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25-05-28
    關鍵字:
    府城建城300年

    您去過台南的台灣府城大南門嗎?這是清雍正時期1725年建造,到今年剛好滿300年。除了大南門,當時為了保護台南的居民,還建造了環繞府城的城牆。

    為了讓在地居民更了解所居城市的歷史,台南的公民團體策劃了各種「府城建城300年」的活動,也串連台南許多學校一起參與。然而去年,台南才舉行過「台南400」慶祝活動,時隔一年又要舉辦300年的活動,造成許多民眾混淆。究竟,為什麼要重新尋找古代城牆遺址?

    第904集

    文字
    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HD x 331
  • AdminAdmin | 2025-05-14
    關鍵字:
    老戲院再會吧
    您上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是什麼時候呢?電影院有專業的音響設備,和沉浸式的大銀幕,讓人享受獨特的觀影樂趣。但隨著時代改變,人們休閒有越來越多元的選擇,電影院的生意已經大不如前。

    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們不出門群聚,看電影幾乎都是上串流平台。人手一機時代,當串流平台訂閱人數大增,也影響到人們觀影習慣。上電影院的風氣,逐漸式微,台灣不少社區型的老電影院,甚至一天賣不到幾張票,面臨經營危機。半個月前,台北梅花數位電影院熄燈;而二個月前,台南全美戲院也歇業了。台灣的老戲院,面臨了什麼困境?該何去何從呢?
    第902集

    文字
    萬真彣  攝影 黃政淵
    HD x 536
  • AdminAdmin | 2024-12-18
    關鍵字:
    找回消失的針線

    你接觸過刺繡嗎?早期台灣有很多繡莊,店裡會擺放像這樣用木頭做的繃架,將布撐開。刺繡師傅坐在繡繃架的前方,一針一線繡出精美的紋樣,做為神明衣、廟宇的裝飾,甚至成為一件件藝術品。但如今,在台灣要找繡莊已經很困難了,更不用說可以看到被稱為繡才的刺繡師傅們在店裡刺繡的畫面。為什麼呢?

    第882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周明文

     

    HD x 480
  • AdminAdmin | 2023-08-02
    關鍵字:
    退場校地變社宅 行不行
    少子化的衝擊,加速私校的退場,退場私校的校地,該怎麼利用?根據《私校法》第71條,可變更為其他教育、文化或社會福利事業範圍中,社會住宅也是選項之一。

    教育部選定彰化中州科技大學、台南台灣首府大學以及高雄和春技術學院,納入第一波的評估學校名單。日前行政院各部會,更組成考察團,前往學校了解,能否有符合各部會需要的相關用地,未來將回到行政院的平台進行討論。

    不過根據營建署公布的資訊顯示,大部分集中在雙北,顯示雙北與都會區需求較大,而且社宅的區位、產業、交通、人口都是重要考量因素。而教育部選定的幾所學校,它們的區位恰巧都不是在都會區裡面,這些退場校地規劃轉型的社會住宅真的能吸引年輕人嗎?
    第812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80
  • AdminAdmin | 2022-05-25
    關鍵字:
    塵封的1964膠卷
    從過去文獻記錄來看,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保留了相對完整的地震影像,而1964年白河地震影像保存的關鍵人物則是當年服務於台糖公司,後來進入中視新聞部的賴澄茂先生。

    他不只在白河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以登高方式,記錄嘉義市中央圓環一帶的震後大火,第二天再登上軍方勘災直升機,拿著八釐米老式攝影機,以空拍方式,從震央附近的白河山區,一路飛到嘉義市中心。透過好幾天第一手全程記錄與觀察,將災情、救災、災民的生活以及後續如何重生、重建完整保留下來,成為重現「白河地震」的最珍貴影片與教材。
    第751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19
  • AdminAdmin | 2021-02-17
    關鍵字:
    永續台灣
    【機會與挑戰】
    聯合國曾預測,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約是五十億人,會居住在城市裡。而大量人口群聚的地方,代表的是地球資源會被大量消耗。為了避免地球資源耗竭,2015年,聯合國正式啟動了「永續發展目標」,確保現存人口的環境、社會、經濟方面,健康發展的同時也不犧牲未來世代的環境,這樣的目標,已經成為各國都市發展的趨勢。

    反觀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是地區高度都會化的結果,我們也正走入資源枯竭的窘境。面對永續城市這個大議題,台灣的現況如何?又有什麼樣的優勢和挑戰呢?

