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
SystemAdmin | 2014-10-06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荷蘭人的抉擇
風車、木鞋是典型的荷蘭印象,很多人去荷蘭玩必定帶回來當伴手禮,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風車木鞋到底是做甚麼用的,這正是低地國與大海抗爭的工具。荷蘭半數以上的國土低於海平面,很多形成了濕地,隨處可見,荷蘭人因此造陸,排水、圍堤、填海、開採泥炭,曾經讓世人十分崇拜,但是濕地也因此被破碎分割,卻從來沒人提到這是破壞自然。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荷蘭人如今大大逆轉他們的觀念和做法,由過去從人的角度、被動做環保,變成今天極度尊崇自然,積極保育,除了撤除人為設施,還引進野馬野牛等大型動物,讓整個生態系統自行運作,就如同非洲大草原般,獨立特派員親身看到了濕地上的奇蹟。
荷蘭人造陸,過去再怎麼自豪,卻很快的從自然中學到教訓,學會謙卑,台灣人不知上了多少堂大自然的課,卻還一再犯錯。面對大自然,人真的很渺小, 應該試著與萬物共生,但是在人的社會,卻依舊有強弱之分,其中部分就顯示在居住問題上,要不分階級的平權,是個理想,怎麼落實?
第368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x 19 -
SystemAdmin | 2014-09-16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咆哮萊茵河
城堡、莊園、教堂,這是萊茵河中上游的絕佳景致,是歐洲文明羅馬帝國的起源,也是工業化的樞紐地帶,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近兩百年,在經濟利益至上的考量下,萊茵河歷經多次整治和截彎取直,築起好幾百公里長的水泥堤防,很多地方面目全非。這麼乖順任人擺佈的河流,如果哪天忽然發起脾氣來,會是甚麼樣?
真的,五十年前,萊茵河開始淹水了,而且一次比一次兇,1993、1995連著兩次大水淹掉了大半個歐洲,才真的讓人類驚覺,過度開發的惡果終必得自己吞下,於是陸續收回沿著河岸開發的農場、工廠,要還給原本該屬於萊茵河的洩洪區。跟著獨立特派員來看萊茵河的波折命運。
第365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x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