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25-04-16
    關鍵字:
    voyu
    1949年5月19日,政府宣布戒嚴,台灣歷經38年的白色恐怖時期。去年行政院將519定為白色恐怖記憶日,在519來臨前,我們要來回顧一段原住民轉型正義的傷痛故事。

    1952年,阿里山鄒族醫生杜孝生遭保安司令部誣陷入獄,他出獄後帶著妻小搬離部落,但一生都活在恐懼中。他的兒子杜銘哲身為受害者第二代,成長過程始終與鄒族文化缺乏連結,即使後來為父親爭取到平反,一生卻依然都在尋找「家」的答案。紀錄片導演黃聖鈞、薛若儀歷時兩年,記錄下杜銘哲追溯父親過往的旅程,一起來看看這段故事。
     
    第898集
    文字陳冠綸  攝影賴振元
    HD x 473
  • AdminAdmin | 2025-03-05
    關鍵字:
    AI虛擬人出任務

    藉助建模與動畫技術,以及會深度學習的大語言模型等科技,現在很多領域都會創造AI角色。例如醫療界已經有AI衛教師,可以用族語來跟原住民溝通;媒體界也將有AI手語新聞主播,可以報氣象,甚至在重大災難時,即時用手語傳達逃生訊息。這些AI角色是怎麼生成,又是如何和人類協作,執行任務。

    第892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HD x 509
  • AdminAdmin | 2025-01-22
    關鍵字:
    汙名的外衣
    2024年9月,台東縣金峰鄉賓茂部落發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多名部落族人分食阿粨–一種小米包裹蝸牛製作而成的傳統食物後,產生不適症狀緊急送醫。最後造成4人死亡、8人重傷,目前仍有1人昏迷,震驚台灣社會。

    全案到12月底偵結,原來是部落老婦人製作阿粨時,誤用混入托福松農藥保存的小米種子,才造成這起遺憾,老婦人也已經中毒身亡。雖然全案查無人為故意或過失,但這起不幸事件在網路上引發熱議,也出現對原住民傳統飲食文化汙名化的獵巫現象。
    第887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羅盛達

     

    HD x 483
  • AdminAdmin | 2023-12-06
    關鍵字:
    三叉坑重建.待續
    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許多人的家園受到毀損,甚至有不少山區的村落或是原住民部落必須遷村重建。位於台中東勢山區的三叉坑部落就是其中之一。不過,現在重建區內,卻有族人被提告要求拆屋還地。直到這時候族人才發現,20多年來,自家房子底下的土地一直沒有完成過戶程序。和獨立特派員記者一起走訪三叉坑部落現場,實際了解這件隱藏了20多年的行政疏失。
    第830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60
  • AdminAdmin | 2023-06-28
    關鍵字:
    薩米人的蘭嶼夢
    今年五月,來自北歐挪威的國寶級薩米原民藝術家馬漢士,在文化大學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薩米文化|台灣印象》半世紀回顧展。

    馬漢士44年前第一次來到台灣,在台灣各地及蘭嶼旅行,留下深刻的印象。睽違44年後,在旅居挪威的策展人王湘鄉協助下,馬漢士帶著自己的藝術創作,重返心心念念的島嶼。辦展的同時,也走入校園,與台灣的學生交流,分享薩米文化和他關注的原民權益及環境議題。

    是什麼樣的機遇牽起這段橫越八千公里的緣分?蘭嶼經驗對身為北歐原住民的藝術家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807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羅盛達

     

    HD x 368
  • AdminAdmin | 2022-10-05
    關鍵字:
    竹林的禁伐與哀愁
    台灣的國產竹材應用廣泛,從建材、生活用品、養殖牡蠣搭建的蚵架,到外銷日本的竹劍,處處是竹材的身影,但是最近幾年缺料狀況卻越來越嚴重。台灣桂竹是國內竹產業重要的原料,產區主要集中在桃竹苗山區。