    【親水迷思】
    受到永續城市的影響,台灣不少沒落的角落,經過重整,得以重生成為都市新亮點。台南的河樂廣場就是個例子。它的原址是過時的商圈,經過市府重新規劃,鹹魚翻身,成為觀光客的打卡熱點。只是,號稱親水公園的河樂廣場,卻和國際間討論的親水公園概念,相去甚遠;台中的綠川也有類似的盲點,原因在哪裡?

    【循環與再生】
    在台灣,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大都市或小地方,正在朝永續城市精神的方向發展。即便只是一件小的事情,或一個小改變,就可以讓整個地區變得不一樣。

    就像台南官田區,有全台最多的菱角產量,本來農業廢棄物菱角殼,成為頭痛的地方垃圾,後來透過區公所的巧思,將菱角殼燒製成可以賣錢的生物炭–菱殼炭。不但解決了汙染,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

    還有桃園中壢的老街溪,原本惡臭惱人,人見人嫌,後來縣政府依循自然的生態工法,整治有成,恢復了老街溪原有的生命力。現在的老街溪,成為帶動當地人文文化的母親之河。
    第686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HD x 388
  • AdminAdmin | 2020-10-28
    關鍵字:
    迫遷‧日常之傷
    台南市鐵路地下化工程在七月中旬緩拆兩個月後,10月13日針對剩下的陳黃兩家拒拆戶執行拆除作業。陳黃兩家並沒有接受市政府提供的照顧住宅計畫,陳家自行安置,黃家則在原居住地前的天橋底下紮營。

    獨立特派員要帶大家回到七月緩拆到十月拆除的這兩個月,透過陳黃兩家的日常生活,試圖了解「強拆壓力」以及「強迫搬家」,可能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第670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50
  • AdminAdmin | 2020-08-26
    關鍵字:
    銀髮人的地方再生
    107年12月,國發會借鏡日本經驗,啟動台灣版的地方創生戰略,將108年定為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同時列出台灣134個有滅村危機的鄉鎮區優先推動地方創生,其中高雄市的旗山區就是其中之一。

    這幾年積極進行社區營造的旗山區,在人口老化及外移的難題下,決定先從地方再生做起,而執行的主力就是地方上的長輩。他們努力創造服務與商品,希望為地方帶來亮點,一起和獨立特派員來看看他們做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第661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許中熹

     

    HD x 308
  • AdminAdmin | 2020-08-05
    關鍵字:
    南鐵‧那一夜
    七月,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針對僅剩的五戶拒拆戶執行強拆,其中7月21日預計拆除北區黃家兩戶。這戶黃姓屋主以黃春香為代表,一直到拆除的前幾天,他都還帶領著家人北上開記者會陳情表達不願拆遷的意願。

    然而在拆除前的兩個小時,他簽下了自願拆除同意書。在許多迫遷案中,對於抗爭者最後簽下同意書,外界常會以「還不是想要更好的條件」來解讀,然而卻很少能看見抗爭者的壓力,一起來看看拆遷戶黃春香如何從不同意到同意的過程。
    第658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88
  • AdminAdmin | 2018-10-01
    關鍵字:
    返鄉起藝
    最近幾年地方投入建設文創園區,帶動了一些青年返鄉創作的熱潮。原本學造船、後來為了追求夢想留美攻讀古典樂碩士的曾己銓,返國後回到故鄉台南,成立爵士大樂團,號召了各行各業、各年齡層的業餘樂手,要改變地方對音樂的偏見。還有出生於屏東市的鄭開翔,一步一步走過故鄉,用筆畫出故鄉的美、也記錄改變中的屏東。
    第565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297
  • AdminAdmin | 2018-09-12
    關鍵字:
    雨後防疫
    從823暴雨襲台到最近的北北基大雨,在許多民眾忙著善後淹水災情,回復正常作息的同時,卻正是防疫人員緊繃的時刻,因為不管是淹水還是積水,都是蚊子最愛的繁殖環境。從南部823豪雨以來,本土登革熱破百例,其中以台中市56例最高,如果輕忽,登革熱疫情很可能再度發生。

