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22-07-20
    關鍵字:
    長新冠時代來臨
    全世界的疫情還未平息,長新冠難題又起。多數後遺症,可以在一到兩個月內緩解。各國目前對於長新冠定義不一,染疫後症狀持續一到三個月以上,都可視為長新冠。今年四月,台灣本土疫情急遽上升,六月開始,各醫院、診所出現新冠後遺症就診潮。台灣今年累計超過430萬人確診,根據英國研究,Omicron BA.2的長新冠比例低於之前的變種,大約9%,估算下來,台灣這一波會有超過38萬人可能有長新冠,人數還會隨著疫情繼續上升。

    健保署去年底推動康復者整合門診計畫,提供一站式服務,全國有106家醫院執行,占全台醫院兩成二,這樣的涵蓋率難以掌握新冠後遺症的全貌。難以平息的疫情,將會帶來更多的長新冠患者,對我們的醫療和國民健康,可能造成難以估算的負擔。
    第759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鄭凱文

     

    HD x 293
  • AdminAdmin | 2022-07-13
    關鍵字:
    我的新冠日記
    獨立特派員曾報導過不同障別過去在三級警狀況時,在防疫上以及就醫、生活、工作、經濟上碰到的種種難題。

    今年確診人數大幅攀升,不同障別確診人數明顯高於去年,碰到防疫上的問題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更多的困境,包括快篩、就醫、通訊診療、關懷電話、居家照護、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對不同障別,都產生不同障礙。

    在資訊平權部分,沒有兼顧到不同障別的需求,讓不同障別者一旦確診之後,尤其是獨居者,顯得相當無助。
    第758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08
  • AdminAdmin | 2022-05-25
    關鍵字:
    快篩怎麼了
    台灣疫情再起,5月19日單日確診人數甚至突破9萬。疫情大量擴散,這段期間不論是企業、個人,都紛紛尋求利用家用快篩試劑,來確認是否染疫。而為了保存醫療量能,政府也要求必須先快篩陽性,才能去篩檢站做PCR。

    如何買到快篩試劑,成了這一個月以來的話題。四月底政府推出快篩實名制,第一輪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國人,買到實名制快篩,不過居家隔離者卻因為資訊系統塞車,延後甚至拿不到公費的快篩試劑。到底從採購、數量到分配,我們的快篩政策面臨哪些挑戰?未來如果確診數量仍持續居高不下,又該如何運用快篩?
    第751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299
  • AdminAdmin | 2022-04-20
    關鍵字:
    確診 在家中
    最近疫情升溫,連續幾天確診案例都破千例以上,不少民眾周遭也開始有親友確診或被匡列的消息,所幸大部分確診案例都是輕症。不過確診數上升,也讓很多人開始思考或準備,如果自己確診或匡列該怎麼辦?

    4月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居家照護草案,確定輕症確診者可以在家隔離的防疫方針,目前已經有超過十個縣市開辦「輕症在家」。

    不過台灣輕症在家的措施,無論是隔離天數或解隔離規定都較新加坡及韓國等鄰近國家嚴格。帶您一起看看,台灣以及周遭國家新加坡及韓國輕症在家的相關政策,還有當與確診者同住時,有哪些注意守則。
    第746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69
  • AdminAdmin | 2022-03-30
    關鍵字:
    確診的模樣
    3月中旬,中研院社會所展開社會意向調查預試,其中,對於縮短國人入境居家檢疫天數,預試結果約有50.9%的民眾反對,如果對象改成外國商務人士,反對比例更上升到61.4%,顯示國人對邊境管制鬆綁依然有相當疑慮。

    後疫情時代,我們該過什麼樣的生活?透過一位確診者的經歷,實際了解染疫後對健康及生活的影響,同時參考其他國家的他山之石,思考如何面對未來的疫情。
    第743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63
  • AdminAdmin | 2022-03-02
    關鍵字:
    解封之路
    這幾個月隨著疫情逐漸趨緩,歐洲、澳洲、亞洲等許多國家,都陸續宣布逐步開放邊境,甚至進一步解除國內的隔離檢疫政策。

    台灣因為本土個案相對穩定,第三劑疫苗普及率上升到五成之後,也將放寬商務客入境限制,入境檢疫天數也從十四天縮短成十天,未來還會視疫情再縮短。邊境逐步開放,意味著外國觀光客來台、及台灣民眾出國旅遊都已經可以期待。

