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復能有望 特殊飲食
    在復能有望系列報導中,我們探討過拔除鼻胃管與老人口腔的衛生保健,更前端的考量則是如何提供便於咀嚼而且好吃營養的食物。

    現代老人營養不良甚至因為飢餓致死的情形仍相當嚴重,問題不在貧困,而是沒有一套經過整體考量的特殊飲食。現在我們就要一起到台灣各地來探討老人特殊飲食的現況,並思索未來的改善之道。
    第465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15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綠能藍天
    新政府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喊出綠色能源 2025年達到20%。之前我們為您報導過,高雄市政府以修法通過《綠建築自治條例》的方式,讓違建的鐵皮屋架設太陽能板後變合法,達成雙贏。 而目前在中南部,一座一座的太陽能板,也正在改變農業的地景。

    現在農業最夯的產業是光電農棚,也就是在太陽能板下,種植作物果樹。同時還有光電畜牧業也在大力發展。多管齊下推廣綠能,行政院宣示太陽能屋頂每年要興建500MW(百萬瓦),預計六年就可以種出一座核電廠。但是綠色能源佔總發電量的比例,目前勉強達到10%,如何在九年後的2025年達到20%,仍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第464集
    文字:
    王惠敏 / 攝影:黃政淵

     

    HD x 261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路行者
    群眾募資,現在成為新興的圓夢方式,不少人生命中的轉彎也在這樣的平台上發生。其中有一個路行者咖啡的故事,在網路上獲得許多人的關注。

    今年64歲,從事街友自立售報計畫的黃紫雲,因為賣報紙生意銳減,在一位老師的建議下,開始了網路上募資賣咖啡的專案。這個計畫在第一個晚上就達標,很多人願意支持他的創業計劃,紛紛前往據點,喝一杯路行者咖啡。

    但是隨著風潮一過,喝咖啡的人少了,生意迅速下滑。協助這個專案的朋友,繼續尋找各種可能,和企業餐廳洽談擺攤,讓路行者咖啡,可以繼續上路。一起來看看,路行者咖啡,和他想要翻轉人生的故事。
    第464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HD x 273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我的模範生
    很多偏鄉孩子的生活現況您可能想像不到,根據兒福聯盟曾經做過的調查顯示,在偏鄉有16%的孩子沒有和父母同住,28%的孩子不是每天睡覺時都有大人在家,他們放學回去經常是沒有任何人在家的情況。大人忙著在外地工作賺錢,孩子在家卻沒有人煮飯給他們吃。

    偏鄉謀生不易,在地方只剩老人和小孩,然而在花蓮秀林鄉,有一位課輔老師徐美玲,他原本是護士,九年前因車禍受傷,失去了一隻腳。不過他卻勇敢面對人生,還帶著社區阿嬤們組成志工隊,一起來照顧地方的孩子和獨居老人。他對孩子和老人的關愛與付出感動許多人,不過徐美玲卻說,其實是孩子們鼓舞了他的人生,他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第464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242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陸客來不來
    五月新政府上任後,陸客來台人數急速縮減,912觀光業者更走上街頭抗議,高喊要生存,要工作,要溫飽,在兩岸政治僵局未解的狀況下,觀光局預測,今年總體陸客來台將大減78萬人,觀光收入短收367億,而受影響的產業,從旅行社、遊覽車到飯店,也出現經營不善的連鎖效應。

    不過除了政治因素外,大陸遊客來不來台灣其實還隱藏了許多問題,例如陸客團最近幾年不斷削價競爭,卻讓觀光品質大打折扣,失去競爭力的同時,更造成惡性循環,面對這諸多難題,產業及政府又該怎麼調整?來看記者林珍汝、張智龍的報導。
    第463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張智龍

     

    HD x 266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復能有望 口腔衛生
    邁入高齡社會,政府不斷擘劃未來十年的長照2.0藍圖,然而要迎接有尊嚴的老年生活,從宏觀的政策到照護上的細節都需要全面觀照,舉例來說,越來越多人注意到體能保健,努力進行身體鍛鍊,但口腔問題卻常常被忽略。不少照護機構發現,許多病患失能後,口腔往往是許多併發重症的來源,卻不會被列為直接致死的死因。

    讓口腔保健問題長久被忽略,直到近幾年才逐步建立口腔照顧的專門知識。在台灣失能的人快速增加時,未來應該如何改善現況? 繼續來看我們的復能有望系列報導。
    第463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98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飛進颱風眼
    每年平均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台灣,而當颱風還在海上時,因為海上沒有實際觀測資料,目前只能靠衛星來推估颱風強度及暴風圈大小,經常產生誤差,將強烈颱風判斷成中度颱風,首當其衝的就是必須決定是否要上班上課的各縣市首長們。過去放不放颱風假都被罵翻天的情況屢見不鮮,究竟該怎麼做才能獲得更精準的颱風資訊呢?

