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SystemAdmin | 2014-12-30公共安全系列報導:無聲香港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徘徊香港
前兩天台北市南港一棟公寓發生火警,房東在頂樓加蓋,違建,用木板隔成十間雅房,火勢燃燒迅速,燒死了一個人。這其實就像香港的板間屋,或是一種叫(當刂)房的,因為當地房租很貴,沒錢的人就只能租得起這種簡陋狹小,只容一張床的房間,越迷你越好。台灣越來越像香港。物價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困難,難免民怨越來越深。
昔日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總認為自己高於亞洲各國一等,回歸中國17年後的今天卻好像矮了半截。九月,當地發生規模空前的社會運動,佔領中環,對一向往錢看的港民來說,這也是一場打破傳統思維、追求理想、前所未有的民主行動,最高峰時參加人數逼近十萬,整個活動持續79天。
雖然佔中一開始是為了爭取真普選,也就是讓港民可以一票一票直接選出自己的特首,然而這個看似政治色彩濃厚的活動,背後卻是香港回歸以來,所累積的種種社會問題的呈現。獨立特派員在佔中過後 ,帶您深入當地的傳統市場和你難以想像的(當刂)房,瞭解這個昔日的東方之珠,光鮮背後的黯淡。
第379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x 68 -
SystemAdmin | 2014-12-16政治經濟攝影:羅盛達
重劃台中
上個月底選舉的結果,代表台中市要換新市長了,而除了現任市長胡志強所推動、還在進行中的工程之外,剛當選的林佳龍在也推出十公里免費公車、萬戶平價住宅、以及軌道捷運等政見,這些建設完工之後,台中市會變成什麼樣子?老台中人可能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台中變得好快。
在三十年前,台中市區只有57公頃大,歷任市長推出一期又一期的重劃區,就像接力賽一樣;做到八期,市區面積就已經增大三十倍,而目前總共有14期,規模會比現在更大。
當然,城市本來就有新陳代謝,也有發展的需求,但是台中的快速發展,衍生了一些效應,包括商店豪宅進駐市區,工廠向外圈移動,吞掉了原本的農地;也因為擴張的速度超過更新的腳步,使得舊市區顯得越來越破爛,跟美侖美奐的市區差異更大。而許多豪宅的主人都是來自外地的投資客,房子買來空著不住,只是等著要增值。這已經不是在地人印象中台中的模樣。
第378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x 53 -
SystemAdmin | 2014-12-16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歷年法規倡議與修法進度追蹤攝影:賴振元
稅改? 正義的假象
台北市的高房價向來是民怨排行榜的第一名,甚至還有建案一坪單價喊到三百萬元。今年十月的巢運,民間團體呼籲政府推動稅制改革、實現居住正義,但在選舉落幕之後,相關業者透過立委展開反制;原定下個月要上路的房地合一稅制,得拖到農曆春節過後的下個會期才提出討論。
或許很多人覺得自己已經是有產階級、不太關心高房價的問題,但是如果房價一直漲,未來想換屋也是有困難,只能抱著老房子住到底,到時候居住品質會愈來愈差。早在二十幾年前,當時的財政部長--王建煊就主張房屋實價課稅,結果卻不被高層接受、慘烈下台,台灣的稅改喊了這麼多年,為什麼到現在還是原地踏步?
