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25-04-30
    關鍵字:
    光桿菌屠蟎記
    氣候的劇烈變化,讓農作物的病蟲害越來越嚴重。高溫乾旱,蟲害就多;多雨潮溼,病菌就會大流行。俗稱紅蜘蛛和白蜘蛛的葉蟎,是農民最頭痛的小型害蟲之一,許多作物都能看見牠的蹤跡。化學農藥有殘留和抗藥性的問題,一直以來,農民找不到有效的防治工具。

    台灣在今年發表了全球第一支對抗葉蟎的微生物製劑,從研發到技轉上市,總共歷經了21年的時間。這支微生物製劑來自一支相當特別的本土菌種,它存活於線蟲的喉嚨裡頭,在黑暗中會發出冷光,即使菌死了之後,依舊有殺蟎的功效。這支殺蟎劑的效果不但媲美化學農藥,也沒有殘留的問題,微生物製劑更是氣候變遷下的新趨勢。

     第900集
    文字婁雅君  攝影袁宏書
    HD x 587
  • AdminAdmin | 2023-02-15
    關鍵字:
    鋼鐵農夫
    農業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幾乎是世界性問題。因此如何透過創新科技,研發具省時、省工、省力的智慧機具,也是各國解決農業缺工,改善農民職業傷害的目標之一。

    舉例來說,日本農林水產省為了因應農村高齡化,特別訂定善用機器人與穿戴式動力機具策略。除了解決缺工,也改善日本農民的職業傷害。

    因應智慧農業的發展,這幾年也有大學團隊投入研發,包括為果農研發設計穿戴式省力機具,以及水蓮種植、採收與清洗機具的開發,還有自走式的噴灑車。除了為農民開創新的工作模式,也可以吸引年輕族群進入農業。
    第788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58
  • AdminAdmin | 2023-02-15
    關鍵字:
    粉古早味
    說到蓮藕粉這個古早味,大家想到的產地可能是台南白河。不過您可能不知道,嘉義牛斗山農民製作純手工藕粉歷史悠久,到現在已經超過四十年。二十年前,洗藕粉的戶數曾經高達數十戶,隨著時代變遷,這項純手工產業目前只剩下六戶。

    做藕粉繁瑣耗時,得經過清洗、榨汁、瀝渣、洗粉、沉澱、抓沙,曝曬等程序。當許多藕農不再看好,卻有兩戶農家能傳承到第三代。

    年輕一代遵照阿嬤的古法做出純正藕粉,雖然無法大量生產,卻因著這分用心而溫暖的古早味,受到老饕的喜愛,曾經銷售到香港和日本。

    但是這兩年受到疫情、俄烏戰爭影響,造成全球肥料上漲、基本時薪也上漲,加上極端氣候嚴重衝擊作物生產量,傳承三代的兩戶農家該怎麼突破內外環境夾殺,將流傳半世紀的粉古早味永續經營下去?
    第788集
    文字:
    賴麗君 / 攝影:彭家如

     

    HD x 254
  • AdminAdmin | 2022-12-21
    關鍵字:
    藕傳人
    嘉義縣民雄鄉的牛斗山村,早年盛產蓮藕,八○年代村民幾乎都種植蓮藕,當時耕地面積和種植人口都位居全台第一,也曾經外銷日本和香港,對村民來說,挖蓮藕就像採金礦一樣!

