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SystemAdmin | 2023-10-11能源問題文字:張筱瑩攝影:周明文
捕碳國家隊
有鑑於溫室效應對人類生存威脅越來越大,全球超過130國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台灣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約2.75億噸,其中像台電去年的碳排就超過1.2億噸,打造零碳電力是台灣邁向淨零重要關鍵。
根據政府能源規劃,2050年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60至70%,同時搭配9至12%氫能,還有20至27%的火力發電,必須要靠碳捕捉和封存才能夠達成零碳電力的目標。能夠將二氧化碳封存或再利用的碳捕捉科技會是淨零排放的解方嗎?
目前台電在台中電廠加緊試驗,將蓋起全台灣最大的碳捕捉場。二氧化碳的減量技術已經成為顯學,如果能再加以利用還可以創造商機。成功大學的陳志勇教授帶領團隊研發,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石化原料,是一項創新技術。不過現在碳捕捉和再利用的成本都很高,如何降低成本也是這些新科技能否產生經濟效益最大關鍵。
第82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109 -
AdminAdmin | 2022-10-05土地環境文字:婁雅君
竹林經濟的綠色循環
行政院去年底核定通過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期待能活化整體產業。其實民間已經有各式各樣的運用,就連堆積如山的邊角料都可以製作成生質顆粒,作為發電原料。甚至還有設備,可以去化各式各樣的農業廢棄物,只要將原料乾燥破碎後,投入生質能氣化爐,就可以生產副產品–生物炭和竹木醋液,更重要的是,最終端還能發電。
經濟部能源局在今年新增,農業廢棄物發電的再生能源,每度電躉購費率超過5元。要振興竹產業,不只要穩定上游原料,更應該在政策面,串聯各環節,才能讓環保的竹產業走向綠色的循環經濟。
第770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鄭凱文x 86 -
AdminAdmin | 2022-06-29能源問題攝影:周明文
臺灣綠能的挑戰
隨著全球能源發展趨勢,台灣極力發展再生能源,不過再生能源風力和太陽能占比高,對電力系統其實會有很大衝擊。因為不像傳統發電機組,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不確定高,瞬間變化很大,容易造成電網的頻率波動,影響穩定供電。
要擴大再生能源發電,最重要就是儲能及智慧電網系統。透過儲能系統的充放,不只可以維持平時電網頻率穩定,萬一遇到電廠機組跳機,儲能系統還可在瞬間快速供電,撐住電網,來等待後續機組支援。
舉例來說,今年303大停電,南部電廠跳機,北部和中部也因為來不及反應,引發低頻卸載,造成部分停電,如果有足夠儲能,就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不過國內儲能發展目前還在起步階段,智慧電網也還在布建中,接下來能否跟上綠能發展,將是未來能源轉型是否順利的重要關鍵。
國內用電量不斷增加,政府能源規劃原本預計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要達20%,但因這幾年用電量大增,使得綠電占比確定無法達標,已經下修為15.2%。目前台灣再生能源只占總發電量的6%,距離目標也只剩3年,挑戰相當大。
政府加緊腳步,今年台灣西部外海離岸風電正如火如荼進行,依據規劃,2025年台灣外海上將會有700支的離岸風機,不過現在的進度只達到4.2%。
而在陸域風機的部分,之前風機的設置都靠近濱海,現在已有越來越多風機進到村子,卻影響了地方居民的生活。台灣為了開發再生能源,之前常引發爭議,像是太陽能農地種電的問題,如何突破綠能發展的瓶頸?
第756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132 -
-
AdminAdmin | 2017-03-23食品安全攝影:鄭仲宏
廚餘的旅程
在台灣,餐廳與夜市油炸食物所產生的廚餘廢油怎麼處理一直充滿爭議,不少水溝被隨意倒入的廢油污染,甚至還有餿水油摻入食用油的食安事件,這個禮拜的奧地利永續食安系列報導,我們要來看這些廚餘與廢油被處理的過程。
一家奧地利炸雞店的老闆說,如果他把廢油倒入多瑙河,很可能馬上被送進監獄坐牢,而使用過的廢油經過控管回收,則可以變成再生能源,充分運用,重罰及嚴密的控管、政策的宣導和業者的自主配合,都是讓這些廚餘及廢油能被有效處理和重新運用的重要元素,現在就一起來看奧地利這場廚餘的旅程。
第433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34 -
SystemAdmin | 2014-05-27政治經濟
核四的下一步
核四廠動輒得咎成了眾矢之的,最近媒體報導它連續七年一共花了十三億投保核災險,相對於主體結構設備,34年來投資2838億更是一筆龐大的數字。台電上星期給立法院一份最新停建核四後的替代方案,表示如果改建火力電廠,一年供電112億度,是原先核四供電量的六成,完工後每度電價僅漲0.3角,比環保團體建議改成天然氣廠,電價上漲7%來得低,工程可行性也較高,只要在核四廠旁的空地再蓋兩座機組,不必拆反應爐,再增建運煤碼頭,總經費1100億,當然這會增加碳排放量883萬噸。
獨立特派員之前就曾訪問過一位在美國電力公司任職多年退休的台籍工程師,他舉出美國在三哩島事件後有四間核電廠成功改為燃煤跟天然氣發電的案例,應證了核四要改弦更張不是不可能,到底核四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很多反核人士經常把廢核的德國提高再生能源當模範,但台灣畢竟不是德國,日本在311後一度全面暫停核電運轉,因為電力不足,重啟反應爐,但最新消息是福井縣大飯核電廠民眾以安全措施不足向法院提訴,地院5月21日宣判,大飯核電廠三號與四號機組不准運轉,理由是:電力公司一再強調核電關係到電力供給的穩定性及減低發電成本,但許多人的生存權不該和電費相提並論。回頭看核四,是不是也該考慮貢寮人的安全與感受?
核電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身為台灣一份子都應該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沒有自有能源狀況下,大家選擇不用核電,到底未來能源政策是什麼?
第349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x 14 -
SystemAdmin | 2013-12-05政治經濟攝影:羅盛達
後福島時代 核電 戰與和
美國核能發電商業運轉六十週年
毀滅性的武器轉變為和平用途
獨立特派員特地走訪美國
看看他們如何面對下一個六十年
今年是美國核能發電商業運轉六十週年,從二次世界大戰核能被當成毀滅性的武器轉變為和平用途,今年,有重大意義。但是碰上了日本311核災,核能科技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雖然包含台灣美國都考慮不再新建核電機組,但是怎麼應付未來電力需求? 最新態勢是: 將原本屆齡退休的老電廠延役,美國104部機組,半數以上都快到40年使用期限,已經申請延役到60年,但是安全嗎?
台灣核一二三廠也勢必面臨這樣的抉擇,沒有替代能源就得延長運轉,因此獨立特派員特地走訪美國,看看他們如何面對下一個六十年。 即使現階段美國正努力開發新能源頁岩氣,也有人主張用再生能源、風力發電,但這些需要政府的補貼無法市場化。台灣更小資源更少,我們要怎樣借力使力,順應自然?
第324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x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