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SystemAdmin | 2025-04-30科學新知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光桿菌屠蟎記
氣候的劇烈變化,讓農作物的病蟲害越來越嚴重。高溫乾旱,蟲害就多;多雨潮溼,病菌就會大流行。俗稱紅蜘蛛和白蜘蛛的葉蟎,是農民最頭痛的小型害蟲之一,許多作物都能看見牠的蹤跡。化學農藥有殘留和抗藥性的問題,一直以來,農民找不到有效的防治工具。
台灣在今年發表了全球第一支對抗葉蟎的微生物製劑,從研發到技轉上市,總共歷經了21年的時間。這支微生物製劑來自一支相當特別的本土菌種,它存活於線蟲的喉嚨裡頭,在黑暗中會發出冷光,即使菌死了之後,依舊有殺蟎的功效。這支殺蟎劑的效果不但媲美化學農藥,也沒有殘留的問題,微生物製劑更是氣候變遷下的新趨勢。
第900集
x 197 -
-
AdminAdmin | 2023-02-15科學新知攝影:袁宏書
鋼鐵農夫
農業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幾乎是世界性問題。因此如何透過創新科技,研發具省時、省工、省力的智慧機具,也是各國解決農業缺工,改善農民職業傷害的目標之一。
舉例來說,日本農林水產省為了因應農村高齡化,特別訂定善用機器人與穿戴式動力機具策略。除了解決缺工,也改善日本農民的職業傷害。
因應智慧農業的發展,這幾年也有大學團隊投入研發,包括為果農研發設計穿戴式省力機具,以及水蓮種植、採收與清洗機具的開發,還有自走式的噴灑車。除了為農民開創新的工作模式,也可以吸引年輕族群進入農業。
第78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98 -
-
SystemAdmin | 2015-05-12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百萬新農夫
前一陣子大家都在談宜蘭農地種房的問題,確實只要有錢,買地種房容易,但真正有心人想租地種田卻很難,宜蘭縣政府現在要嚴格審查,希望讓這兩年來越來越多的返鄉新農民有地可耕,保有北台灣最後的穀倉。
不過新手農民沒經驗,要單打獨鬥真的很困難,除了要有知識、技術,還得有經驗,收成了還要銷售,所以有志一同非常重要。團結力量大,台灣小農制必須結合不同能力和專業的人才好分工合作,獨立特派員繼續上週的青農合作社,今天帶你看看另一種型態的農耕特戰隊,為蕭條蒼老的台灣農村帶來曙光。
第39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19 -
SystemAdmin | 2015-03-03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外勞仙丹
今天我們要帶您來關心台灣農村老化的問題,我國農民的平均年齡為62歲,還能辛苦勞動多少年,我們的農業就快後繼無人!而為了紓解人力荒,政府就像當年開放外籍勞工一樣,準備在今年六月引進農業外勞,但是這樣的做法能夠有多少幫助?
獨立特派員最近走訪了好幾個農業縣市,觀察不同的農產項目,發現在農忙時節,缺工的情況的確非常嚴重。像是採冬茶,好的採收班就算高齡六七十歲,還是被搶著要,但現在他們開始擔心外勞進來會不會搶了他們的工作?也有茶農質疑,採收高山茶不是一年到頭,沒事做的時候誰來養這些外勞?看起來這項開放農業外勞的政策,受惠的是大農場和大企業,對大多數的小農來說,卻可能有害而無利。
第38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22 -
SystemAdmin | 2015-02-24藝術攝影:周明文
農村潮世代
過年到哪裡走春好?很多人選擇到陽光燦爛的南部,除了有名的景點也不妨到農村逛逛,農業體驗是最近幾年很潮的活動。11年前有一群台南藝術大學的師生以農村為實驗場地,進行了一場空前的農村藝術大改造。
他們把阿公阿嬤年輕時候的照片拿來當裝飾,把豬舍、倉庫變身成展示場和學堂,還彩繪牆壁,叫老人家一起來畫,這些學生畢業後,索性留下來繼續做,還開公司,搞得更大,最後打出名號優雅農夫,吸引更多年輕人還有當地農民的第二代回來,一起創業,11年後土溝這個小地方成了台灣新農村的起點,也是潮世代的夢想發源地。
第386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