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25-03-19
    關鍵字:
    犯保重傷照顧
    2024年3月,台北寶林茶室中毒案造成33人中毒、6人死亡。這件過失致死案件,因為符合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的補償條款,6名死亡被害家屬分別獲得180萬的補償金,是國內第一件食安案件犯罪被害補償。

    事實上,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在2023年大修法,大幅提高對重傷犯罪被害人的照顧保護,除了原有的補償金,對於被害人後續的醫療、生活也以個案管理的方式量身提供協助。獨立特派員透過三位過失傷害案件的重傷被害者,一起關心修法後,新法案如何幫助他們重建生活。
    第894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413
  • AdminAdmin | 2025-02-12
    關鍵字:
    走過兒童燒燙傷痛
    春節期間各地傳出不少因為煙火或電器使用不當,發生的燒燙傷意外。根據統計,台灣每天至少都有一位兒童發生燒燙傷意外,家裡就是最容易受傷的地方。兒童因為身體還在成長,但燒燙傷的疤痕沒有彈性,必須不斷接受辛苦的手術治療,除了身體的煎熬,心理創傷更是難以平復。

    有一位小女孩渝兒,就是被開水燙傷全身40%的面積,身心都受到難以言喻的煎熬。他在媽媽的陪伴下,將自身經驗畫成繪本分享出去,也因此吸引了八仙塵爆意外的傷者,一起加入防治兒童燒燙傷。一起來看看他們如何透過自身的傷痛經驗,幫助別人。
    第889集
    文字:
    廖怡芬 / 攝影:賴振元

     

    HD x 509
  • AdminAdmin | 2025-01-22
    關鍵字:
    串照書店
    因應人口老化問題,國內有社福團體開始倡議共生社區的概念,希望打破照顧界線,透過共融共享的精神,讓社區裡的人可以彼此合作,一起共好生活。台中有一家獨立書店,就以串照基地為出發點,希望成為串聯照顧者的中繼站,除了分享轉介各種照顧資源,也試圖號召更多人共同參與。
    第887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511
  • AdminAdmin | 2025-01-01
    關鍵字:
    鐵飯碗生鏽中
    最該保護勞工權益的勞動部,去年11月3日,發生一起公務人員因職場霸凌而輕生的案件,但這恐怕不是個案。2023年,輕生是國人死因排行第11名,但卻是公務人員死因的第4名。

    想捧鐵飯碗的人越來越少,8年下降35%,其中年輕人更嚴重。而且丟掉鐵飯碗的離職人數,正在逐年升高,5年來上升了38%。

    在勞動部輕生案之後,又陸續爆出許多公部門霸凌案,光是衛福部就有8案。到底公部門的體制有沒有助長職場霸凌文化?鐵飯碗又為何生鏽?
    第884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周明文

     

    HD x 422
  • AdminAdmin | 2024-12-25
    關鍵字:
    節儉不是病 囤積才是病
    歲末年終很多民眾開始要大掃除,才發現家裡堆積很多雜物,不知從何開始整理。根據美國的研究,每20人就有1個人有囤積症,算起來台灣等於有超過100萬人受到囤積症影響。

    很多民眾會認為東西沒壞,丟了很可惜,或是留下來總有一天會用到。再加上過度消費的習慣,就導致家裡物品越堆越多,影響生活空間也造成家庭成員的困擾,甚至影響到安全。

    到底只是家裡太亂,或真的有囤積症?如何用科學量表來評量?
    第883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劉建邦

     

    HD x 372
  • AdminAdmin | 2023-02-22
    關鍵字:
    工作犬的心理照顧
    這次土敘地震,台灣派出搜救隊協助找尋生還者。其中搜救犬坐貨艙,以及咬雞腿事件,引發大眾關注牠們的福利問題。去年二月,獨立特派員就製作過專題,探討工作犬的心理照顧,影片中的Emma就是這次咬雞腿事件的主角。

    牠從土耳其回來之後,立即參加IRO國際搜救犬的考試,通過了高級瓦礫搜救犬的認證。Emma是如何從一隻容易受到驚嚇的狗,轉變成為一隻在搜救過程中,展現自信的狗。這和牠的領犬員,願意在工作訓練之外,關注犬隻的身心健康有關,這也是一切訓練的基礎。
    第789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劉建邦

