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18-04-02
    關鍵字:
    道路下的奧祕
    2017年的全球道路成就獎,在杜拜舉行頒獎。得獎的包含歐亞大陸之間的海底隧道、拉薩到林芝海拔三到五千公尺的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不過研究類的唯一首獎,則是來自台灣的JW生態工法,一個小小的透水鋪面工程,為什麼會獲得評審青睞?

    發明人陳瑞文出身工地,傳統工法總認為道路必須夯實,才能穩固。但是他心中始終有個想法,台灣氣候多雨,只要一有豪雨,各地就會有淹水甚至豪雨成災的情況發生,傳統做法的夯實道路容易積水,但如果在道路下能蓄水,這樣既不浪費水源,又能解決積水的問題。這個信念,讓他一邊工作,一邊研究了三十年的時間,終於發明出這項生態工法。這個生態工法不僅讓道路能呼吸,還能在道路下建立一整個生態系。一起來看看,小小的鋪面,有什麼大驚奇?
    第539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HD x 275
  • AdminAdmin | 2018-04-02
    關鍵字:
    療癒破碎的心
    清明是慎終追遠、懷念先人的節日,不過對有親友因為自殺離世的民眾來說,心情格外複雜,這些被留下來的人稱為自殺者遺族。台灣過去這十幾年來,其實很注意自殺防治,但每十萬人約15%的自殺率卻仍居高不下。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中,是列入高危險地區的區塊。

    以105年為例,自殺死亡的人數有3765人,其中男性2559人,女性1206人。根據自殺學之父心理學家史奈曼的估計,每一個自殺身亡的人,至少會影響6-10位自殺者遺族二十年左右的時間,二十年的漫漫悲傷之路該怎麼走?三位自殺者遺族現身說法,分享他們如何面對及療癒親人自殺的悲痛,也希望將更多光亮帶進自殺者遺族的心中。

    ♦延伸閱讀 → 療癒破碎的心 採訪側記

    ♦特派員+《哭吧!悲傷是你的權利》

    ♦特派員+《自殺者遺族的心理輔導》
    第539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黃政淵

     

    HD x 240
  • AdminAdmin | 2018-03-27
    關鍵字:
    以色列軍中電台
    談到軍方媒體,國家安全宣導或是軍事演習可能是常見的刻板印象,但以色列軍中電台卻成為民眾解決困難的平台,由十八歲義務役的男女青年菁英提供深度知識,不但讓以色列軍中電台收聽率提升,更成為民眾終身學習的資源平台。
    第538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69
  • AdminAdmin | 2018-03-27
    關鍵字:
    黑面地下英雄
    煤礦曾經是帶動台灣工業的龍頭,包含電力、交通、重大建設及民眾的日常生活,都和煤礦產業息息相關。

    熱愛紀實攝影的朱健炫從三十幾年前,開始記錄礦工們的工作及生活;而從事礦工將近六十年的周朝南,則拍攝在礦坑內弟兄們的工作身影。透過他們兩位的鏡頭,許多珍貴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台灣礦工與煤礦業最後發展的足跡也被一一記錄下來。

    他們一個人想說出這群無名英雄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另一位正積極爭取保留已經荒廢的礦場遺址,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獨立特派員記者跟著他們的腳步,找出這些黑面地下英雄們的故事。
    第538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226
  • AdminAdmin | 2018-03-27
    關鍵字:
    五專回來了
    五月份國中教育會考就要登場,今年國中應屆畢業生除了高中高職可以選擇外,我們觀察到五專似乎有回歸的現象。過去二十年來,隨著專科紛紛升格為科技大學,原本五專學制並沒有消失,但招生人數逐年減少,而且是以護專為主。

    不過今年北中南一共有九所科技大學,新設十四個五專科系重新招生,還包含台北工專、雲林工專、高雄工專等三所過去北中南第一志願的五專,甚至祭出百萬獎學金搶學生,光是招生說明會,就吸引許多家長學生的注意。到底相隔二十年,五專為什麼又強勢回歸?是技職教育再度受到重視嗎?
    第538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298
  • AdminAdmin | 2018-03-20
    關鍵字:
    建設性新聞學-芬蘭教改
    我們曾介紹過芬蘭公視記者發動甄選安養機構的改善計畫,以建設性新聞學的理念深入介入議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事實上他們還將這樣的理念延伸到教育改革的議題上。芬蘭有幾位老師發展激勵學習,雖然一開始不被看好,但芬蘭公視持續追蹤現場教學的發展過程,讓芬蘭公視成為全國教改的觀摩平台。
    第537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71
  • AdminAdmin | 2018-03-20
    關鍵字:
    城市蜂行
    在城市中種植蔬菜、享受田園樂,是多年來的風潮。在國外,又開始興起另一項流行,那就是在城市中飼養蜜蜂,台灣這兩年也開始有越來越多人加入這個行列。

