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25-04-30
    關鍵字:
    黑水虻 廚餘新價值
    在台灣,有一群微小卻強大的生命,正在默默地幫我們處理每天產生的廚餘。這些小蟲是被稱為「環保小幫手」的黑水虻。牠們能在短時間內分解大量有機物,正逐漸成為廚餘處理的新主角。

    新竹縣環保局已經導入這項生物科技,用黑水虻來吃廚餘,比起傳統廚餘廠的處理程序更有效率、更省電,廚餘也可以變身有機肥料。面對日益嚴重的垃圾問題,黑水虻在循環經濟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發展還面臨哪些難題?

     第900集
    文字顧展瓏  攝影賴振元
    HD x 548
  • AdminAdmin | 2025-01-15
    關鍵字:
    老瀝青 新面貌
    你注意過腳下每天行走的柏油路嗎?在台灣,公路養護的方式大多是直接刨除瀝青,再鋪設新路面。

    根據統計,全台3年來大約產生1500萬噸的瀝青刨除料,再用率只有15%。保守推估,近十多年,全台已經累積超過三千萬噸的瀝青刨除料,無處可去。

    工研院經過多年研發,開發出再生劑與瀝青砂石分離技術,可將瀝青刨除料分離出70%的新砂石,以及30%的瀝青砂,為台灣天然資源永續循環利用,提供新解方,不過,推廣過程也有不少挑戰。
    第886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羅盛達

     

    HD x 542
  • AdminAdmin | 2024-07-03
    關鍵字:
    北投溫泉怎麼了
    說起北投,很多人會立刻聯想到溫泉,這裡的泉質是台灣少見的酸性溫泉,地熱谷的青磺泉酸鹼值不到2,白磺泉的pH值大約3到5。

    當泡湯風氣越來越盛行,大家想過嗎?這些酸性溫泉廢水,會排放到哪裡去呢?北投主要的河川,南磺溪和磺港溪,正在無時無刻地承載著這些溫泉廢水。

    南磺溪也是關渡平原的灌溉水來源,從清朝時代開始供應農業用水,到了2018年就因為水質酸化,再也無法灌溉使用。這幾年學術團體開始在兩條溪進行研究,也發現河川酸化,改變了物種。環保團體在今年初向總統建言,要求中央到地方的主管機關,應該要改善酸性溫泉水破壞生態的現況。
    第859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袁宏書

     

    HD x 394
  • AdminAdmin | 2023-05-10
    關鍵字:
    塑膠轉生 淨零的未來
    我們每天回收的塑膠都去了哪裡?有些經過處理後,可以作為紡織品、燃燒發電等用途。循環經濟在2050淨零排放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台灣,有廠商將回收塑膠製品,製作成仿木建材和各式商品。這些產品,在使用完畢之後,還能百分之百回收,再次回到生產線。就連製作過程產生的邊角料也能完全回收,不會產生廢棄物。

    不過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是否具有競爭力?民眾的消費習慣能否接受?以及在政策上是否給予支持?都是循環經濟能否奏效的關鍵。從企業到個人的永續生產與消費,淨零的未來才可能實踐。
    第80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羅盛達

     

    HD x 383
  • AdminAdmin | 2022-10-12
    關鍵字:
    海湧
    小琉球社區貨幣,幕後推手是推動環保淨灘,並將海灘廢棄物創新成社區貨幣的海湧工作室。一起來看獨立特派員和楊力州導演監製合作的這部怪咖系列紀錄片,看看海湧工作室如何致力讓環保無痛又有趣的進入每個人的生活中。
    第771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其他

     

    HD x 270
  • AdminAdmin | 2022-10-05
    關鍵字:
    竹林經濟的綠色循環
    行政院去年底核定通過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期待能活化整體產業。其實民間已經有各式各樣的運用,就連堆積如山的邊角料都可以製作成生質顆粒,作為發電原料。甚至還有設備,可以去化各式各樣的農業廢棄物,只要將原料乾燥破碎後,投入生質能氣化爐,就可以生產副產品–生物炭和竹木醋液,更重要的是,最終端還能發電。

    經濟部能源局在今年新增,農業廢棄物發電的再生能源,每度電躉購費率超過5元。要振興竹產業,不只要穩定上游原料,更應該在政策面,串聯各環節,才能讓環保的竹產業走向綠色的循環經濟。
    第77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鄭凱文