第378集
文字:劉伯姬 / 攝影:賴振元x 54 -
SystemAdmin | 2014-12-16社福弱勢攝影:鄭仲宏
吃飯學問大
獨居時代來臨,連老人家也是這樣,獨居長輩佔了三分之一。
曾經有調查顯示,高達八成的長輩寧願自己過日子,不想跟孩子住、也不想進養老院。像是我們訪問一位黃金煌阿伯,他所研發出的芒果品種,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為金煌芒果,在地方上也小有名氣;但在老伴過世後,他一個人住,孩子回來探視的時候總是買很多吃的、塞滿冰箱,但阿伯還是營養不良,直到營養師到他家訪視才發現,阿伯覺得一大包魚要解凍很麻煩、根本懶得煮,再加上牙齦發炎影響食慾。這些我們眼中的小問題都是獨居老人每天生活的大問題。不去經常實地訪查,真的很難發現。
第378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48 -
SystemAdmin | 2014-12-09政治經濟攝影:羅盛達
雙軌行不行
除了買不起房子之外,台灣年輕人最常見的抱怨還有找不到工作,要不然就是薪水太低,從小唸書到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結果連養活自己的能力都沒有,產學之間的落差相當嚴重。一個社會除了有白領階級,還得有更多人做藍領工作,當多數人都只想坐辦公室或做服務業,就業市場的供需就會失衡,也不利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今天我們來看看一個跟台灣觀念完全不同的國家。提到德國工藝,相信大家都會豎起大姆指,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全球經濟一片慘澹,但德國卻能安然度過風暴,這跟他們的中小企業始終保持堅強實力有絕對的關係。
德國政府從1969年開始推動雙軌制技職教育,年輕人一進高中,老師就協助尋找未來可能投入的職場,企業也可以儘早培育人才,由基層起步,經過日復一日的磨練,長年累積下來的技術是個人和企業,甚至國家的重要資產。
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德國的做法跟台灣的建教合作完全不同,他們的學徒跟正職員工一樣領全薪,絕對不會把實習生當做廉價勞工!難怪德國人說,全世界都來向他們取經,但卻極少看到複製成功的國家。
第377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x 35 -
SystemAdmin | 2014-12-09土地環境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山居新北
從空中看台灣,一片綠油油的顏色,山區就佔了七成的面積。而當城市住滿了人,很自然地就往周邊的山坡地移動,以新北市為例子,北邊有汐止南邊是新店,山坡上都是一棟又一棟的高樓。 這種情況要追溯到民國72年以前,當時在山坡地蓋房子的條件比較寬鬆,有個名詞叫老丙建,89%都集中在台北縣,也就是現在的新北市。後來即使審核嚴格一些,很多問題並沒有改變。
民眾前來看房子,建商仲介會強調景觀美空氣好,這倒也是實話,但省略沒說的是這裡到底是順向還是逆向坡,有沒有山崩土石流的風險?更不會去提地底下看不見的斷層。今年全國最新的清查結果,各地列管的山坡地住宅社區總共有509件,新北市佔了109件,但是只有數字能夠公布,社區名字是不會對外公開的,想買房子的人自己要提高警覺。尤其明年就要公布新北市的地質敏感區,到時候恐怕又是一枚震撼彈。
第377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x 49 -
SystemAdmin | 2014-12-09青年世代攝影:賴振元
師徒之間
台灣教育現在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學校招不到人,學生畢了業也找不到工作,繞了一大圈,又有人開始懷念起以前的高職。
其實一些不趕流行,腳踏實地的想法跟做法,還可以在相對純樸的東部看得到。雖然資源有限,但很早就有來自瑞士和德國的技工投入這裡的技職教育,他們嚴守師徒制,師傅一定把徒弟帶到出師了才回國,他們做的是甚麼?
有建築鋪面、門窗木工還有油漆裝潢,學生大部分來自農工家庭,一技之長是他們謀生的工具,除此之外,也有人胸懷大志,投入技能比賽的集訓,大半年都住在選手營,包括女生在內,每天跑步做伏地挺身練體力,他們將代表台灣參加明年八月在巴西舉行的國際技能競賽。
第377集
文字:劉伯姬 / 攝影:賴振元x 41 -
SystemAdmin | 2014-12-09醫療公衛攝影:鄭仲宏
對症下藥
人年紀大了,身體不比年輕時,很多長輩往往擔心自己哪裡病了,沒事就找醫生看看,而且不吃藥不安心。
根據健保局統計,國內有兩萬個老人家每年至少到六家醫院看病,就診超過一百次,每天吃十顆藥以上。其中有些人不知道每家醫院診所開的藥可能重複,或者中藥混著西藥吃,再加上保健食品,造成用藥過量,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每年新增加的洗腎病人,數量全球第一。