    城市養蜂,聽起來很吸引人,因為有蜂蜜可以採收。不過,在這個風潮的背後,環境議題是更值得大家關注的。有越來越多的專業養蜂人發現,他們的蜂群大量消失,農藥的威脅被認為是主要原因。

    蜜蜂作為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授粉傳播者,牠們與農作的生長更是息息相關。另一方面,牠的生存狀態,也是評估環境的重要指標。都市適合蜜蜂討生活嗎?一起去看看,城市養蜂的現況。
    第537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HD x 318
  • AdminAdmin | 2018-03-20
    關鍵字:
    平反路迢迢
    我們曾經報導五○年代牽連最廣的政治案件-鹿窟事件。鹿窟事件之後,接續發生玉桂嶺基地案,有17個人受害,以及瑞芳曉基地案件有25個人被波及。在這兩案42人中,被判死刑的就佔了三成,多達13人。而總結鹿窟基地、玉桂嶺基地及瑞芳曉基地三案中,有30多人被送到綠島監獄度過長短不一的歲月。

    經過65年的漫長等待,這三案的受難者及家屬,106年底終於在監察院碰面了。不過人事已非,有些受難者已經過世,再也看不到轉型正義實現的那一天。不過這一場監察院的見面會,才是村民及受難者爭取平反路的開始,現在他們除了連署,希望盡快催生鹿窟事件的紀念館,也希望能在玉桂嶺案事發地點設立紀念碑,同時全面開放檔案、舉辦追思會。也希望在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通過後,能給予受難者與家屬應有的救濟與補償。
    第537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256
  • AdminAdmin | 2018-03-13
    關鍵字:
    建設性新聞學-芬蘭公視
    我們曾介紹過發起建設性新聞學的丹麥如何從觀念及創新做法改變媒體生態,對社會做出貢獻。

    這股風潮也引發認同理念的媒體追隨。同在北歐的芬蘭,和台灣、日本並列世界前三個老化最快的國家。芬蘭公視的記者決定除了調查報導問題,還要更深入介入,他們發動安養機構改善計畫,結果在不增加開支及人力的條件下改善照顧品質,更擴散至其他城市造福長者和照顧者。
    第536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310
  • AdminAdmin | 2018-03-13
    關鍵字:
    老屋‧巷弄‧新文化
    興建於1936年的舊廈門街派出所,是日治時代的警察局,現在由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然而年久失修,滿地碎玻璃,環境髒亂,廢棄的派出所就曾被台北市議員以「鬼屋」來形容它的現狀。

    在台北市超過400處的文化資產中約有120處是古蹟,歷史建築數量龐大,類似舊廈門派出所的建物維護修繕,所需的人力與預算成了一大難題。

    102年起文化局推出「老房子文化運動」,媒合建物所有權人與民間廠商,用承租使用的方式,讓民間修繕經營。陽明山美軍宿舍俱樂部就是老房子文化運動的媒合物件之一。經營者除了盡力恢復建築原貌,以黑膠唱片起家的業者,也用音樂來結合俱樂部的歷史背景,並改造舊泳池,重現美軍駐台時期的酒吧文化。

    在宜蘭冬山鄉也有老屋活用的計畫,他們又是怎麼做的?一起來看看宜蘭冬山鄉與台北市的例子。
    第536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24
  • AdminAdmin | 2018-03-13
    關鍵字:
    文資的試煉
    105年7月文資法進行修正,新法修正後,幾個發展歷史比較早的城市提報案量明顯增加,不過老屋保存爭議也隨之而來,像是彰化縣就面臨了嚴峻的挑戰。

    去年彰化市內幾個深具文資潛力的建築,被第三人或文史工作者提報後,屋主擔心自己的房子被列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後,會失去擁有或利用房子的權利,於是無預警將房子拆除。甚至還有老屋被拆後只剩斷瓦殘垣,卻仍被列為歷史建築的諷刺案子。這個老屋保存和屋主權益間的衝突與爭議,至今仍在延續。
    第536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22
  • AdminAdmin | 2018-03-05
    關鍵字:
    建設性新聞學-丹麥公視
    數位社群媒體興起,越來越多人少看電視新聞,上網或行動裝置成為重要的觀看管道。