    「飛進颱風眼」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最近幾年,氣象局雖然跟科技部旗下的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合作例行性的追風計畫,但受限於噴射機的安全性,只能繞颱風的外圍飛行,暴風圈內的資料一樣蒐集不到。

    颱洪中心從去年開始,引進一款來自澳洲的無人飛機,進行密集測試。希望透過遙控的方式,在今年颱風季成功穿越暴風圈,飛進颱風眼,讓颱風的預報及防救災體系,都能夠掌握更多資訊。
    第462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張智龍

     

    HD x 280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丹麥糖尿病廚房
    有時候只要腦袋轉個彎,加點巧思和執行力,在公共政策上也可以有雙贏甚至多贏的成果,就像政府每年都花無數經費來推廣健康促進,但成效不一。

    以糖尿病為例,台灣現在的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百萬人。家裡有糖尿病患者的觀眾朋友們,對於糖尿病患飲食禁忌之多恐怕都不陌生,一般外食也很難買到合適的食物。再加上知識不足,患者常常飽受糖尿病之苦,甚至導致失明、截肢也時有所聞,是非常可觀的社會成本。

    而隨著老年人口增加以及飲食西化,糖尿病引發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早找到對策,很可能成為台灣長期照護的重要挑戰。在丹麥,為了維持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品質和控制未來醫療支出,近年來在各地廣設健康預防教育中心,重視培養講解人才和提供實作機會。

    與其只是告知糖尿病患者飲食禁忌,他們主動安排糖尿病患者參與烹飪課程,教導糖尿病患者如何選擇並正確烹煮適合自己的食物,才能控制病情也享受美食。
    第462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41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綠光引擎
    為了加速發展太陽能再生能源,行政院在九月初的院會上討論太陽光電二年計畫,希望兩年內可以達到1440百萬瓦的太陽能發電量。同時行政院還設定在2025年完成非核家園的目標,再生能源發電要佔20%。未來公家機關將帶頭釋出公有屋頂,並做為各部會績效。

    其實早在2012年,高雄市政府已經率先通過綠建築自治條例,他們當時就規範了公有建築、工廠新蓋的建築等五大類建築物,必須要在屋頂設置太陽能板。另外高雄市政府也修法,只要在頂樓加裝太陽能板,並符合相關規範,就能將鐵皮違建變合法,還可以發電賺錢。
    第462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250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誰的東協廣場
    台中第一公有市場和第一廣場,鄰近火車站,原本是中區最繁榮的商圈,卻在1995年,因為衛爾康餐廳火災事件,第一廣場在後續的消防安檢中,被評為不合格,加上民間的耳語傳說,間接造成人潮減少,之後逐漸發展為東南亞移工和新住民的聚集地和商圈。

    今年7月,市政府順勢將第一廣場更名為東協廣場,目的是要串聯鐵路高架化和綠川水岸廊道計畫,來讓台中中區再生。更名後的東協廣場,希望帶進台灣人潮和國際觀光客,打造龐大商機,但眼前仍有不少瓶頸要突破。究竟移工、新住民和廣場業者,在第一廣場的轉型中扮演什麼角色?來看我們的報導。
    第461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羅盛達

     

    HD x 319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復能有望 經口進食(下)
    上週我們為您報導台灣照護機構如何透過專業訓練,來幫助許多插鼻胃管的人們恢復以口進食的樂趣。不過要讓患者不要長久受困於插著鼻胃管的生活,除了提供適當的食物,有效復健訓練外,更關鍵的是,必須爭取長照制度來支持這樣的理念與行動。

    目前因為插鼻胃管可以得到較多給付,因此讓許多照護機構選擇便宜行事,但努力幫助患者不要插管的機構,卻沒有任何鼓勵和支持。這也令人思考,長期照護的資源分配是讓大家更痛苦?還是更能得到生活的尊嚴與品質呢?來看我們的報導。
    第461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20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移工三年之約
    立法院在上個會期初審通過就業服務法第52條修正草案,移工工作滿3年,可以免出境一天就能續聘,這項修法,對六十萬名在台灣工作的東南亞移工來說是個好消息,可惜二、三讀還未完成。長年以來,移工來台灣工作前,必須在母國先繳一筆高額的仲介費,來到台灣之後,還要給台灣仲介一筆服務費。

