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18-03-20
    關鍵字:
    平反路迢迢
    我們曾經報導五○年代牽連最廣的政治案件-鹿窟事件。鹿窟事件之後,接續發生玉桂嶺基地案,有17個人受害,以及瑞芳曉基地案件有25個人被波及。在這兩案42人中,被判死刑的就佔了三成,多達13人。而總結鹿窟基地、玉桂嶺基地及瑞芳曉基地三案中,有30多人被送到綠島監獄度過長短不一的歲月。

    經過65年的漫長等待,這三案的受難者及家屬,106年底終於在監察院碰面了。不過人事已非,有些受難者已經過世,再也看不到轉型正義實現的那一天。不過這一場監察院的見面會,才是村民及受難者爭取平反路的開始,現在他們除了連署,希望盡快催生鹿窟事件的紀念館,也希望能在玉桂嶺案事發地點設立紀念碑,同時全面開放檔案、舉辦追思會。也希望在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通過後,能給予受難者與家屬應有的救濟與補償。
    第537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264
  • AdminAdmin | 2018-03-13
    關鍵字:
    建設性新聞學-芬蘭公視
    我們曾介紹過發起建設性新聞學的丹麥如何從觀念及創新做法改變媒體生態,對社會做出貢獻。

    這股風潮也引發認同理念的媒體追隨。同在北歐的芬蘭,和台灣、日本並列世界前三個老化最快的國家。芬蘭公視的記者決定除了調查報導問題,還要更深入介入,他們發動安養機構改善計畫,結果在不增加開支及人力的條件下改善照顧品質,更擴散至其他城市造福長者和照顧者。
    第536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316
  • AdminAdmin | 2018-03-13
    關鍵字:
    老屋‧巷弄‧新文化
    興建於1936年的舊廈門街派出所,是日治時代的警察局,現在由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然而年久失修,滿地碎玻璃,環境髒亂,廢棄的派出所就曾被台北市議員以「鬼屋」來形容它的現狀。

    在台北市超過400處的文化資產中約有120處是古蹟,歷史建築數量龐大,類似舊廈門派出所的建物維護修繕,所需的人力與預算成了一大難題。

    102年起文化局推出「老房子文化運動」,媒合建物所有權人與民間廠商,用承租使用的方式,讓民間修繕經營。陽明山美軍宿舍俱樂部就是老房子文化運動的媒合物件之一。經營者除了盡力恢復建築原貌,以黑膠唱片起家的業者,也用音樂來結合俱樂部的歷史背景,並改造舊泳池,重現美軍駐台時期的酒吧文化。

    在宜蘭冬山鄉也有老屋活用的計畫,他們又是怎麼做的?一起來看看宜蘭冬山鄉與台北市的例子。
    第536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26
  • AdminAdmin | 2018-03-13
    關鍵字:
    文資的試煉
    105年7月文資法進行修正,新法修正後,幾個發展歷史比較早的城市提報案量明顯增加,不過老屋保存爭議也隨之而來,像是彰化縣就面臨了嚴峻的挑戰。

    去年彰化市內幾個深具文資潛力的建築,被第三人或文史工作者提報後,屋主擔心自己的房子被列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後,會失去擁有或利用房子的權利,於是無預警將房子拆除。甚至還有老屋被拆後只剩斷瓦殘垣,卻仍被列為歷史建築的諷刺案子。這個老屋保存和屋主權益間的衝突與爭議,至今仍在延續。
    第536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28
  • AdminAdmin | 2018-03-05
    關鍵字:
    建設性新聞學-丹麥公視
    數位社群媒體興起,越來越多人少看電視新聞,上網或行動裝置成為重要的觀看管道。

    不少傳統媒體以強化衝突、戲劇性,或者增加災難犯罪的報導來留住觀眾。這樣的策略不一定有效,卻讓新聞媒體的報導品質日益低落,丹麥公共電視對這樣的狀況感到憂心,並提出建設性新聞學的採訪製播方式,希望媒體不要只丟問題,還要能探討怎麼改善問題。這種理念引起全球許多媒體共鳴。

    來看丹麥公共電視如何用新理念呈現新風貌。
    第535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322
  • AdminAdmin | 2018-03-05
    關鍵字:
    被酒駕的日常
    過完年,公司行號開張上班,大家團拜喝春酒,又是一波酒駕的高峰期。在酒駕事故中,常聽到許多心碎的故事,所付出的代價更令人痛心,但酒駕卻仍無法被有效杜絕。

    今年開始有一些防制酒駕的新政策上路,像是3月1日開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的酒駕保費加碼調高到3600元。另外,酒駕累犯罰鍰按次加罰九萬元、酒駕者的同車乘客,可處六千元至一萬二千元罰鍰,這些也可望在今年立法通過。

    或許有人會說,台灣的酒駕防制已經很努力了,酒駕死亡人數從前年的102人下降到去年的87人。但真的是這樣嗎?這些數字真的呈現出酒駕防制的成果嗎?
    第535集
    文字:
    呂培苓 / 攝影:許中熹

     

