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18-08-28
    關鍵字:
    看見貧窮
    一般人對街友或無家者的印象會認為他們是懶惰不找工作,很少思考是不是我們的社會系統出了什麼問題或是給弱勢者的選擇機會太少。不過現在有些人及組織,他們希望能幫這些街友或無家者找回自己的人生。

    在台北熱鬧的饒河夜市,有位台大博士生擺攤賣起炸雞,不過他不是自己當老闆而已,而是雇用一些街友,一起工作。另外也有NGO組織成立「起家工作室」,讓街友發揮所長幫人整修房子。透過他們的小小行動,不只創造工作機會,其實最重要的是希望幫無家者建立一套支援系統, 讓他們不再只是孤立無援的個人,而能藉由各地方的支持,慢慢找回屬於自己的人生。
    第560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HD x 263
  • AdminAdmin | 2018-08-28
    關鍵字:
    剩食‧歸處‧解方
    台灣是美食天堂,不過享受美食之餘,被浪費的剩食現在也成為另一個嚴重的議題。

    日前有超商加盟業者抗議,因為總公司要求超商貨架上要時常保持商品充沛,強制規定進貨數量。再加上食品安全法規定,過了有效期限的食品,不能贈與或再販售,導致許多賣不出去的食物被迫丟棄。台灣每一年光從超商丟棄的食物就大約有70億元,量販超市一年則有40億。

    另外根據環保署數據顯示,去年台灣廚餘量已經超過55萬公噸,平均一天的廚餘量大約有1510噸,如果用標準20公噸的大貨車,大約需要75輛的貨車才裝得下。到底這些食物的浪費能不能有效被節制?有些地區積極以食物銀行或是社區冰箱來挽救剩食數量,做法與成效如何?
    第560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19
  • AdminAdmin | 2018-08-27
    關鍵字:
    日本高齡服務設計
    高齡社會要有圓滿生活,除了退休再就業可以帶來多重幫助,從休閒到善終都是生活的一環。細心思考這些生活需要,許多創新的服務和新型態的產業也應運而生。

    例如遺品整理業和遺品整理士就是因為高齡社會產生的新興行業,老人家過世走了,家人可能沒辦法處理長輩留下的遺物,透過專業人士整理和處理,不僅可以減輕家人的負擔,也可以讓家屬不用獨自面對處理遺物所帶來的情感衝擊。
    第560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66
  • AdminAdmin | 2018-08-20
    關鍵字:
    藍眼淚觀光的迷思
    馬祖是唯一一個通過博弈公投的離島,雖然因為專法沒過,公投結果成空,但也可見馬祖人對地方發展的殷切期盼。以往馬祖受限交通和天候影響,觀光一直無法順利推展。這幾年因為一種夜光藻,也就是藍眼淚,當地民宿業者紛紛推出各種追淚行程,帶來觀光熱潮,也讓馬祖找到翻轉的契機,就連馬祖酒廠也靠藍眼淚瞬間打開知名度,這幾年不管在營收與獲利都大幅成長創新高。

    藍眼淚魅力為地方帶來經濟利益,不過在地方翻轉同時,也有過度發展的情形。因為藍眼淚快速帶動觀光,使得很多馬祖傳統閩東建築的石頭屋迅速翻新,他們向政府申請補助,將房子拆除重建,裡面是鋼筋水泥,外面再貼石牆,這種鋼骨石皮的做法,使得原本的傳統聚落,一個個變成嶄新的面貌,但這些全新的古厝能代表馬祖文化的新價值嗎?
    第559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HD x 253
  • AdminAdmin | 2018-08-20
    關鍵字:
    花火之後
    台灣各個離島的發展這幾年來因為博弈公投引發許多關注,資源相對缺乏的離島到底有哪些選項,才能永續發展?

    澎湖是台灣水上活動的度假天堂,去年澎湖縣政府為了刺激冬季旅遊,推出遊客消費券,在全台各地觀光不景氣的時候,去年旅遊人數仍達到115萬,創下歷史新高。

    澎湖地方政府不斷以辦活動,例如花火節,來衝高旅遊人數的方式拚觀光。但是在各家旅行社削價競爭下,也嚴重影響澎湖旅遊品質,況且離島的水資源及能源都相當寶貴,一味衝高旅遊人數,對島嶼的永續發展來說,是很大隱憂。

    這幾年,一些地方人士也不斷思考島嶼承載量的問題,他們認為小島觀光必須走精緻路線,才能真正對地方有幫助,而不是不斷消耗地方資源,對島嶼環境與文化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
    第559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HD x 292
  • AdminAdmin | 2018-08-20
    關鍵字:
    準公托的難題
    高齡社會和少子化是一體的兩面,台灣今年上半年,出生人數只比死亡人數多17人,即將進入人口負成長的時代,政府推出了托育新制,希望能解決少子化問題。