    如果三年一到,就得出國一天,才能再申請進來工作時,就得再繳一次仲介費,移工等於又被剝了一層皮。而移工們在高仲介費、高利息的雙重負擔下,來台第一年,幾乎都是做白工,錢全給了仲介業者。台灣雖然有推動「直聘」,但成效有限,如果不能廢除三年必須重新出入境的規定,無疑是繼續助長移工母國的結構性剝削,讓台灣在移工的基本勞動人權上一再被點名。上一屆立法院雖然曾經提出修法,最後卻不了了之,這一屆的新國會,終於有21位跨黨派立委再接再厲,台灣不該再姑息、視而不見了。
    第461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HD x 214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走進緬甸
    之前我們為您報導緬甸在首次大選後,在如新生兒般的民主體制下所面對的機會與挑戰。這個國家,因為軍政府執政時期的封閉,再加上長期以來和中國關係密切,台灣對緬甸不但認識不深,也幾乎沒有實質的雙邊關係。

    台灣新政府上台後,提倡新南向政策,但是至今仍沒有任何駐外單位在緬甸,只有2014年國合會在仰光設立了辦事處。相較於日本、韓國、中國、歐美等國,挾帶著優勢的外交和經濟實力進駐緬甸,屬於政府層級的合作。

    台灣想要拓展和緬甸的關係,機會何在?過去我們將優良的農業技術,輸出轉移到其他國家,這樣的模式,有沒有可能在緬甸複製呢?請看記者婁雅君、賴振元來自緬甸的觀察。
    第46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HD x 349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復能有望 經口進食(上)
    近年來隨著失能老人的增加,在安養機構插著鼻胃管進食的長者也越來越多,這些長者們插著鼻胃管,無精打采的等著被餵食,有口卻無法享受吃的樂趣,很令人心疼。

    一般人一天吞口水的次數大約六百次,但對插著鼻胃管的人來說,每次吞口水都如刀割般痛苦,而插著鼻胃管多年的長者或患者是什麼樣的感受,可想而知。

    所幸台灣有些照護機構開始思考要改善現狀,讓長者有恢復進食的可能。不過要拔掉依賴一段時日的鼻胃管,需要專業技巧及無比的耐心,才能恢復以口進食的能力和樂趣,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報導。
    第460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36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荷蘭失智友善超市
    失智症在全球各國因為人口老化趨勢成為一個嚴峻的挑戰。根據國際失智協會的報告,全球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人口目前約有24萬人,許多家庭擔心失智的家人走失,常將患者鎖在家中。但失智症的情況其實有很多種,患者也有享受日常生活的需要。

    在荷蘭,失智症患者約有27萬,和台灣相去不遠,面對越來越多的失智症患者,他們開始思索如何讓周遭的生活環境對患者更友善。荷蘭的超市業者首創一套方法,要讓失智症患者能夠在超市購物時得到友善的對待。而這個計畫也獲得很大的迴響,他們究竟怎麼做?來看我們的報導。
    第459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44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我的帥鴿老爸
    賽鴿一直是台灣特有的文化,然而賽鴿究竟是競賽還是賭博?各界看法分歧,也讓賽鴿披上神祕面紗。再加上擄鴿勒贖的事件不斷,讓賽鴿衍生不少爭議。不過今天我們要透過一位年輕導演陳俐婷,他貼身記錄養鴿二十多年的父親,如何把一隻一隻的鴿子當成家人般照顧,投注許多熱情和精力。他以身為養鴿人家女兒的視角,看父親和家人如何經歷賽鴿過程中的喜怒哀樂。

    例如爸爸賽鴿成績很好的時候,獎金成為家中經濟的重要支柱,同時卻也陷入遭人眼紅、賽鴿被擄走勒贖,甚至父親人身安全都有危險的困境。而賽鴿成績不好的時候,父親則是心情低落,全家也跟著忐忑不安。這些個頭不大的賽鴿,從養成到參賽,再再牽動著養鴿人家複雜且糾結的情緒,一起來看看,他的帥鴿老爸。
    第459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其他

     

    HD x 223
  • 最前
  • 60
  • 61
  • 62
  • 63
  • 64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後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585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