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17-03-28
    關鍵字:
    2.0新照顧時代
    行政院推動長照十年計畫2.0明年即將上路,並且通過以調高遺贈稅與菸稅為指定財源。長照2.0從11月起全國有9個地區開始試辦,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模式。

    以往台灣發展長照,習慣將不同的服務切割由不同機構來負責。而未來,台灣也希望像日本發展的小規模多機能,來整合所有服務,以人為中心。

    像雲林老人長照協會,在民國91年,當時大家還不曉得什麼是長照服務的時候,他們就成立台灣第一個鄉村型的日照中心。之後結合送餐、居家服務,以社區在地人力服務地方長輩,讓長輩們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終老,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經驗。
    第471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217
  • AdminAdmin | 2017-03-28
    關鍵字:
    技職新面貌-看見需求
    教改是近年台灣重要議題。如何讓因為廣開大學之門一度斷裂的技職教育,再次像往年般紮實,重新成為培育人才的搖籃,技職教育的內容能夠真正回應社會需求,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本週開始,獨立特派員推出的技職教育系列報導,將帶您檢視不同國家的技職教育,如何面對這個挑戰。

    新一代技職教育除了學技術,更重視看見社會需求。同時強化溝通和行銷素養,並且讓學制更彈性,來創造學校、學生和社會的多贏。這個禮拜我們要帶您看丹麥和土耳其的足部照顧學程,去看看他們如何細膩的將人們的需求轉化到技職教育的課程及訓練中。
    第471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39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那一堂勞動課
    勞基法一例一休修法爭議未解,勞工的權益懸而未解。不過卻有一群人連勞工的基本權益都沾不上邊,他們是校園裡的學習型助理,所謂學習型助理就是學生兼任的研究助理或教學助理。今年七月,全國學生勞動組合前往教育部,抗議實施一年的學習型助理制度,嚴重侵害兼任助理的勞動權益。

    當時政大社會所的學生高若想,在教育部女性官員頭上,捏爆了一顆雞蛋,激烈的抗爭手段引起社會討論。但其實這群學生爭取兼任助理的勞工身分,已經有好幾年,教育部甚至還創設所謂學習型助理的名義,也被批評是讓違法學校就地合法。

    而即使在七月激烈的抗議過後,新學期開始,半數以上兼任助理還是不具有勞工身分,更無法享有勞工應有的勞保與健保,不但在工作過程發生職業災害無法理賠,也直接影響未來的勞保年金及勞退金。
    第470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張智龍

     

    HD x 248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建築綠風水
    今年夏天的高溫,讓全台灣很有感,氣候越來越熱,大家對空調的依賴越來越重。住在都市的人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夏天一到了晚上,屋子裡比室外還熱。這是因為現有的水泥建築,室外貼著磁磚,讓吸了一整天的熱能,到晚上仍難以釋放。

    加上建築設計如果阻斷了通風路徑,造成住宅悶熱不通風,自然導致耗能的結果。傳統住宅講究坐北朝南的方位,其實就是迎夏風,隔絕東北季風的設計。許多人搬新家,喜歡請命理師,但是一個好的建築,一定要順應環境風水來設計,讓居住空間更舒適更節能。
    第47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HD x 241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集資時代
    說到創業,對多數人,尤其年輕人來說,是個很高的門檻。沒有資金,也找不到投資者。不過,這可能即將成為上個世紀的事情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很多舊有的模式,也逐漸被改變。一百萬的創業門檻說高不高,但是有可能就是跨不過去。但是如果有一千個人來支持,每個人只要負擔一千元,就相對容易很多。群眾集資,就是這樣的模式。

    它的內容五花八門,有人出書、創業,也有隊伍出國比賽,只要有足夠的支持者,再奇怪的提案,都有成功的可能。在這些集資專案的背後,一個新的產業模式,正在建立。群眾集資在台灣才剛起步,它可能是一片新藍海,也有一些改變正在發生。
    第47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HD x 188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最後的築地?
    日本前防衛大臣小池百合子,今年7月脫離自民黨參選,成為東京都首任女知事。一上任立即展現改革魄力,宣布原本預定在11月初要進行搬遷的築地市場,因新的豐洲市場還有土壤汙染問題,決定延後搬遷。

    但是都政府已經投入龐大經費興建完工,水產業者也投資了高額的冷凍設備,每延一天,對都政府以及業者來說,都是鉅額損失。小池百合子每天受到來自各方壓力,築地魚市最後的命運如何?搬與不搬都是很大的難題。