     

    HD x 324
  • AdminAdmin | 2022-08-17
    關鍵字:
    微型房屋的住宅解放
    在國外風行多年的微屋運動,源自於有些人意識到大房子的負擔重,房貸一揹數十年,犧牲了生活的品質。因此,他們開始換成小坪數的房子,追求更經濟、簡單、接近自然的生活。甚至將小屋裝上輪子,載著自己的家到處旅行。

    在台灣,也有不少微型房屋的選擇。但是相較於這些土地廣大的國家,台灣地小人稠,加上建地售價昂貴,農地建屋有諸多法規上的限制。想要在台灣透過微型住宅來實現居住正義,降低青年族群買房的壓力,行得通嗎?目前在法規上有哪些限制?民間對於微型住宅,又有哪些建議?
    第763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羅盛達

     

    HD x 400
  • AdminAdmin | 2021-09-15
    關鍵字:
    廚餘遇豬瘟
    政府為了防止非洲豬瘟疫情擴大,八月底下令,九月養豬戶不能使用廚餘。這不但衝擊使用廚餘的養豬戶,同時也讓廚餘一夕之間成了廢棄物,環保單位也要確保這些不進豬舍的廚餘,不會節外生枝造成環境汙染。

    因為廚餘業的生態,在政策執行上需要多個單位甚至跨縣市配合,禁止廚餘養豬一個月的成效如何有待觀察,不過有沒有兼顧防疫和產業的永續方式呢?
    第716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306
  • AdminAdmin | 2021-07-14
    關鍵字:
    海廢的啟示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480至1270萬噸垃圾流入大海,其中有50%,可能被風浪打上岸。在台灣,有一群印尼移工,就注意到了台灣的海洋垃圾問題,他們不分國籍,利用每週唯一的休假日,到處為台灣的海岸淨灘,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呢?

    同樣的在澎湖,也有一群年輕人不僅定期淨灘,還把海洋垃圾做成藝術品,他們的理想是什麼呢?一起來聽他們的故事。
    第707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HD x 368
  • AdminAdmin | 2021-04-14
    關鍵字:
    電動車好嗎
    去年一整年,全球電動車銷售超過240萬輛,各大車廠也競相宣示投入電動車製造,台灣雖然只有少數幾個品牌的電動車進口,但去年掛牌數還是呈倍數成長,已經有1萬多台電動車在全台上路。

    電動車跟傳統燃油汽車相比,最大差別是性能,但補充能量也就是充電,並不像加油一樣方便,因此充電是電動車市場最大的障礙。而電動車電池的安全疑慮、還有從製程到用電來源,到底是不是真的環保,也是很多用車人關心的問題。

    台電估算,如果全台汽車都換成電動車,將會多使用全台發電量9%,這對面臨缺電問題的台灣來說,會不會形成另一個負荷?
    第694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47
  • AdminAdmin | 2021-02-17
    關鍵字:
    永續台灣
    【機會與挑戰】
    聯合國曾預測,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約是五十億人,會居住在城市裡。而大量人口群聚的地方,代表的是地球資源會被大量消耗。為了避免地球資源耗竭,2015年,聯合國正式啟動了「永續發展目標」,確保現存人口的環境、社會、經濟方面,健康發展的同時也不犧牲未來世代的環境,這樣的目標,已經成為各國都市發展的趨勢。

    反觀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是地區高度都會化的結果,我們也正走入資源枯竭的窘境。面對永續城市這個大議題,台灣的現況如何?又有什麼樣的優勢和挑戰呢?

    【親水迷思】
    受到永續城市的影響,台灣不少沒落的角落,經過重整,得以重生成為都市新亮點。台南的河樂廣場就是個例子。它的原址是過時的商圈,經過市府重新規劃,鹹魚翻身,成為觀光客的打卡熱點。只是,號稱親水公園的河樂廣場,卻和國際間討論的親水公園概念,相去甚遠;台中的綠川也有類似的盲點,原因在哪裡?