    一雙「老鷹手」是老農辛勤的印記,當時尚未機械化,農民長年徒手挖蓮藕,造成一雙手扭曲變粗,如同鷹爪一般!但是牛斗山蓮藕的榮景只停格在過去,失去外銷版圖之後,再加上國內市場價格不穩定,很多農二代都不想繼承這項辛苦的傳統產業。種植人口從一百多戶減為27戶,耕地面積也從一百多公頃減為五十公頃不到。

    當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近幾年來,卻出現許多新住民第二代投入蓮藕產業,讓在地產業得以繼續維持下去。年輕的新住民二代踏入一條少有人願意走的路,充滿挑戰和艱辛,他們該怎麼突破現狀?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第781集
    文字:
    賴麗君 / 攝影:彭家如

     

    HD x 341
  • AdminAdmin | 2022-12-14
    關鍵字:
    當AI走入田間
    台灣農業面臨人口老化、缺工等問題。雖然近年來鼓吹青農返鄉,但是務農不但辛苦,還得靠天吃飯。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智慧系統可以為農業的未來指條明路。

    獨立特派員走訪不同的農場,了解有哪些設備,可以作為農人的得力幫手。有了智慧系統,農業不再只是憑藉個人經驗,而是能夠藉由科學數據,精準地輔助田間工作,甚至得到降低成本,節省人力的效果,有助於青農,甚至沒有經驗的人投入這個行業。

    智慧化已經是現代農業不可或缺的一環,或許有一天,電腦的演算學習,可以發展出真正屬於AI的生產模式。
    第78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鄭凱文

     

    HD x 382
  • AdminAdmin | 2022-11-02
    關鍵字:
    未聞鳥啼
    原本在台灣算是常見的田間鳥類–彩鷸,因為擁有顯眼的斑點及條紋,成為鷸鳥中特殊的存在。不過這幾年受到農田整治的影響,彩鷸數量大幅減少,目前不但被列為保育類第二級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更被國際鳥盟列入「近危」等級。帶您一起看看這個逐漸消失的鳥類身影,同時思考人和自然之間的相處之道。
    第774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其他

     

    HD x 241
  • AdminAdmin | 2022-07-13
    關鍵字:
    減肥時代
    幾個月以來物價不斷飆升,通貨膨脹率已經創十年來最新高,民眾紛紛抱怨荷包瘦了!而造成通膨危機的關鍵之一是國際肥料價格上漲。

    延燒兩年的疫情,加上今年的俄烏戰爭,導致國際原物料進出口受阻,今年國際肥料價格已攀升到四成以上,嚴重衝擊農業,也連帶引發通膨危機,讓農民和消費者都苦不堪言,大家也開始反思農業該如何走向未來?

    嘉義青年楊智凱創辦蚯蚓農場,利用廢棄物養殖蚯蚓,生產蚓糞土有機質肥料,希望以推動「循環農業」的方式,來幫助農業「減肥」,降低農民對肥料成本的負擔。

    而在南部也有一位女農因應肥料危機,改用蚓糞土取代一般化肥來經營農場,他們運用年輕人的新思維,希望在這波全球肥料之役,帶給農業轉機。
    第758集
    文字:
    賴麗君 / 攝影:張煥宇

     

    HD x 252
  • AdminAdmin | 2022-06-08
    關鍵字:
    新小農聯盟時代
    台灣受到土地政策與自然環境影響,形成以小農為主的經濟型態。依據2005年政府農林漁牧業普查推估,小農比例約占全體農牧戶的92% 。

    過去,為數眾多的小農,大都各自尋找生存之道。可是這幾年在青農返鄉潮,和有心人士的推動下,小農開始打破疆界,組成聯盟,一起拓展市場,逐漸形成趨勢。期盼這樣的轉變,能為台灣農業市場帶來不一樣的新面貌
    第753集
    文字:
    林佳慧 / 攝影:許中熹

     

    HD x 250
  • AdminAdmin | 2022-04-20
    關鍵字:
    公費農夫
    為了解決台灣農村人口老化、缺工的問題,農委會從2015年陸續補助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明道及宜蘭大學,開辦農業公費班,鼓勵農二代去進修後返鄉從農。

