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AdminAdmin | 2024-09-18教育人物故事系列報導:他鄉亦故鄉,在台新移民的故事攝影:羅盛達
湄公河上有座台灣島
你可能沒聽過,越南西南部有座「台灣島」。要到這座小島,得搭渡輪越過湄公河。島上人口大約3萬,這個世紀開始,有不少女性,為了改善生活,選擇離鄉背井,嫁到台灣,這座島因此成了當地人口中的「台灣島」。
只不過,並非每段跨國婚姻,都是美滿順利,部分新住民因為婚姻問題或經濟因素,將小孩送回當地給外公外婆撫養,形成跨國隔代教養的現象,也衍生出部分孩子因為沒有戶籍,無法正規上學的問題。
目前,在台的越南籍配偶人數超過11.8萬,台越新二代人數更是逐年攀升,而這座小島,可以說是整個越南南部,20多年來,跨國婚姻現象的縮影。
第869集
文字:蘇玲瑤 / 攝影:羅盛達x 110 -
SystemAdmin | 2023-11-29司法人權系列報導:他鄉亦故鄉,在台新移民的故事系列報導:2024請問總統系列報導
2024請問總統 – 新住民來發問
選舉期間,新住民的議題就開始有了熱度。許多外籍配偶已經來台三十年,台灣至今連一部保障權益的專法都沒有,中央也沒有專責單位。對他們來說,雖然已經在台灣生活多年,若要洽公或申請政府協助,要找什麼單位都不知道,經常在各部門間跑來跑去,非常不便。
目前在台灣就學、就業的外籍人士,加上外籍配偶,多達150萬人,他們都是廣義的新住民。未來台灣還會繼續開放外籍人士來台居留,如何完善新住民權益的保障,是開放的移民社會必須做好的準備。
第829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陳廷宇x 81 -
AdminAdmin | 2022-12-21青年世代
藕傳人
嘉義縣民雄鄉的牛斗山村,早年盛產蓮藕,八○年代村民幾乎都種植蓮藕,當時耕地面積和種植人口都位居全台第一,也曾經外銷日本和香港,對村民來說,挖蓮藕就像採金礦一樣!
一雙「老鷹手」是老農辛勤的印記,當時尚未機械化,農民長年徒手挖蓮藕,造成一雙手扭曲變粗,如同鷹爪一般!但是牛斗山蓮藕的榮景只停格在過去,失去外銷版圖之後,再加上國內市場價格不穩定,很多農二代都不想繼承這項辛苦的傳統產業。種植人口從一百多戶減為27戶,耕地面積也從一百多公頃減為五十公頃不到。
當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近幾年來,卻出現許多新住民第二代投入蓮藕產業,讓在地產業得以繼續維持下去。年輕的新住民二代踏入一條少有人願意走的路,充滿挑戰和艱辛,他們該怎麼突破現狀?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第781集
文字:賴麗君 / 攝影:彭家如x 89 -
-
AdminAdmin | 2017-03-27政治經濟文字:萬真彣攝影:羅盛達
誰的東協廣場
台中第一公有市場和第一廣場,鄰近火車站,原本是中區最繁榮的商圈,卻在1995年,因為衛爾康餐廳火災事件,第一廣場在後續的消防安檢中,被評為不合格,加上民間的耳語傳說,間接造成人潮減少,之後逐漸發展為東南亞移工和新住民的聚集地和商圈。
今年7月,市政府順勢將第一廣場更名為東協廣場,目的是要串聯鐵路高架化和綠川水岸廊道計畫,來讓台中中區再生。更名後的東協廣場,希望帶進台灣人潮和國際觀光客,打造龐大商機,但眼前仍有不少瓶頸要突破。究竟移工、新住民和廣場業者,在第一廣場的轉型中扮演什麼角色?來看我們的報導。
第461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羅盛達x 78 -
-
AdminAdmin | 2017-03-27教育系列報導:在勞動之外,更清晰的移工面貌!