    但隨著開放的腳步,未來本土確診病例勢必增加,台灣的醫療體系、還有民眾防疫生活、面對病毒的態度,都得預做準備。
    第739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08
  • AdminAdmin | 2022-01-19
    關鍵字:
    春節返鄉Omicron大作戰
    快過農曆春節了,很多海外遊子都想返鄉跟家人、朋友團聚,不過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隨著民眾搭機返台,迅速入侵台灣社區。上週境外移入及本土Omicron個案已經超過三百例,而從桃園機場延伸到中壢聯邦銀行、西堤餐廳、校園及職場的本土個案,也已經超過五十例,目前還在繼續延燒。

    國外返台的春節返鄉潮為何會帶來社區傳播?這次春節專案原本就有14+0、10+4、7+7三種方案,讓民眾選擇,基層民政、衛生及交通體系因應複雜的檢疫方式,原本就已經大動員,但還是抵擋不了Omicron傳播迅速、潛伏期短的特性。指揮中心也迅速修改檢疫政策,甚至提前開放施打第三劑疫苗,展開對抗Omicron的春節防疫大作戰。
    第734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02
  • AdminAdmin | 2021-12-15
    關鍵字:
    疫情下旅館求生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台灣旅館業大受重擊。雖然去年6月之後,台灣疫情一度趨緩,瞬間引爆一股報復性出遊潮,讓國旅市場和旅館業者迎來前所未有的榮景。不過今年5月底,本土疫情突然變得嚴峻,旅館業再次進入寒冬。疫情兩年起伏下來,旅館業者大多入不敷出,不少老字號飯店,以及許多知名的大型財團或連鎖飯店,也都不敵嚴重虧損,相繼宣布結束或暫停營運。

    目前台灣疫情雖然趨緩,國內再一次迎來旅遊熱潮,不過國境尚未開放,以國際旅客為主的都會區觀光飯店,現在都還看不到營運回溫的前景。危機當前,業者要如何改變經營模式,在後疫情時代裡,尋求生機呢?
    第729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HD x 362
  • AdminAdmin | 2021-12-01
    關鍵字:
    邊境開放的難題
    上個月初,南非出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11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它命名為Omicron,並列為高關注變異株,接著許多國家都對南非及周邊國家發布旅遊禁令,變種病毒的出現為疫情發展投下許多變數,也讓各個剛開放邊境的國家突然手忙腳亂。

    而因應春節返鄉潮,12月14日開始,入境台灣也將展開春節專案,除了一律隔離14天之外,如果家裡同住者有打滿兩劑疫苗,或者入境者本身也打了疫苗,就可以選擇10+4或者7+7方案,住完防疫旅館後回家隔離,不過同住者也必須快篩,並且加強自主健康管理,不能到人潮聚集處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這項新措施不但考驗入境者跟同住者能不能遵守規定,也是台灣邊境政策的試金石。到底面對多變的疫情,台灣要打開國門必須有哪些條件?又該如何降低社區感染風險?
    第727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11
  • AdminAdmin | 2021-09-29
    關鍵字:
    變種病毒共存之道
    去年十月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現在幾乎90%的確診案例都與Delta有關。中研院新冠病毒變異全球即時監測網早在今年二月就已經注意,並做深度的解析。已經攀升到最高峰的Delta,究竟還會影響多久?是否持續變異?監測網也在密切觀察它的動向。

    新冠肺炎2019年底流行以來,人類一直在跟變幻莫測的變種病毒作戰。世界衛生組織才在九月初,將變種的病毒株B.1.621,正式命名為「Mu」,並列入需要留意的名單中,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被WHO監控的的變種病毒株名單中,「R.1」竄出來,「R.1」 目前已經出現在37個國家,累計感染個案超過一萬例,美國就佔了五分之一。全球累計到九月底,即使打了快58億劑的疫苗,碰到變種病毒,還是只能苦苦追趕,見招拆招。
    第718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18
  • AdminAdmin | 2021-09-29
    關鍵字:
    疫情下的就業難題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雖然台灣的經濟在出口支撐下,2021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可以達到3.69%。但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疫情最嚴峻的6月份,台灣的勞工失業率高達4.8%,創10年新高。

    國內勞動市場受疫情衝擊,產生惡化的情況,需要被檢視與關注。政府做的超前部署不只有防疫政策,產業轉型及勞工就業也同樣需要前瞻思維,才能帶來轉機。
    第718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HD x 312
  • AdminAdmin | 2021-09-29
    關鍵字:
    防疫開課中
    歷經史上最長暑假,學生們九月終於開學,不過面對變化中的疫情,家長、學校開學以來恐怕都不敢鬆懈。