    公費班學生在學四年學費全免、每個月還可以領零用錢,畢業後依成績可以連續兩年,最多領72萬元的從農準備金,對有意接手家裡農場的年輕人很有吸引力。其中嘉義大學今年要招80個學生,就吸引600多人報名。一起看看如何培養公費農夫,而這些農二代又會對農村產生那些改變?
    第746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438
  • AdminAdmin | 2021-08-11
    關鍵字:
    不一樣的蔬菜箱
    今年在新冠疫情第三級警戒期間,大家都盡量減少外出,網路購物成為消費主流,其中蔬菜箱意外成了疫情期間最熱賣的商品,許多電商平台紛紛搶進,推出各式各樣的方案。其中有些比較特別,跟一般電商平台不同,他們是由農民合作社自己推。

    這些農民合作社以往都只是把菜送到批發市場,這次之所以會做蔬菜箱,是因為先前五月學校停課,很多中南部蔬菜產地,原本要供給學校營養午餐的菜,突然銷不出去,只能將大部分的菜倒到田裡,還好蔬菜宅配在防疫期間大受歡迎,經過調整,蔬菜箱也幫他們創造新的商機。

    不過,疫情打亂了蔬菜產地產銷模式,除了農業合作社,也有年輕的農村團隊,他們想幫地方農民拓展通路,於是發揮自身網路行銷專長,一起幫農民賣菜,卻沒想到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問題。
    第711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328
  • AdminAdmin | 2021-08-11
    關鍵字:
    在家種菜
    疫情期間吃得健康且安全,成了家庭重要大事,既然有時候買不到蔬菜箱,或有棄單或延遲的問題。傳統市場買菜,東挑西揀增加風險。超市賣場的包裝蔬菜供不應求。選擇外送餐食則還要外加成本,也未必一定安全。

    這時,在家種植可食植物一舉數得,新鮮安全。種菜過程也對心情平靜大有幫助,採收時更有成就感。因爲疫情改變了大家的生活型態,「可食地景」再次在各國風行。不過在家種菜怎麼種得對、種得好、種得快樂?

    在家種菜,也有不少細節,否則農民不會有靠天吃飯的挑戰與無奈,農業生產因為氣候變遷難度增加時,在家種植可食植物成為疫情下的社會趨勢。許多國家更積極推廣,發現在家種菜有多重好處,從個人療癒身心,到增進親子家人關係,還有學習生活新知,甚至到裝備環境,與農業經濟政策的公民素養,都和在家種菜有關。

    獨立特派員以大家都認為容易種植的地瓜葉為例,來做一個基礎栽培實驗,看看在家種菜是不是像大家想像般那麼簡單。
    第711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76
  • AdminAdmin | 2020-10-28
    關鍵字:
    世界金牌 屏東可可
    很多人都很喜歡吃巧克力 ,不過我們吃的巧克力大部分都從國外進口。近年來台灣也有種植生產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樹,而且台灣巧克力到國際參賽,還常常得獎。像今年的ICA世界巧克力大獎亞太區競賽,就由屏東縣政府主辦,14個國家參賽,台灣巧克力業者就拿到超過一半的獎項,其中屏東更拿到7面金牌 35個獎項。

    屏東大部分的可可樹都是種在檳榔園 ,以前檳榔價格好,曾經被視為綠金,不過吃檳榔對身體健康不好,政府鼓勵轉作。

    18年前有農民託朋友從印尼帶回可可種子嘗試種植,花了8年時間才研發成功將可可做成巧克力。這幾年屏東巧克力種植的人越來越多,已經超過200公頃。屏東成為可可故鄉的同時,卻也 因為生產成本高,面臨產業發展瓶頸。
    第670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301
  • AdminAdmin | 2020-09-30
    關鍵字:
    台灣酒文化復興
    近年來,臺灣釀造的各種酒類在國際上拿下許多大獎,讓臺灣儼然登上了世界釀酒界的殿堂。例如霧峰農會釀造的清酒,運用了臺灣土地孕育的益全香米,找回了日治時期的清酒釀造工藝,克服了種種困難,釀造出品質與日本高級大吟釀不相上下的美酒。