     

    HD x 343
  • AdminAdmin | 2022-07-06
    關鍵字:
    確診,然後呢?
    新冠疫情全球確診人數超過五億人,台灣也有超過三百萬人確診。疫情,從之前的急性發作期走向下一階段。與疫共處,成為人們長期抗戰的日常。

    獨立特派員邀請兒科醫師、感染科醫師、諮商心理師、營養師,為大家分析確診以後,應如何應對、增加身心抵抗力。並且分享康復者的經驗,從幼稚園孩童、國小生、國中生、家長、年長者確診後的初期症狀、病程經歷,分享他們做對哪些事情,才順利保護家人、度過難關。
    第757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許中熹

     

    HD x 282
  • AdminAdmin | 2022-02-16
    關鍵字:
    工作犬的心理照顧
    許多災難現場、港口海關都能看見工作犬的身影,牠們擔負起救災、邊境檢疫的重要工作。這些訓練有素的狗,平日要承受高強度的專業訓練,相對的身心壓力也不小。

    近年來,許多單位開始關注牠們的心理健康,希望狗狗能夠樂在工作,而非在壓力下不得不工作。動物行為與心理的訓練課程,不只協助領犬員更了解他們的工作夥伴,讓日常生活、訓練,以及執勤工作更為順利。維護工作犬的身心健康,是人類不可迴避的責任。
    第737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劉建邦

     

    HD x 298
  • AdminAdmin | 2020-12-09
    關鍵字:
    再給青春一次機會
    最近的大學校園,很不平靜。11月初,3名台大的學生輕生,留給社會很大的遺憾,想不到才到月中,又陸續傳出淡大、海科大和成大等3位學生,自殺身亡。短短9天,就發生了6起憾事,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需要被關注。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8年學生意圖自殺的人數,有800多人;2019年則有1350人,增加68%。而在大專院校學生自殺致死的事件中,2019年有59件,到了2020年11月中為止,已經有76件。大學是學生和社會新鮮人之間的過渡時期,因此社會期待、父母希望和自身理想、自我價值等因素,都容易讓他們產生不安緊張的情緒。

    這時,身旁的親友該怎麼察覺跟陪伴?校方又可以怎麼做來守護這些正值青春年華,卻焦慮徬徨的學生們呢?
    第676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HD x 376
  • AdminAdmin | 2019-12-25
    關鍵字:
    青少年網癮大作戰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青少年沉迷於網路,甚至網路成癮問題,已經成了很多家庭的不定時炸彈。根據教育部調查,幾乎每三個中學生,就有一個有沉迷於智慧型手機的傾向。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已經將網路遊戲成癮列為一種疾病。

    衛福部及教育部為了解決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在今年的寒假及暑假,分別補助亞洲大學連續舉辦兩屆青少年無網路體驗營,幫助沉迷在網路的孩子戒網路。到底孩子沉迷網路的情況有多嚴重,面對網路成癮這場現代家庭戰爭,家長又該怎麼幫助孩子。
    第627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36
  • AdminAdmin | 2018-04-11
    關鍵字:
    療癒破碎的心
    「自殺者遺族」這五個字,在去年12月26日之前,不曾進入我的腦海中深刻思索,而今,我與這個名詞有了深刻的連結。

    起初,面對陌生的題目、面對未曾經歷、甚至難以想像的傷慟經驗時,該怎麼切入?我大量地閱讀文獻資料,希望在聯繫自殺者遺族之前,能夠做足準備,開口時能言之有「情」、擬寫出合適的訪綱,畢竟「自殺」的字眼牽涉到華人社會隱晦的話題、連結的是無法挽回的情感。

    前期籌備時,我一路戰戰兢兢,揣想著要遺族在攝影機前再次揭開心痛傷疤,也許遺族會不願受訪,因此設定諸多訪題針對專業人員如: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社工、護理師、關懷訪視員等,沒想到,邀訪的遺族個案一一應允受訪,談及事件時,無法抑制的眼淚也在眼眶中打轉。

