留,也成了保存圖博傳統文化的重要據點。
第595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x 105
-
SystemAdmin | 2019-05-08政治經濟系列報導:台灣歷年法規倡議與修法進度追蹤
政府採購法的盲點
現在中小企業經營不易,而政府單位在特定議題中的專業度不足,或需要有效完成計畫,就會委託民間機構,由專家、學者等參與,透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結合雙方的需求,完成政府採購。預算金額不高、過程瑣碎、要求卻很多,投標廠商往往叫苦連天。
實施了二十年的政府採購法,有哪些需要調整的部分呢?獨立特派員從民間的工程及勞務採購案來分析,看看採購案中的評分項目、評審保密、加值回饋等項目,究竟有哪些魔鬼藏在細節中?又有哪些鋩角要注意?一起檢視這個攸關公共利益的制度有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
第595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鄭凱文x 86
-
-
-
AdminAdmin | 2019-05-01政治經濟
通往大愛之路
台大醫院在1998到2005年期間執行的無心跳器捐,監察院可望於七月發布調查結果。結果公布以後,可能又會引發一場爭論。而台大醫院在1998到2005年期間執行的無心跳器捐,之所以引發爭議,在於當時的柯文哲醫師領導的醫療團隊,在兩分鐘之後就開始移植手術。另外,病人心跳停止是因為被拔掉呼吸器,這個動作也引起法界議論。
無心跳器捐,目前只有在美國、英國、澳洲以及荷蘭等幾個國家施行,指的是病人腦部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又達不到腦死階段的病人,在主治醫生研判醫療無效的時間點,拔掉病人的呼吸器。在病人心跳停止三到五分鐘之後,開始摘取病人的器官。無心跳器捐,並不是每個國家都同意,像是日本、以色列,他們認為,病人會不會在三到五分鐘之後又恢復心跳呢?只有上帝知道。
獨立特派員通往大愛之路專題,避開選戰期間,希望就事論事。從柯文哲團隊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以及專書,來探討當年的無心跳器捐流程,最重要的是,希望更進一步推動社會嚴肅討論,如果台灣社會普遍認同器官捐贈的價值,那麼我們還可以怎麼做?
第594集
文字:呂培苓 / 攝影:許中熹x 91
-
AdminAdmin | 2019-04-24政治經濟攝影:鄭仲宏
奧地利利他推手-傳統文化
奧地利維也納常被評比為全球友善城市的第一名,長年贏得這項美譽,原因當然很多,不過為他人著想的利他觀點及行動,則是培養這股友善城市的重要素養。
每年奧地利維也納都會舉辦一個大型的全國性聯合勸募活動,將照顧弱勢的理念結合文創,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幫助他人,也讓自己喜樂。這個聯合勸募幾乎成了全民運動,更成為許多奧地利人從小就有的共同記憶。來看看這個由利他觀點出發形成的活動,如何讓社會氛圍變好,讓民眾的生活幸福感增高,同時將有限的社會資源發揮最高效益,達成多贏的目的。
第593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110
-
AdminAdmin | 2019-04-24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邊界異域-拉達克三個傻瓜之後
1974年以前,拉達克因為軍事地理位置被孤絕於世界之外,1974年開放觀光後,世人開始有機會親近這個最後的世外桃源。不過拉達克雖然美景壯麗,生態環境卻相對脆弱,全球暖化造成居民仰賴的冰川雪水減少,水源成為拉達克嚴重的困境。
另一個更致命的危機是電影《三個傻瓜》風靡全球後,拉達克湧進大量各國及印度本地的旅客,替拉達克的環境及發展帶來極大的壓力。從傳統文化的保存延續、生態保育的維護,到市容景觀的劇烈改變,《三個傻瓜》之後對拉達克帶來的衝擊與質變,恐怕是當初拉達克人遠遠想不到的。環保生態與觀光發展間的角力與拉扯,是許多國家面對的兩難,拉達克也不例外,來看看拉達克的美麗與哀愁。
第593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x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