    【循環與再生】
    在台灣,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大都市或小地方,正在朝永續城市精神的方向發展。即便只是一件小的事情,或一個小改變,就可以讓整個地區變得不一樣。

    就像台南官田區,有全台最多的菱角產量,本來農業廢棄物菱角殼,成為頭痛的地方垃圾,後來透過區公所的巧思,將菱角殼燒製成可以賣錢的生物炭–菱殼炭。不但解決了汙染,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

    還有桃園中壢的老街溪,原本惡臭惱人,人見人嫌,後來縣政府依循自然的生態工法,整治有成,恢復了老街溪原有的生命力。現在的老街溪,成為帶動當地人文文化的母親之河。
    第686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HD x 393
  • AdminAdmin | 2020-12-23
    關鍵字:
    後疫情時代的永續時尚
    過去走在時代尖端,引領潮流的時尚產業,也面臨了新的任務與挑戰。過去織品、布料的生成需要龐大的能源以及自然資源,時尚業是僅次石化業的高汙染產業。但現在永續時尚是時尚和設計產業在面對環境的衝擊下,發起自省的環保運動。來看看舊衣新穿、升級再造、以及繽紛的醫療等級防護衣,如何改變我們對時尚與永續的觀念與做法。
    第678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羅盛達

     

    HD x 309
  • AdminAdmin | 2020-10-21
    關鍵字:
    社會企業的理想與生存
    隨著社會變遷也出現不同的產業模式,2006年社會企業這個名詞,首度在台灣出現。廣義來說,社會企業是以創新企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歷經幾年倡議,2010年開始,投入社會企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一股社會企業風潮儼然成型。

    2014年,政府宣布為台灣社會企業元年,投入許多資源推廣社會企業,包含行政院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越來越多年輕人,懷抱著理想加入社企行列,不過理想與生存的矛盾,也時常上演。這個矛盾有答案嗎?
    第669集
    文字:
    林佳慧 / 攝影:李金龍

     

    HD x 258
  • AdminAdmin | 2020-09-16
    關鍵字:
    光電蓋哪裡
    不曉得近來您到中南部有沒有發現,有越來越多農地紛紛蓋起了太陽能板。這是因為之前規定一般農地兩公頃以下只要申請變更編定,就可以設置太陽能板。以光電業者跟農民租地來說,一般行情每年每公頃租金大約是20萬至40萬,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到45萬。

    根據統計,全台目前有將近八百公頃的農地通通轉成光電使用,為了避免農地流失,農委會在今年七月做了法規修正,規定以後兩公頃以下的農地,除非是被其他用地夾雜,否則一律不准變更使用。不過為了發展綠能,政府訂下 2025年太陽光電要達到20GW的目標,其中屋頂型6GW、地面型14GW。

    但地面型太陽光電設置爭議大,環保團體也一再訴求,希望政府能提高屋頂型太陽能的設置比例,來減輕地面型的達標壓力。究竟發展綠能與保留農地間的兩難有哪些挑戰呢?
    第664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314
  • AdminAdmin | 2020-09-16
    關鍵字:
    養豬換碳權
    養豬排放的廢水,一直是產業發展的難題,最近幾年農委會及環保署推廣用豬糞尿產生的沼氣來發電,讓養豬廢棄物有了新發展。

    而除了用沼氣發電,彰化有一家牧場,還利用沼氣發電節省的碳排放,以及豬糞再製成肥料,創造節能減碳的效果,成功向環保署申請碳權抵換,可以換到超過三萬公噸的減碳量。如果用歐盟最近的期貨價格來算,相當於一年創造兩千九百多萬台幣的收入。不過台灣的碳交易制度至今還沒有上路,到底節能換碳權的現況如何?未來又會怎麼發展?
    第664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36
  • AdminAdmin | 2020-04-22
    關鍵字:
    消滅一次性包裝
    今天獨立特派員要帶您探討的是,生活中被大量使用的塑膠或紙盒等一次性包裝。以網路購物為例,台灣一年至少要用掉三到六億個包裝耗材。很多人愛喝的手搖飲料杯,一年大概也要用掉十五億個。甚至,去一趟傳統市場買菜,一次拿回十幾個塑膠袋也見怪不怪。

    包裝耗材材質不一、種類繁多,很難真正落實分類,進入回收系統。但這些一次性使用的包裝耗材已經對地球造成很大負擔,有沒有辦法從源頭就減少使用量呢?
    第643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李金龍

     

    HD x 302
  • 1
  • 2
  • 下一頁
  • 最後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57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