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AdminAdmin | 2017-03-28政治經濟
六千個消失的名字
歷史如何讓年輕世代感同身受,是推動轉型正義的重大挑戰。我們要帶您到柏林的巴伐利亞社區,當年這個中產階級社區有六千位猶太人消失。而從二十幾年前開始,社區特別立了八十個路牌,呈現當年壓迫體制如何加諸於猶太人身上,來做為歷史記憶之地。
同時在一所小學推動築牆計畫,這個築牆計畫不是再蓋另一個柏林圍牆,而是讓小學生們去找出自己和當年消失這六千位猶太人的姓名或生平的關連,畢業時在磚頭上對他寫下一句懷念的話,一個個磚塊所組成的圍牆,是孩子們對當年受害者所遭遇的迫害及歷史最深的凝視。
另外對於整個歐洲受難的猶太人要不要蓋一座紀念碑,德國社會早在統一前,就有歷史學者、柏林市民、媒體開始討論,而且整整辯論了十七年,終於有了共識。
第48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x 72
-
-
SystemAdmin | 2012-06-27社福弱勢攝影:鄭仲宏
照顧以色列-老有所歸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很多猶太人被關集中營,財產搜刮一空,
戰後他們陸續回到以色列。
五十年間,以色列老人人數增加八倍。
跟臺灣老兵一樣,這些飽受戰亂的人沒有家,甚至沒有家人,選擇落葉歸根後,以色列政府給他們的照顧很周到,安排他們住進五十美元一個月的老人住宅,每週動員志工打兩千次以上的電話關懷,撫平過去生命遭到的迫害與傷痕。臺灣早年也有仁愛之家之類的老人住宅,但不多,也不敷未來使用,以台北市來說,正準備開放公立第四座大龍綜合福利老人住宅,只能容納八十名長者。以色列讓老有所歸、老有所終,值得我們參考。
第250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29
-
SystemAdmin | 2012-05-31政治經濟攝影:鄭仲宏
正規軍在社區
全民皆兵制的以色列,讓部隊常態性的進駐社區照顧老人,
定期到社區做志工服務。
新一代軍人接觸到二戰時期被迫害的猶太人,
在這互動中也無形的傳承了二戰精神。
以色列是全國皆兵制,十八歲高中畢業先當兵才上大學。這個四面環敵的國家也是個老人國,於是他們想到,讓部隊常態性的進入社區照顧老人,軍民一家。
但軍人怎麼放下武器和老人載歌載舞呢?其實這是訓練的一部分。以色列有個軍官說:打敗敵人靠的不是坦克,而是坦克裡的人的素質。基層官兵每年定期到社區做志工服務,照顧的老人中就有二戰時期被迫害的猶太人,讓新一代的軍人在互動中,也無形的傳承了二戰精神。獨立特派員在以色列的觀察報導。
第246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