    目前台灣生育率只有1.13%,除了澳門及新加坡外,是全球第三低的國家。如何挽救生育率?除了改善青年低薪高工時的結構性問題,完善的托育環境也是重要的一環。

    行政院推出的準公共化托育政策,8月1日上路,私人托嬰中心及保母,只要跟政府簽約就可以加入準公共化的行列。父母選擇這些地方托兒,將可以獲得每個月六千元的補助,甚至有些縣市加碼到八千元。不過政策才上路,就引起保母、托嬰中心甚至家長的反彈,到底準公共化是什麼?這個政策問題在哪裡?準公共化跟真正的公共化又有什麼不同?
    第559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260
  • AdminAdmin | 2018-08-13
    關鍵字:
    屏鐵線內‧線外
    屏東鐵路公勇路拓寬案,因為縣議員蔣月惠到場聲援咬傷女警,使得這個徵收案件躍上全國版面,甚至被冠上大埔事件翻版的稱號。

    屏鐵案在鐵路高架工程部分已經完成,目前引發爭議的是,站體周邊因為都市計畫而進行的道路拓寬徵收。包含「公勇路拓寬」和「光復路及柳州街拓寬」,還有23戶不同意戶,兩個案子也進入行政訴訟程序。

    面對居民的抗爭,屏東縣政府強調會加強和居民溝通,希望案子還是可以順利進行。獨立特派員帶您到屏東,從現場狀況看整個徵收案的內容與爭議。
    第558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35
  • AdminAdmin | 2018-08-06
    關鍵字:
    日本高齡再就業(下)
    要推動高齡再就業不是像人力銀行提供工作機會的媒合而已,而是需要更多細膩及人性化的安排與思考。

    先理解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們,想要繼續投入職場的考量和心境,再做適當的技職訓練及布局,才能讓高齡再就業者能各得其所。心態上不是因為無奈被迫再就業,而是透過自己的再貢獻利己利他,得到更多幸福感。
    第557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300
  • AdminAdmin | 2018-08-06
    關鍵字:
    黃絲帶的等待
    在台灣,自由就跟呼吸一樣自然,但我們常忘了,台灣現在的自由,得來不易。已故諾貝爾和平獎被提名人劉曉波,他的遺孀劉霞7月10日終於獲准出境經過芬蘭抵達德國。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這或許只是一則新聞,但對中國自由派人士來說,這裡面卻有太多中國爭取自由民主的辛酸血淚。

    正在台灣參訪的中國NGO工作者寇延丁,曾經因為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在北京被關押128天;前中國政法大學講師吳仁華,從中國脫逃以後出版六四真相專書。他們來觀察台灣的轉型正義,以及基層民主自治的實踐,但是他們都感到驚訝的是,台灣對李明哲被中國無理監禁的冷漠。他們呼籲大家應該繼續支持救援李明哲,希望中國人爭取民主自由所經歷的苦難,不會發生在台灣人身上。

    《自由行》是一部8月1日在瑞士盧卡諾影展得到國際競賽開幕片榮譽的電影。這部電影在香港、高雄和台南拍攝,是被流亡香港的中國導演應亮,改編自己親身經歷的影片。被迫住在香港的應亮,和住在中國的家人,必須藉著到台灣自由行,一家人才能團聚。這部影片叫人感嘆,什麼時候香港已經不是華人世界最自由的殿堂?這個角色,是不是由台灣接手了?而台灣,真的安全嗎?
    第557集
    文字:
    呂培苓 / 攝影:李惠仁

     

    HD x 214
  • AdminAdmin | 2018-07-31
    關鍵字:
    日本高齡再就業(上)
    台灣和許多先進國家一樣,邁入高齡社會,但隨著時代改變及醫學進步,老人普遍來說是越來越長壽健康的。許多國家開始推動延後退休年齡或者是高齡再就業的政策,如果能夠創造退休後的工作機會,是延續生活價值,增加生產的方式。

    而日本面對高齡就業議題,同時開發銀色人力的能力可以說在全球首屈一指,早從1971年,日本就因應人口老化設立年長者雇用安定法與施行配套措施,推動並支持高齡就業。除了讓銀髮族的勞動力可以繼續貢獻社會,也降低許多社會問題與悲劇的壓力。我們以山口縣周南市為例,看他們怎樣支持長輩發揮經驗,老出特有價值。
    第556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98
  • AdminAdmin | 2018-07-31
    關鍵字:
    走進社子島
    內政部在6月26日通過了社子島開發案,這也表示,未來這片土地上的人文和地景可能會全部消失。這項開發案會引發各界關注,主要是社子島長期禁建導致的違建情況複雜,以及之後的拆遷安置的議題。

    走進社子島,會發現這裡的居住樣態複雜。像是一個門牌多戶,幾乎是這裡的基本配置,其他還包含了有地無屋、有屋無地,甚至是無屋無地的狀況也不少。獨立特派員前往社子島進行多次採訪,發現這裡地上物和土地產權的問題盤根錯節。如果開發單位忽視背後的歷史因素,以及居住現況,強行進入區段徵收作業,恐怕將造成島上居民流離失所的命運。
    第556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HD x 330
  • AdminAdmin | 2018-07-24
    關鍵字:
    塑命的出路
    塑膠有便宜、可以重複利用的優勢,卻也有千年不化的缺點,怎麼減少塑膠對人類生活以及環境的危害?提高回收率、改變消費行為、以及尋找替代材料,都是一些正在努力中的做法。