再見四方報
國內唯一用東南亞新住民、移工熟悉的語言發聲的四方報,在四月底、五月初全面停刊。 新住民,移工、外勞,在台灣已經二十多年,過去幾乎沒有什麼發言權,一直到2006年,已故的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成露茜,率先捐五十萬元,找來剛從越南學四個月語言的張正,還有廖雲章、邱德貞,在大家不支薪的情況下,讓四方報從零到有。
這十年來,四方報也從越南文、泰文一路增加到有印尼、菲律賓、柬埔寨到緬甸文,六種語言,發行最久的越文版,還曾經被視為是紙上的「FACEBOOK」,四方報陪伴這些在台灣各個角落的異鄉人及新住民,成為他們重要的精神糧食。
但是四方報這兩年,一直面臨最現實與殘酷的經費問題,在幾項補助結束之後,社方宣布四方報停刊,朝社會企業公司法人的型態規劃,四方報會就此消失嗎?一起來看四方報的停刊號及轉型後的未來。
第445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x 100 -
SystemAdmin | 2014-04-15土地環境系列報導:他鄉亦故鄉,在台新移民的故事文字:張筱瑩攝影:張智龍
幸福作業簿(下)
上個星期,獨立特派員播出幸福作業簿紀錄片的上半段,內容描寫三個越南女人嫁來台灣的故事,也是三個孩子回到越南尋根的旅程。台灣的經濟比東南亞國家來得好,國內的年輕女孩可能很難體會、為什麼有人會在毫無感情基礎的情況下、遠渡重洋嫁到海外,甚至連回家看父母一面、都那麼困難。
到底人生是為了甚麼?每個人對於幸福的定義又是甚麼?在影片最後、我們也試著一個老問題:如果人生可以重來,這些越南姊妹還會選擇嫁來台灣嗎?他們或許國語說得不好、字彙有限,但是每個人的答案卻很令人玩味。現在、我們就來閱讀幸福作業簿的第二章。
第343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x 27 -
SystemAdmin | 2014-04-08土地環境系列報導:他鄉亦故鄉,在台新移民的故事文字:張筱瑩攝影:張智龍
幸福作業簿(上)
台灣新住民人數超過48萬,教育部統計,其中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小的佔國小總人數十分之一,依目前成長速度,17年後台灣25歲青壯年世代有將近13.5%是新住民之子,他們將參與台灣的未來。在台灣,大家很重視每個人的人權,包括新住民、移工,因此獨立特派員花了一年時間,貼身紀錄三個從越南嫁來台灣的女人故事。
他們為什麼要跨越兩千公里來到這麼陌生的地方,將命運交付給一個連語言都不通的人家?透過孩子的一份家庭作業:幸福是甚麼,我們慢慢了解,在他們原本很單純,只是想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用自己的生命來交換之外,其實他們也有著恐懼和不安,他們在越南的家人同樣有著不捨。很多人來到台灣幾年都沒法回去團圓,還好有個外婆橋計畫,幫助學校老師帶著孩子和越南媽媽回娘家,獨立特派員也隨行採訪了三個星期,確實,到了越南,包括老師和我們才終於實地體會這些女人不得不的抉擇。
用心、瞭解就是最好的一種溝通。在台灣現在有很多新住民的報導和節目,甚至有各種東南亞語言的報紙和電台,但台灣民眾還是很少走進他們的生活圈,這部紀錄片希望能架起一座橋,跨越語言和文化,看見人性,彼此尊重。讓我們翻開這本幸福作業簿!
第34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x 28 -
SystemAdmin | 2013-10-24司法人權系列報導:他鄉亦故鄉,在台新移民的故事文字:張筱瑩攝影:張智龍
星願
「什麼時候 才有辦法回家一趟?」
橫跨兩千多公里的距離
累積了數年的思念
一趟外婆橋之旅,滿載無數愛的故事
台灣的新住民目前有46萬人,子女在國小有15萬,超過國小總人數十分之一,17年後這些孩子長大了將是台灣社會的中流砥柱,估計會佔25歲人口的13%。雖然內政部和教育部陸續推動很多計畫,去照顧輔導新住民的孩子,不過,措施越多越容易淪為各級單位只是為了消化年度預算而已,站在教育第一線,國小老師真的了解新住民家庭嗎,他們能夠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學習方式嗎。
自2011年起,有一項外婆橋計畫,讓學校老師跟著新住民媽媽和孩子一起回外婆家,每年暑假進行一場20天的家庭訪問,獨立特派員全程觀察記錄,發掘許多令人感動的生命故事。
透過星儒這個小女生的眼睛,我們看到越南母親想家的思念之情,也看到星儒努力用功,未來要好好工作存錢,讓外公外婆來台灣玩,就是這麼簡單的心願。因為瞭解,才能產生同理心,讓這個社會真正懂得尊重多元文化。
第318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x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