    築地市場除了海鮮的魚貨買賣,還有一處壽司美食區,原本是市場工作人員用餐的地方,因為漁獲非常新鮮,成了各國美食饕客嚮往朝聖的地方。築地壽司有名最主要是因為這裡是美食競逐的地方,客人能夠在這裡吃到並且親身感受日本壽司職人專業的技術,像米飯、芥末和魚片的黃金比例,每家不同。以及捏飯的力道,如何讓醋飯裡含著輕微的空氣感,每位師傅的手感也不一樣。

    築地壽司與場內魚貨市場八十幾年來一起成長,命運也息息相關。然而現在是網路時代,很多漁獲都是產地直送,築地批發市場的交易量已經逐年下滑,再加上新的豐洲市場存在很多問題,築地的壽司業者與水產業要如何延續八十幾年的金字招牌,未來是很大的挑戰。
    第469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227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澎湖博弈青年戰
    澎湖博弈公投雖然落幕,但這次的公投跟七年前相比,最大不同的地方是網路時代來臨。

    不管是贊成方或是反對方都有許多年輕人勇於站出來,這些年輕人用新世代不同的方式,來闡述自己支持的理念。這些青年軍甚至主導宣傳策略,有些拍攝影片,有些選擇到街頭演講。究竟菊島的青年世代如何看待博弈公投?而他們期盼未來的澎湖究竟是什麼樣子?
    第469集
    文字:
    文字:韓瑩 / 攝影:羅盛達

     

    HD x 239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澎湖博弈再戰
    澎湖舉行了第二次的博弈公投,其實早在七年前,2009年時澎湖就舉辦過博弈公投,當時的反賭方獲得勝利,贊成方則以將近4千票的差距落敗。但這個結果並沒有因此劃下句點,因為公投法規定,公投案在決議三年後,還可以針對同一項議題再次公投。

    贊成方七年後捲土重來,更以澎湖國際化推動聯盟為名,降低博弈色彩來爭取支持,而反賭方則打出「讓澎湖永遠是澎湖」的訴求。結果反賭方這一次以更懸殊的八比二差距獲勝,比七年前反對比率多出25%,為什麼澎湖人選擇更堅定投下第二次不同意票?
    第468集
    文字:
    文字:韓瑩 / 攝影:羅盛達

     

    HD x 255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書寫二戰
    去年《獨立特派員》在製作二戰七十週年專題時,發現不少年輕世代投入記錄台灣人參與二戰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在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工作的陳柏棕,從研究所開始就投入。他訪問過的台籍日本兵差有五十位左右,也包括了他的家族成員。

    二戰期間,台灣有20萬7183人投入戰場,以當時的台灣人口來說,平均每五戶,就有一戶人家的子弟,不是被招募、徵召就是志願出征。陳柏棕的家族也不例外,有多位長輩都參其中,甚至在一次的家族祭祖中,發現自己的叔公祖是海軍特別志願兵,還是1944年11月,被美國軍艦擊沉的護國丸船難事件的生還者。後來他經過長輩的牽線,訪問了叔公祖的戰友,把護國丸船難事件記錄下來。

    當年參與二戰的台灣人已經超過九十歲,對陳柏棕來說每一位受訪者參與二戰的故事,都是一部活歷史。如何將他們的生命拼圖,透過口述歷史完全記錄下來,陳柏棕不只要跟時間賽跑,也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待。
    第468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HD x 233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返鄉築夢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一隻母雞呢?是廚房裡的食材,還是下蛋的工具?67年次的楊環靜在澳洲打工換宿時,發現雞原來也可以是寵物。當她返鄉,便以寵物的態度來對待她所放牧的雞。雖然成本高昂,但楊環靜希望透過一顆雞蛋表達人和動物彼此應該互相尊重的理念。

    同樣是返鄉青年,攝影記者鍾士為因為長年牽掛逐漸凋零的美濃老家,在接收了爺爺奶奶的老三合院與菸樓後,請來老師傅以古法修復。兩年之間南北奔波,才終於打造出以黑膠唱片收藏為特色的文創風格民宿。讓我們來看看這兩位年輕人,如何兼顧夢想與現實?
    第468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羅盛達

     

    HD x 251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再見台北西站
    搭過國光客運的民眾,一定對台北西站不陌生,這個位於忠孝西路、台北火車站旁的客運站,已經有62年歷史,歷經多次改建。從金馬號、金龍號到國光號,都是從這裡發車,也承載著許多台北人及異鄉遊子的回憶。