    先是開學第一週,新北市就爆發幼兒園Delta病毒群聚事件,接著台北市又有國中生確診,全校臨時預防性停課,所幸這兩起風波都順利落幕。

    對隨時變化莫測的疫情,線上上課已經成為隨時得上陣的常態措施,校方也因此得備妥各種劇本,因應變化中的學習環境。
    第718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05
  • AdminAdmin | 2021-09-22
    關鍵字:
    白衣戰士
    台灣花了兩個半月,剛剛才從三級警戒降到二級沒多久,緊接著又發生Delta變種病毒入侵社區的疫情。今年五月本土疫情爆發,當時雙北都出現醫療量能嚴重不足的問題,面對Delta病毒,我們是否做好準備了呢?

    之前當新北市疫情處於緊張的時候,亞東醫院曾統計,一個月間醫院就收治超過一千多名確診個案。為了擴大收治量能,亞東醫院在最短時間完成整備並承擔全國11%的重症照顧。當時雙北醫療量能不足是在於負壓隔離病房不夠,想要擴充並不容易。

    亞東醫院打破既有規範,將一般加護病房加裝抽風機做成微負壓,而這樣的做法,對醫院來說必須承擔很大壓力。從病房照顧、篩檢到疫苗注射,醫院全力投入防疫工作並且當戰場管理,他們將收治的治療經驗做統整,建立模組分享交流,打破各科疆界,讓內外科醫師一起投入。

    在疫情期間不斷擴充量能,考驗著決策的意志與應變能力,需要很大決心與勇氣,一起來看亞東的作戰哲學。
    第717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317
  • AdminAdmin | 2021-09-01
    關鍵字:
    幼兒園戰疫紀實
    9月1日是開學日,也是五月中旬防疫升級停課以來,高中以下學生回校園的日子。不過,早在兩個禮拜前,另一個學習場域–幼兒園、安親班就已經開放,也有孩子回到幼兒園。然而疫情卻大幅改變了幼兒園生活與學習的樣貌,在疫情影響下,幼兒園有哪些變化?復課後,幼兒園又該如何進行防疫?一起看看幼兒園,在這場疫情風暴中做了哪些努力。
    第714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56
  • AdminAdmin | 2021-09-01
    關鍵字:
    防疫缺口下的身影
    台灣疫情經過108天之後,終於在8月25日這一天,首次沒有本土案例,雖然是好消息,不過台灣要回到五月前的生活可能還不是那麼容易。回想五月中旬,在疫情最艱困的那段日子,受到衝擊最大可能還不是一般民眾,而是在防疫上,有不同需求的不同障礙者,他們無論在食衣住行、甚至就醫、工作上,都受到很大的衝擊。

    包括一下子被抽掉的人力支持,造成生活、就醫困難。必須戴口罩的規定,造成腦性麻痺者的生活困擾。影響聽障者跟別人的溝通。對視障者來說,到處都有的實聯制,以及台北捷運環狀線,在六月下旬試辦的引導杖方式,都沒有考慮到視障者真正的需求。這些都讓不同障礙者擔心,如果疫情反覆升溫,甚至萬一升高到四級,政府有一套超前部署的方案來協助他們嗎?
    第714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268
  • AdminAdmin | 2021-08-11
    關鍵字:
    不一樣的蔬菜箱
    今年在新冠疫情第三級警戒期間,大家都盡量減少外出,網路購物成為消費主流,其中蔬菜箱意外成了疫情期間最熱賣的商品,許多電商平台紛紛搶進,推出各式各樣的方案。其中有些比較特別,跟一般電商平台不同,他們是由農民合作社自己推。

    這些農民合作社以往都只是把菜送到批發市場,這次之所以會做蔬菜箱,是因為先前五月學校停課,很多中南部蔬菜產地,原本要供給學校營養午餐的菜,突然銷不出去,只能將大部分的菜倒到田裡,還好蔬菜宅配在防疫期間大受歡迎,經過調整,蔬菜箱也幫他們創造新的商機。

    不過,疫情打亂了蔬菜產地產銷模式,除了農業合作社,也有年輕的農村團隊,他們想幫地方農民拓展通路,於是發揮自身網路行銷專長,一起幫農民賣菜,卻沒想到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問題。
    第711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328
  • 1
  • 2
  • 3
  • 下一頁
  • 最後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57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