    但是民國105年開始實施原住民禁伐補償條例之後,國產竹材的產量,從每年320萬枝,逐年下降,最近幾年剩下不到60萬枝。禁伐是為了涵養水土,以利山林的措施,但是這個補償條例實施後,不只造成竹材缺乏,反倒還造成竹林老化,甚至影響山區水土保持。條例的施行出了什麼問題?該如何重訂規範?
    第77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鄭凱文

     

    HD x 312
  • AdminAdmin | 2021-10-27
    關鍵字:
    原鄉孩子體壇夢
    今年的東京奧運台灣創下佳績,這次68位選手中,有13位是原住民,占了參賽總人數20%,尤其郭婞淳及楊勇緯,分別獲得金牌及銀牌的佳績,讓台灣人振奮。

    原民選手是台灣體壇重要的養分,體育署在2012年時推出「培育優秀原住民族學校運動人才執行計畫」,執行9年後,成果如何?又有哪些進步的空間呢?
    第722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HD x 396
  • AdminAdmin | 2021-01-20
    關鍵字:
    深山的舞蹈課
    新竹縣尖石鄉的司馬庫斯附近,有個登山客迷路才會到達的地方叫玉峰村。村裡的玉峰國小全校只有28人,學生組成的舞蹈隊卻是新竹縣舞蹈比賽的常勝軍,今年他們還要代表新竹縣參加全國賽。

    在資源有限的山區,他們可以持續練舞,還請到來自花蓮的現代舞蹈家谷牧特法拉,每來上一次課得花至少八個小時的車程,才能讓這堂珍貴的舞蹈課,持續了八年。年輕老師也看到孩子們從舞蹈獲得的自信與堅持,願意留在偏鄉繼續服務。
    第682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48
  • AdminAdmin | 2020-08-26
    關鍵字:
    看見蛻變的眉溪
    南投仁愛鄉的眉溪部落,早期這裡曾經有一百多種蝴蝶,是台灣三大蝴蝶谷之一。不過後來棲地受到人為開發破壞,蝴蝶變得越來越少,為了找回以前美好的生態環境,地方的人努力復育,不只蝴蝶,很多原有豐富的生態都回來了。

    眉溪以自然資源結合原民文化,成了深度旅遊的熱門景點,但是部落發展觀光,雖然帶動地方經濟,卻也為環境造成壓力。經過重新思考,他們現在決定放慢觀光腳步,轉而在清境農場開了一家原住民餐廳,由一群賽德克族的返鄉青年共同創業經營。他們想做些什麼呢?
    第661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310
  • AdminAdmin | 2020-07-08
    關鍵字:
    遇箭飛魚
    暑假來臨,在宜蘭有個每天穿著雨鞋的校長,為了籌措學校射箭隊的經費,他帶著學生天天跑漁港,搶飛魚。

    東澳國小全校57位學生,有86%是泰雅族原住民,為了讓孩子們日後接軌升大學時,能多一個選擇,七年前學校成立射箭隊,隊員們認真練習,成績表現很好。2016年他們第一次獲得出國比賽的機會,但同時也遇上哪裡找經費讓孩子出國的困境,於是校長為了籌措經費開始烤飛魚義賣,幾年下來竟成了校園特色。
    第654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304
  • AdminAdmin | 2020-02-26
    關鍵字:
    金牌咖啡醫生
    台灣的醫療資源,城鄉差距大,尤其很多原住民地區,因為地理位置交通不便,醫療資源更是缺乏。在東部花蓮瑞穗富源村有一間診所的醫生戴豐秋,他一個人服務範圍包含村子鄰近周邊,總共五個部落,每天要看的病人實在很多。

    不過雖然平日早午晚忙碌看診,但他每到假日就會回到自己的部落,秀林鄉的山上種咖啡。十年前,戴豐秋瞞著太太買下一萬多棵的咖啡樹苗,種了八甲有機咖啡。後來他的咖啡參加評鑑比賽,還拿到金牌。