    而台北市政府為了打造西區門戶計畫,預計11月1號,就要拆除台北西站,而從9月28號起,也已經將最有歷史的B棟路線,都移往台北轉運站。這棟空蕩蕩的建築,最近卻引來許多民眾拍照留念,甚至有來自香港的巴士迷,呼籲搶救這座客運站。 而告別台北西站的背後,除了許多不捨及惋惜,也隱藏著未來路線遷移的交通問題,還有市府恐怕面臨高達三億的巨額賠款。
    第467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張智龍

     

    HD x 251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復能有望 照顧思維
    復能有望系列報導,讓大家看到只要有心並落實恰當的照護方式,其實長期失能的人仍有很多延緩失能的空間,同時還可以維持生活品質。而這些做法都未必需要高花費。尤其國際趨勢顯示,當福利走到盡頭,還是要回歸到家人負起責任。

    我們要到南部看一位罹患帕金森25年的張女士。他因為家人積極照顧的思維,讓醫生說本來只可以有六到八年的生命不斷延續,獲得不一樣的人生。
    第467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29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聽見夢想的聲音
    在台灣,先天性聽力損失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以台灣每年平均20萬名新生兒來計算,每年有將近600名孩童出生時,聽不見媽媽第一聲的呼喚。造成聽損的原因,有先天性的病毒感染、懷孕時用藥不當等因素,後天性的原因有孩子罹患中耳炎或是腦膜炎。

    其實,聽損的孩子,透過聽能訓練以及儀器的配戴,可以跟一般人一樣正常聽說。但是國內聽覺口語師的缺乏,以及小學後的教育銜接,一直是個大問題,這些問題,在偏鄉更顯匱乏。偏鄉路途遙遠、交通費高、早療資源缺乏,讓許多孩子失去了回復聽能的能力,未來的人生大不相同。
    第466集
    文字:
    王惠敏 / 攝影:黃政淵

     

    HD x 141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復能有望 照顧實務指導員
    過去幾年,台灣在家照顧失能者引發的悲劇不斷。加上照服員人手嚴重不足,也影響政策推動。於是各地開始考慮發展照顧實務指導員制度,希望培養照服員升級成指導員,提供更多誘因讓照服員留任並貢獻所長,同時又能支持家庭照顧者支持者。

    不過這個立意雖然良善,但要一個只受過九十到一百小時的資深照服員去當人家老師,挑戰也很大。全台各地許多地方有意實施這個新制度,其中台東已進展到實驗階段。這個做法能成為台灣長照困境的解藥嗎?一起到台東實地了解。
    第466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82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回家種夢想田
    在台灣,許多農村都面臨人口外移和老化的困境,尤其是自家小農,農田凋零或後繼無人的狀況比比皆是。因為務農的辛苦,農夫們大多希望後代乾脆到都市打拼,不要再過著看天吃飯的日子。但現在到了一個,都市討生活也日漸不易的時代,加上食安問題,造就有機農產的商機。

    今天故事的兩位主人翁,都是來自務農之家的子弟,他們分別在退休後及中年轉業的關鍵時期,毅然選擇返鄉接管田地,並轉型為有機耕作;延續家族的事業之外,也讓祖田更有價值。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第465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羅盛達

     

    HD x 289
  • AdminAdmin | 2017-03-27
    關鍵字:
    房屋稅炒很大
    近期房屋稅調漲,引發多方熱議,前行政院長陳冲說房屋稅違憲違法,前任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緊接著也投書媒體,形容房屋稅的調漲,其實很謙卑。

    相關業者不斷拋出稅額暴增的例子,像是有的酒店一年要上繳1.3億的稅,另一棟豪宅,房屋稅調漲了7倍,從原來的38萬,調高到270萬。因此有聲音說,房屋稅不利都更,更不利房市。一般民眾擔心,會收到上萬元的稅單。

    其實一般民眾無須太過擔心,多數縣市只針對這幾年新建的房屋,調整稅額,舊屋根本沒有影響。影響最大的,其實是新成屋、豪宅等建築。30年沒有調漲的房屋稅,在引發多方討論的同時,也應該思考,除了調漲稅基之外,也應該適度修正房屋稅條例的公平性。
    第465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HD x 265
  • 最前
  • 59
  • 60
  • 61
  • 62
  • 63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後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585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