    在強降雨後,馬上清除孳生源,就能有效預防登革熱了嗎?還有哪些防疫的盲點或死角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獨立特派員記者帶您走訪南部淹水區,看看從2015年後台南爆發登革熱大流行後,地方政府和國家蚊媒防治中心共同發展系統科學的預防方式,能不能在這次雨後防疫發揮預防勝於治療的作用。
    第562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44
  • AdminAdmin | 2017-04-11
    關鍵字:
    找回記憶
    日本311地震後,宮城縣當地的歷史資料館展開了一項重建計畫,他們從家園廢墟中尋找對災民別具意義的照片,修復了七萬多張泡水、沾滿泥土殘破的照片。

    而位在台南的臺灣歷史博物館,借鏡這個撫慰災民心靈的文化救援行動,在去年台南地震發生後,他們即刻搶救維冠大樓災區居民的生活物件,經過清理修復,一年後,這些被遺忘的記憶,重新回到他們的主人身邊。

    而經歷過重大意外,活下來的災民,有人發生記憶解離,地震發生的過程像是從腦海中被刻意刪除,全不記得。有人面對身體創傷時,心靈也必須同步重建,而有的家庭出現新生命,開啟人生新的階段。
    第491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HD x 278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我的廢工廠家人
    台南市向來有台灣古都之稱,許多巷弄中仍存在年代悠久、跨越半個世紀以上的老舊建築,不少經過翻修或重建,掀起了老屋活化的風潮,也有的被列為歷史建物,但還有很多被廢棄的老屋,等待復甦。

    因為活化廢棄老屋不但要耗費許多時間、精神,整修經費也可能相當驚人,需要很多的巧思與熱情支撐。 不過幾年前,一群來自四面八方、平均年齡不超過26歲的年輕人,他們因為一起參加許多社會運動,意氣相投,選中一間有八十年多歷史,荒廢了二十年的鐵工廠,開始過著同居共享的生活。他們不但一起經營社會議題,還把理念落實在生活當中,來看他們的故事。
    第458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羅盛達

     

    HD x 301
  • AdminAdmin | 2017-03-23
    關鍵字:
    來不及團圓
    今年過年特別難受,2月6號小年夜凌晨3點57分,南台灣的8秒強震,震碎了許多家庭的天倫夢,災情最嚴重的台南市多處大樓傾斜,永康維冠大樓更是瞬間倒在長達180個小時的搜救之後,永康維冠大樓罹難者有114人,連同歸仁區的兩名,這次南台強震的總死亡人數,達到116人,還有五百多人輕重傷。是繼1964年白河大地震後,在台南地區造成死傷人數最多的事件。

    八天以來,投入救援人力超過三千人,永康大樓現在已經清除完畢,但居民們心中難以承受之痛,卻還有漫漫療癒長路得走。
    第434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周明文

     

    HD x 301
  • AdminAdmin | 2017-03-23
    關鍵字:
    206啟示錄
    和地震共存,是台灣人民必須正視的事實,如果我們將時間軸拉長來看,過去112年來,台灣發生過12次大地震,地震來得的這麼的突然,讓台南人措手不及,尤其經過180小時搶救的維冠大樓,讓大家看到地震災害是如此複雜而無情。

    台灣有33條活動斷層,過去地震大部分都是活動斷層引起的,這次造成重大災的206地震,跟臨近的旗山、左鎮、潮州斷層無關,疑似盲斷層造成的,2010年3月4日的甲仙地震也是盲斷層誘發的,兩者位態與走山情形相似。而206地震到底是一個主震還是雙主震,學界跟氣象局也有不同的的看法。我們帶您回顧台南地震百年來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434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HD x 217
  • AdminAdmin | 2017-03-23
    關鍵字:
    港人瘋台南
    大選剛結束,選舉熱尚未退燒,不過伴隨著台灣民主自由成就的另一個現象,不曉得您有沒有注意到,那就是港人移民台灣的熱潮,中共接管香港17年,不少香港人,不滿政治自由度越來越限縮,出現了移民潮,雨傘革命後,更是達到移民高峰。

    台灣因為投資門檻低、取得定居容易,成為港澳人士移民的熱點。而台南低物價、不差的治安、穩定的氣候,最近更成為港澳人士人移民的首選城市。

    不少港澳人士在台南投資定居,他們說,台南獨特的生活氛圍和濃厚的人情味,如同老香港的屋村,來到台南,便打算在此終老。
    第433集
    文字:
    王惠敏 / 攝影:張智龍

     

    HD x 278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558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