    現在他的咖啡產銷班,班員14個人,有12公頃獲得有機驗證 ,是花蓮咖啡有機驗證面積最大的產銷班。但為什麼戴豐秋醫師當初會想要在部落裡種咖啡呢?
    第635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324
  • AdminAdmin | 2019-10-30
    關鍵字:
    在台灣遇見人類學家
    把台灣稱為第二家鄉的猶安娜‧高葛蘭,從1977年來到台灣後,決定研究台東卑南族的南王部落。他獲得族人的信任,記錄下原本嚴禁女性參加的大獵祭。出版第一部卑南語-法語字典,留下許多珍貴的研究素材。

    而另一位維洛尼卡‧雅諾則從1970年代開始研究蘭嶼達悟族文化,至今長達近半世紀。他保存許多達悟族語的錄音,累積許多來自蘭嶼原住民第一手的海洋文化、口傳文學及歌謠資料,彌足珍貴。

    這兩位法國的人類學家幾乎把他們一生寶貴的青春都奉獻給台灣的原鄉文化,相當動人。
    第620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羅盛達

     

    HD x 320
  • AdminAdmin | 2019-10-16
    關鍵字:
    社工‧拳擊‧夢
    位於新北市的隆恩埔國宅,是一個原住民國宅,十多年前成立時,有一批社工進駐。除了傳統的生活協助、課輔、共餐等服務之外,因為看到社區內青少年打架、破壞公物等偏差行為,這群社工還成立了一支拳擊隊,透過拳擊教孩子如何不打架。十年來這支拳擊隊拿下許多獎項,也讓許多衝突少年找回自信與肯定。

    不過去年組織調整,隆恩埔駐點被裁撤,四名駐點社工同時失業。面對失業,這群社工沒有像一般人一樣趕快另找工作。如同他們教孩子「堅持」、「面對」的拳擊精神,他們想辦法留在社區,繼續工作。來看看這群社工、他們的拳擊隊,以及他們的夢。
    第618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黃政淵

     

    HD x 336
  • AdminAdmin | 2017-11-21
    關鍵字:
    聽見希望
    Puzangalan在排灣族語裡代表「希望」,意思是即使環境再艱困,只要再推自己一把、奮力往前,希望就在眼前。

    希望兒童合唱團成軍十年,獲得國內外比賽肯定,今年還在義大利分別得到永恆羅馬音樂節兒童組金獎,以及達文西音樂節五大獎項,獲得教宗祝詞稱讚。這些希望合唱團的孩子,來自屏東瑪家鄉、三地門等跨校的排灣族學生,有人甚至從國小一路唱到國中、高中、專科。

    希望合唱團十年來可以在國際音樂舞台上表現亮眼,有兩位靈魂人物:一位是孩子口中的蔡主任,佳義國小退休老師蔡義方;另一位是音樂老師吳聖穎。他們一個負責遊說父母,把孩子們帶出來練唱,同時還要籌措合唱團的資源和經費;一位則將排灣族的古謠重編,融合現代樂曲,讓孩子開始唱自己的歌。他們的努力,讓孩子的天籟之聲,為自己也為所有聽到他們歌聲的人們,帶來希望。
    第521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284
  • AdminAdmin | 2017-03-23
    關鍵字:
    獵人無罪
    原住民千年的文化中,與山林的連結不只是居住,而是分享與共生。尤其狩獵,不僅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更包含精神層面的意義。但獵人、警察和法庭之間的糾紛,卻不斷上演,打獵孝親的布農族獵人王光祿,甚至被判三年半有期徒刑。

    台灣法律再次重創多元文化和部落尊嚴,我們要思考的是,現行法律的邏輯,放在原民文化的脈絡中是否合理?
    第435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鄭凱文

     

    HD x 347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55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