    順利的在一月份完成十一位受訪者的採訪,二月份寫了兩個版本的腳本(現在想想,應是我心中對自殺兩字有不可言說的隱約恐懼,讓我訴諸於權威,第一個版本的腳本以專家學者為主軸、遺族為輔,製作人左看右看,點醒我:人的真實故事比專業與權威更能吸引觀眾的目光、讓議題得到關注,於是我重新改寫為現在的版本)。

    直到三月份粗剪出爐,感謝攝影記者黃政淵捕捉的細膩畫面、恰如其分的剪輯節奏,看到影片的時候我自己數度眼眶發熱、感動得起雞皮疙瘩,我喃喃自語地跟製作人說:如果可能,真想再多訪幾位遺族,把不同的療癒方式,做成系列報導,讓身處痛苦、以為自己很孤單的人能得到共鳴,而局外人可以多一點理解。

    電視專題篇幅有限,許多真誠動人的訪問段落必須割捨、邀來的小詩片頭、片尾都放不下,療癒之路曲折蜿蜒,而我對這個題目的認識是否還能再深入?心裡有種種惋惜或遺憾,但這次的經歷更讓我體會:不完美的過程才是人生,我們盡力,然後面對現實的限制與挑戰。

    摘錄兩段遺珠訪談,是在製作過程中讓我印象深刻且文獻中不容易看到的觀點—

    自殺者遺族呂芯秦:
    其實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們怎麼去「同理死者」,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困難。我們怎麼可能去同理一個自殺的人?這個社會面對自殺的眼光是什麼?多麼的嚴格、多麼的苛刻,怎麼可能去同理自殺的人?但你如果只是同理他的心情,沒有同理他的做法,那不是真正的同理。那人既然已經死了,你就算再反對,你就算再覺得這是一件多麼錯誤、多麼不孝的事情,多麼不應該的事情,人都已經死了,那我們可不可以試著去同理這個死者?就是說你去想一想,他活著的時候有多麼痛苦,他是不是走投無路,他是不是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他是不是扛不了那個很重的重擔?他再也沒有別的辦法?

    自殺者遺族游賀凱:
    自殺者之所以選擇自殺不是為了想要結束生命,而是為了想要「結束痛苦」,只是自殺是那個時刻的唯一所知的方式。不可諱言,多半遺族也會尋找「單一」的死者選擇自殺的理由,可是一但落入這個「單一」的思考系統其實都會非常辛苦,而要承認可能沒有那個「單一」的理由,或是沒有那個「單一」可以救得了死者的方式,都是一段艱難面對的歷程,但我也相信,承認也面對了沒有那個「單一」,反而是讓我可以走到今天的踏實方式。回到生命本身的複雜與差異,我們才有可能多一點真實的認識他們,還有面對著這個事件以及必須要做這些功課的自己。

    製作過程中,我與既是受訪者也是諮詢輔導領域專家的游賀凱、呂芯秦,討論切入的角度,與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的周昕韻心理師徵詢相關概念與數據,數度長篇郵件往返,期望這篇報導角度既要感性、也要理性,但不呈現出權威式、「唯一、正確的解答」,避免單一化這個議題。衷心感謝這幾位被我不停打擾的專家朋友們,這些真是很重要的提醒。

    結束訪談後,游賀凱寫了一段話給我,我反覆讀了幾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想,每一次都因為這些太真實的描述而內心震動不已、但卻能感到一股真摯的力量。

    我想愈是生前和死者愈親密的親友就愈是自責,我一點也不覺得這些自責是問題,會有自責其實是因為在乎,我們需要這些自責,才明白,我們原來有多在乎。

    面對著有自殺意念的家人,其他家人還可以做什麼?

    如果我可以說:記得讓自己休息。

    面對著有自殺意念的家人,總是擔心著會發生最壞的結果,所以很多時候不敢好好休息,因為怕一休息家人就自殺了。

    但那一定不是那位想自殺的家人希望見到的事,不願意自己造成其他家人的負擔,就算明白自己已經是家人們的負擔,他 ⁄ 她一定也希望家人有把日子過好。

    這是很矛盾的事情,而矛盾當然也是自殺事件的本質之一,所以我會覺得在矛盾的生活中自己想辦法面對得更好是其中之一的方式,但...那讓這種事情永遠是家內之事,也是在複製有自殺行為歸因的個人化歸因方式,從自殺的個人議題變成家庭照顧支持議題,只是多擴大了一點點,多擴及了幾個人,然後,那個人以及其他家人,都仍然是孤單的。