    就以最近的吸管禁用政策來說,大家除了熱烈討論怎麼喝珍珠奶茶外,同時也應該思考,禁用當然會挑戰既有習慣,造成一些不方便,但變通選項也不是沒有。例如除了塑膠之外,玻璃吸管、不鏽鋼吸管、還有竹吸管,都是已經出現並已經在使用的環保選擇。

    其實國內的研發能量不小,面對限塑政策,創新的因應之道也不少。聽過用稻桿做成的塑膠嗎?這種生質塑膠不摻雜傳統石化原料,取自於大地,最後又可以回歸自然。來看看衝擊人民消費習慣的「不方便」政策下,幾種新的思考。

    ♦延伸閱讀 →回收塑膠,真的再利用了嗎?
    第555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HD x 281
  • AdminAdmin | 2018-07-24
    關鍵字:
    玩具復活記
    美國市調機構NPD集團及國際玩具協會ICTI,去年發布了一項資料,2016年全球玩具工業銷售總值超過900億美元。玩具產值與數量龐大,但回收卻成為一個大問題。由於玩具色彩鮮豔,組成材料複雜,許多回收廠無法處理,回收意願也低。

    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長期致力二手玩具回收,這些玩具有七成以上都是塑膠製品,原本他們只是單純整理再利用,不過隨著回收數量越來越來大,他們也開始思考擴充回收的概念,2014年更與新北市社會局合作,共同打造玩具銀行。在玩具銀行裡,回收的玩具透過活化及巧思,可以重生也可以再利用,為玩具創造新的價值。
    第555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43
  • AdminAdmin | 2018-07-24
    關鍵字:
    不塑之道
    上個月,環保署預告從明年七月開始,將禁止四大場所提供塑膠吸管,一下子衝擊既有消費習慣,更引起社會正反兩極的討論。不過早從今年元旦開始,擴大限制使用購物塑膠袋政策就已經上路,包括納管所有材質,取消厚度限制以及新增七類場所不得免費提供等。希望讓塑膠袋部分從現在每人每年使用700個,減少到400個,目標鎖定2025年再減少到100個。

    另外,台灣回收政策行之有年,不過日前部分縣市的環保局證實,包括薄塑膠與紙容器的回收,其實都是做白工,最後還是進入焚化爐,也引發關注。到底回收業者為什麼不要這些政府說可以回收的東西?而減用塑膠袋的政策,讓業者改提供免費的不織布提袋,又可能產生了哪些不環保的垃圾?

    ♦延伸閱讀 →回收塑膠,真的再利用了嗎?

    ♦延伸閱讀 →特派員+《請問你是塑膠嗎》
    第555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HD x 302
  • AdminAdmin | 2018-07-17
    關鍵字:
    都市減廢革命
    身處資源豐富的時代,東西壞了、過期了、老舊了就丟棄。環保組織每年都會計算「地球超載日」,2017年的地球超載日提前到8月2日,也就表示人類在這一天就徹底用盡地球花了一年再生、可供人類使用的資源。

    有些人也許覺得東西壞掉時直接買新的比較省事,不過如果我們能看見那些因為方便必須付出的大量隱形成本,也許會試著再給這些物品和自己一次機會。

    我們要帶您拜訪一間在台北市師大商圈的小白屋,它原本是一個閒置空間,但透過志工們的工具分享、DIY家電維修等服務,丟的東西少了,感情卻增溫了,不但讓廢棄物再生,也讓人與人的關係從陌生變成分享互助的一家人。
    第554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謝孟甫

     

    HD x 259
  • AdminAdmin | 2018-07-17
    關鍵字:
    救災訓練特區
    火裡來、水裡去的消防人員,許多人會給予他們「英雄」的稱號,但對他們來說,英雄的代價實在太沉重,在光環背後,消防員其實承擔了巨大的工作風險與深具挑戰的訓練。

    為了提升國內的救災能量,消防署在南投竹山設立了訓練中心。訓練中心的規模有109公頃,其中肩負訓練任務的T區更有各種全實境的模擬災害現場。除了消防人員,訓練中心也肩負國軍、特搜、民間救災單位等各種救援團體的訓練任務。

    在實際的訓練裡,力求濃煙、能見度低等擬真元素,就是為了讓救災人員可以透過演練,降低實際救災時的風險。一起來看看,在這個亞洲最大的救災訓練基地裡,救災人員要通過什麼樣的訓練和考驗。

    ♦延伸閱讀 → 特派員+《消防員救災訓練》
    第554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71
  • 最前
  • 2
  • 3
  • 4
  • 5
  • 6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後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58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