現在有地方衛生局推動整合醫療到宅服務,獨立特派員也跟著到民眾家裡訪視,發現一些老人家的桌上跟櫥子裡,滿滿都是大大小小的藥瓶,有的來源是地下電台,根本不知道成份是什麼,而照顧他們的外籍看護也看不懂中文,這樣子的吃藥法,還真令人捏一把冷汗。
第377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42 -
SystemAdmin | 2014-12-02社福弱勢攝影:周明文
書在起跑上
長久以來獨立特派員關心土地問題,因為當人沒了根,流離失所,生活就會發生問題,很多都市人以為靠本事謀職賺錢就好,但有些人的一生總是和土地親密相依,就拿東台灣的原住民來說,他們原本和土地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遭到改變後, 很多人不再狩獵捕魚耕作,隨著開發的腳步他們只能到都會討生活打零工,被留在家中的孩子無人教導照料,甚至國中裏頭百分之六十幾的學生連ABC都寫不全,這些孩子回家,家裡沒大人,當然也沒晚飯吃,長此以往造成社會問題。
從十五年前開始,有人在大知本十四個社區陸續開了八間書屋,長期陪伴沒了親人、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給他們免費的晚餐,這樣的付出,在孩子們的身上看到了改變。
第376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39 -
SystemAdmin | 2014-12-02土地環境
翻轉吧 高雄
高雄市長陳菊連任成功,未來將面對更大的挑戰─高雄石化業究竟是留還是不留?高雄市能擺脫與石化產業共生七十年的命運嗎?獨立特派員今天就帶您從這段日據時代開始的高雄煉油史說起。日本當初因為二戰、為了南進,選擇高雄做為石油進口、煉製、提供海軍油料的重工業區。
戰後國民政府一路接收下來。這裡是全台灣石化工廠最多的城市,包括後勁五輕、高雄煉油總廠、仁大工業區、臨海工業區、還有林園工業區,很難想像過去高雄人不是家住在石化管線上,就是每天呼吸著工廠煙囪排放出來的廢氣,高雄的繁榮長久以來都是用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換來的! 直到731氣爆之後,市民開始思考:高雄真的需要那麼多石化工廠嗎?被氣爆爆破的殘缺路面雖然已經在選前修復通車,但高雄市民受傷的心很難平復,美麗市容下的問題更應該用長遠的政策來檢視。
第37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x 19 -
SystemAdmin | 2014-12-02醫療公衛攝影:鄭仲宏
日照在社區
老人越來越多,醫療資源越花越兇,大家開始有警覺長照政策應該推動在地老化,各鄉鎮正努力開設日間照顧中心,讓社區的老人家可以就近來去,不管活動、照顧或一般醫療。2008年政府推動十年長照,宣示要一鄉鎮一日照,現在總共全台灣才一百二十間,夠嗎?當然不夠!
行政院今年七月宣布調升照服員薪資,也說未來三年要投入一百億,發展多元日照服務,因此錢不是問題,而是到底該做甚麼樣的社區日照中心才符合人民需要。挪威的日照中心可以提供我們更多想像,他們將癌症、安寧、喘息、急性後期照顧與平日的復健、活動都蓋在同一棟建築裡,鼓勵長輩走出家門就近利用也方便使用。
第376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39 -
SystemAdmin | 2014-11-24文字:婁雅君
桃園迷航記
就在選舉前夕,候選人一個個聲嘶力竭做最後拉票,但是這半個月競選期間看下來好像沒有多少市長候選人具體談到未來的城市規劃,有,恐怕也是一種夢想,到底怎樣才能讓人民安居樂業有踏實的感受?
成功大學完成一份台灣土地容受力北部地區的調查,發現北台灣普遍綠地、埤塘等大幅減少、建地增加、整體景觀趨向破碎,造成無計畫性的人口湧入,使得都市邊緣因為土地容易取得又便宜,出現一連串開發案,到處都是新市鎮,也隨之引發一個接一個的抗爭,尤其桃園變化最大。
獨立特派員窩台灣系列調查報導,今天就來到下個月即將升格為六都之一的桃園,再度檢視台灣史上最大的徵收案桃園航空城,在即將被徵收的農地上,民間也辦了個地景藝術節,相對於九月份縣府花費數千萬的玉兔,這回換了造價才十萬的小熊,滿臉迷惘的坐在農地上,附近八十歲的老農夫,種田一甲子,到老卻遇上土地徵收案,得搬進電梯大樓,頓失生活重心,這樣的影響不是開發帶來的商業數字能計算的。
第375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秉寰x 45 -
-
SystemAdmin | 2014-11-24政治經濟系列報導:台灣重大水災啟示錄
歌劇搶先看
台灣近年經濟停滯,人民變得不快樂,難道全都是因為錢所造成的嗎?大家都需要想想。接下來到台中市,有個最歡樂璀璨的周末,因為被列為世界九大新地標的國家歌劇院開幕了,馬總統也來站台,戶外有音樂會3D光雕展,劇院裡則有明華園擔綱首演,台中市政府估計每年可以帶來二十萬人次的觀賞人潮周邊地價更早就炒到了一坪八十萬。
風光的背後,客觀分析:台中確實缺乏一個好的藝文場地,但要怎麼經營下去?大就是美嗎? 即使明年中央接手,台北有兩廳院、高雄有衛武營,還有即將落成的戲曲中心等等,有這麼多硬體,軟體哪裡來?獨立特派員帶您劇院搶先看。
第375集
文字:劉伯姬 / 攝影:賴勳毅x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