    所以,我自己會說,不是有自殺意念的人要做什麼,不是這些在旁邊的家人要做什麼,光是願意讓自己休息都已經是了不起的事情。

    在那些時候,我反倒覺得是家外的人可以做些什麼,去關心與傾聽他們的生活,直接問問或做出可以提供支持的事情,在現實的系統裡面有自殺個案關懷訪視員,這已經是現行可以進入家中的資源,但他們的勞動條件很差,也很不容易多做什麼或持續做什麼。

    所以,我們也許不是告訴這些家人可以做什麼,
    而是我們能不能做什麼讓這些家人有願意休息與喘息的時候。
    在那些陪伴著有自殺意念的家人去就醫或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
    能不能多提供一些資源的選項讓有自殺意念的家人遇到合適的介入方式?
    能不能讓已經成為支持性的資源盡可能長期穩定下來?
    能不能讓這些陪伴的過程也分一些目光到這些陪伴的家人身上?
    能不能我們在對有自殺意念的家人的觀念與做法在進化的同時,我們對這些陪伴的家人的對待方式也有進化?

    我如果可以想到的方式是,從處理與解決問題的邏輯進化到,讓更多人有更多的理解後,有可能更願意產生人我關係連結,不管是有自殺意念的人或是陪伴的家人,就多了在這個世界中被支持的可能,而這就是您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自殺者遺族的對待,對我來說是從自殺者的生命故事理解,到帶著這些理解生活,仍然是要回到這個生活當中,而不單單是對於自殺事件有安置而已,什麼樣的安置方式會影響我們怎麼繼續生活的方式。
    上段文字摘自與游賀凱的往來信件

    身為記者,在製作期接觸到第一線的人事物,已經是最大的收穫,加上經歷這個題目的前期、製作、後期,我自己算是上了一課生命教育的必修課:生命的全貌,不僅是全然的陽光,陰影,也構成重要的組成。生命的灰色地帶,是人人都要學習接受、並且釋懷的。

    這是我初接此一專題時,始料未及的體會,完成這個專題,我自己的生命態度也有所調整:不完美,其實是讓我們的生命更豐富,雖然過程真的很辛苦。遺族走過悲傷,帶著生命中的黑暗往前行,不硬將悲傷失落轉為光明力量,而是遭逢親愛的親友離世後,在無可預期的生命失落中,允許自己以各種方式悲傷、若有餘力,在不斷的探問「為什麼」的過程中,試著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再次感謝協助製作專題的朋友們,分享珍貴的療癒歷程,這是生命教育寶貴的一課:學著在逆境之後,也能抬頭挺胸、繼續前行。

    若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自殺者遺族們的故事.......

    延伸閱讀:

    ♦呂欣秦、方俊凱合著《我是自殺者遺族》

    ♦獨立特派員《療癒破碎的心》

    ♦特派員+《哭吧!悲傷是你的權利》
    第539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黃政淵

     

    HD x 257
  • AdminAdmin | 2018-04-02
    關鍵字:
    療癒破碎的心
    清明是慎終追遠、懷念先人的節日,不過對有親友因為自殺離世的民眾來說,心情格外複雜,這些被留下來的人稱為自殺者遺族。台灣過去這十幾年來,其實很注意自殺防治,但每十萬人約15%的自殺率卻仍居高不下。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中,是列入高危險地區的區塊。

    以105年為例,自殺死亡的人數有3765人,其中男性2559人,女性1206人。根據自殺學之父心理學家史奈曼的估計,每一個自殺身亡的人,至少會影響6-10位自殺者遺族二十年左右的時間,二十年的漫漫悲傷之路該怎麼走?三位自殺者遺族現身說法,分享他們如何面對及療癒親人自殺的悲痛,也希望將更多光亮帶進自殺者遺族的心中。

    ♦延伸閱讀 → 療癒破碎的心 採訪側記

    ♦特派員+《哭吧!悲傷是你的權利》

    ♦特派員+《自殺者遺族的心理輔導》
    第539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黃政淵

     

    HD x 235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557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