    不少傳統媒體以強化衝突、戲劇性,或者增加災難犯罪的報導來留住觀眾。這樣的策略不一定有效,卻讓新聞媒體的報導品質日益低落,丹麥公共電視對這樣的狀況感到憂心,並提出建設性新聞學的採訪製播方式,希望媒體不要只丟問題,還要能探討怎麼改善問題。這種理念引起全球許多媒體共鳴。

    來看丹麥公共電視如何用新理念呈現新風貌。
    第535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313
  • AdminAdmin | 2018-03-05
    關鍵字:
    被酒駕的日常
    過完年,公司行號開張上班,大家團拜喝春酒,又是一波酒駕的高峰期。在酒駕事故中,常聽到許多心碎的故事,所付出的代價更令人痛心,但酒駕卻仍無法被有效杜絕。

    今年開始有一些防制酒駕的新政策上路,像是3月1日開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的酒駕保費加碼調高到3600元。另外,酒駕累犯罰鍰按次加罰九萬元、酒駕者的同車乘客,可處六千元至一萬二千元罰鍰,這些也可望在今年立法通過。

    或許有人會說,台灣的酒駕防制已經很努力了,酒駕死亡人數從前年的102人下降到去年的87人。但真的是這樣嗎?這些數字真的呈現出酒駕防制的成果嗎?
    第535集
    文字:
    呂培苓 / 攝影:許中熹

     

    HD x 244
  • AdminAdmin | 2018-02-26
    關鍵字:
    舊愛磨石子
    在台灣的老建築中,可以看到許多懷舊元素,從現代的眼光看來,反而是一種復古的流行,磨石子就是其中一種。磨石子其實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卻又低調得讓人容易忽略。像是早期的磨石子溜滑梯、地板、洗手台,到現在都還看得到。

    磨石子因為石材的多樣性,除了記憶中樸實的灰色調,還可以變化出許多的圖案,做為牆面和地板的裝飾,甚至成為展覽的藝術品。近年來,磨石子又開始少量的被運用在民宅和不同的設計中,只是這項耗時費工的施工方式,已經很難找到年輕新血投入這項工作。
    第534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HD x 297
  • AdminAdmin | 2018-02-26
    關鍵字:
    自學的自由
    「自學」這個議題最近非常火紅,回顧台灣最早的實驗教育,是從個人自學開始。1997年台北市率先召開公聽會,允許四個小學生在家自學。現任數位政委唐鳳當時就以自學生身分現身說法,催生相關法令立法。

    過去狹義的自學是「在家上學」,家長就是校長,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師,發生在特殊生或是資優生的個案居多。但是年輕一代的家長,不再以學業成就為導向,轉而強調自學是自己學,自動自發學,接受學校教育之外的「自主學習」。這一代父母強調家長的教育選擇權,但他們發現申請自學,並不是全然自由開放的多元選擇,相對的,反而有許多框架與限制及要求,需要突破。
    第534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HD x 275
  • AdminAdmin | 2018-02-26
    關鍵字:
    實驗學校來了
    開學了,家長跟學生都在調適節奏,適應按部就班的生活作息,也有人開始思考,孩子適不適合現在的就學環境。「實驗教育」是最近幾年的熱門關鍵字,尤其在2014年底「實驗教育三法」通過,讓個人自學、團體共學以及實驗學校這些不同型態的實驗教育,有了法源依據。

    尤其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才短短三年,從8所學校一下子成長7倍到54間,從北到南,由西向東,其中九成都是公立學校。人數也從三年前的不到三百人,暴增到超過五千人。不久前,實驗三法再次修法,放寬地方政府興辦實驗學校比例,教育部也鬆口,未來可以有實驗大學。

    公立小學改制成實驗學校,學費比照一般公校收費,教學內容又可以不照課綱,強調多元內容特色教學,對有興趣的家長來說,幾乎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台北市大安區的和平實驗小學,這所全新開辦的實驗學校,不僅有全新的硬體設備,沒有課本也不考試,而且每天第一節上體育課,讓孩子自主學習,入學中籤率僅6%,是台北市最受關注的學校。但少子化問題,再辦新校機率微乎其微。

    小校面臨存廢問題想靠實驗教育翻身,高雄市壽山國小曾申請轉型卻不通過,努力三年,終於獲准招生。這所被學區家長放棄,一度瀕臨廢校邊緣的學校,居然轉進了兩班新生。怎麼辦到的?
    第534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HD x 370
  • 最前
  • 5
  • 6
  • 7
  • 8
  • 9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後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58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