    而台中外埔的葡萄農,憑著一股對臺灣葡萄的堅持,與熱血釀酒學教授通力合作,打造出口味獨特的埔桃酒,屢屢在國際比賽拿下大獎,征服了西方品酒專家的味蕾。一起來看這兩個臺灣酒文化復興的精彩故事。
    第666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HD x 324
  • AdminAdmin | 2020-09-02
    關鍵字:
    雜糧國家隊成軍
    台灣過去生產的五穀雜糧,種類非常多,不過在全球貿易快速發展,還有台灣生產成本高,導致我們的雜糧自給率只剩下6%。台灣每年進口雜糧數量約800萬公噸,幾乎全數仰賴進口。

    為了提高國產雜糧自給率,農委會從105年起,推動大糧倉計畫,積極輔導農民改種「黃小玉」,也就是黃豆、小麥及玉米。

    現在面對武漢肺炎疫情隨時可能的糧食危機,如何超前部署成為不可忽視的挑戰。農委會集結農民團體、食品加工廠以及通路業者組成國家雜糧代表隊,力拚台灣雜糧自給率。
    第662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326
  • AdminAdmin | 2020-05-06
    關鍵字:
    羅山垃圾事件
    二十多年前,有機耕作在台灣還是一個新鮮而陌生的詞彙,而花蓮富里的羅山村,是全台灣第一個試行有機水稻種植的村落,全村至今已經有90%的有機水稻種植。

    但是有機村旁邊卻緊臨著垃圾掩埋場。二十多年來,如此相互違背的政策,讓有機村的發展顯得有些尷尬。即將到期的掩埋場,還一度被規劃成垃圾轉運站,引起當地居民的反彈。如果說當初政策規劃不周延,導致有機村和垃圾掩埋場共存了二十多年,但如此矛盾的存在,卻可能沒有落幕的一天。
    第645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鄭凱文

     

    HD x 311
  • AdminAdmin | 2018-12-26
    關鍵字:
    非洲豬瘟風暴何時了
    《非洲豬瘟風暴何時了》
    非洲豬瘟在中國持續失控,台灣現在防堵非洲豬瘟可說是全面繃緊神經,防疫工作也進入新的分水嶺,不只全國民眾收到警報簡訊,政府更祭出重罰。從12月18日開始,只要從疫區例如中國或近三年有發生非洲豬瘟的國家帶豬肉製品入境,第一次罰款就高達二十萬元,再犯更是重罰一百萬,第三次也是一百萬,以此類推。

    台灣養豬產業曾經因為口蹄疫重重摔了一跤,非洲豬瘟更是第一次進入亞洲國家,沒有疫苗可打,致死率百分之百,病毒又可以藏匿好幾年,等於是世紀黑死病。其實從元月開始,也就是口蹄疫拔針半年,全國豬隻體內已經沒有抗體,考驗期正式開始。偏偏又遇上非洲豬瘟虎視眈眈,面對雙重壓力,農委會已經開始盤點中央到地方防疫人力不足時,要如何補齊。

    還有廚餘養豬如果不禁,要怎麼萬全準備?獨立特派員記者要帶我們到兩岸民眾往來頻繁的最前線金門,看金門這個高風險區的重點區,要怎麼防疫才不會失守。一起從進入金門開始,看中央到地方如何持續打這場防疫戰。

    《那一年,口蹄疫最前線》
    防疫如作戰,是現在各界努力防堵非洲豬瘟的心情。然而在21年前台灣爆發口蹄疫情時,第一線執行口蹄疫撲殺工作的國軍弟兄們,口蹄疫卻是他們心中永遠的最痛,許多人更因為撲殺過多病死豬得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獨立特派員攝影記者鄭仲宏退伍前就經歷了這場風暴,他現身說法當年沈重的回憶,也希望不要讓21年前的災難再來一次。
    第577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330
  • 1
  • 2
  • 下一頁
  • 最後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57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