    HD x 253
  • AdminAdmin | 2018-02-26
    關鍵字:
    舊愛磨石子
    在台灣的老建築中,可以看到許多懷舊元素,從現代的眼光看來,反而是一種復古的流行,磨石子就是其中一種。磨石子其實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卻又低調得讓人容易忽略。像是早期的磨石子溜滑梯、地板、洗手台,到現在都還看得到。

    磨石子因為石材的多樣性,除了記憶中樸實的灰色調,還可以變化出許多的圖案,做為牆面和地板的裝飾,甚至成為展覽的藝術品。近年來,磨石子又開始少量的被運用在民宅和不同的設計中,只是這項耗時費工的施工方式,已經很難找到年輕新血投入這項工作。
    第534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HD x 306
  • AdminAdmin | 2018-02-26
    關鍵字:
    自學的自由
    「自學」這個議題最近非常火紅,回顧台灣最早的實驗教育,是從個人自學開始。1997年台北市率先召開公聽會,允許四個小學生在家自學。現任數位政委唐鳳當時就以自學生身分現身說法,催生相關法令立法。

    過去狹義的自學是「在家上學」,家長就是校長,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師,發生在特殊生或是資優生的個案居多。但是年輕一代的家長,不再以學業成就為導向,轉而強調自學是自己學,自動自發學,接受學校教育之外的「自主學習」。這一代父母強調家長的教育選擇權,但他們發現申請自學,並不是全然自由開放的多元選擇,相對的,反而有許多框架與限制及要求,需要突破。
    第534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HD x 280
  • AdminAdmin | 2018-02-26
    關鍵字:
    實驗學校來了
    開學了,家長跟學生都在調適節奏,適應按部就班的生活作息,也有人開始思考,孩子適不適合現在的就學環境。「實驗教育」是最近幾年的熱門關鍵字,尤其在2014年底「實驗教育三法」通過,讓個人自學、團體共學以及實驗學校這些不同型態的實驗教育,有了法源依據。

    尤其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才短短三年,從8所學校一下子成長7倍到54間,從北到南,由西向東,其中九成都是公立學校。人數也從三年前的不到三百人,暴增到超過五千人。不久前,實驗三法再次修法,放寬地方政府興辦實驗學校比例,教育部也鬆口,未來可以有實驗大學。

    公立小學改制成實驗學校,學費比照一般公校收費,教學內容又可以不照課綱,強調多元內容特色教學,對有興趣的家長來說,幾乎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台北市大安區的和平實驗小學,這所全新開辦的實驗學校,不僅有全新的硬體設備,沒有課本也不考試,而且每天第一節上體育課,讓孩子自主學習,入學中籤率僅6%,是台北市最受關注的學校。但少子化問題,再辦新校機率微乎其微。

    小校面臨存廢問題想靠實驗教育翻身,高雄市壽山國小曾申請轉型卻不通過,努力三年,終於獲准招生。這所被學區家長放棄,一度瀕臨廢校邊緣的學校,居然轉進了兩班新生。怎麼辦到的?
    第534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HD x 376
  • AdminAdmin | 2018-02-19
    關鍵字:
    米崙斷層的前世今生
    過年前的強震讓花蓮人過了一個不平靜的年,有人的家沒了,四十幾年歷史的統帥飯店也倒了。206地震規模由6.0上修到6.26,震央在立霧溪口,最大震度7級。

    而花蓮從1815年就有地震紀錄,過去百年十大災害地震,花東地區就佔了兩次。第一次是一再被提及的1951年花東縱谷地震系列,不只連震兩個月以上,規模大於七以上的地震就多達四個,造成的傷亡和災情讓老一輩的花蓮人,仍記憶猶新。第二次是1986年規模6.8的花蓮地震,間接催生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成立 。其中1951年花東縱谷地震系列後出現的米崙斷層,跟花蓮206地震接近。

    獨立特派員記者跟著地調所了解米崙斷層沿線破壞情形,也跟著中央大學追震小組,記錄他們如何佈設地震站,透過抓地底下的餘震,來了解花蓮地層弱面部分,以及哪裡有地震斷層。

    花東縱谷是板塊交界的地方,台灣有70%的地震都在這個區域,這裡也是未來五十年發生規模七以上的地震,機率最高的地區之一。透過這次206地震突顯出來的問題,要怎麼解決?
    第533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301
  • AdminAdmin | 2018-01-31
    關鍵字:
    防震練習曲
    再過幾天就是206台南地震兩週年,而921地震,明年也將屆滿二十週年。在這些重大的災害歷史中,我們學到什麼樣的教訓?

    台灣和日本都是地震頻繁的國家,日本為了加強學校防災防震意識,把安全兩字放入校園保健法中,編列一定預算和人力,要求學校確實執行。而台灣的學校防災教育卻因為教育部不是災害主管機關,即使有學者深入校園訪視與輔導,但是預算與正式人力,卻沒有像日本那麼完備。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地震防災的觀念需要釐清,例如過去大家常說地震要躲在黃金三角的觀念其實並不正確,當地震來臨時,應該要立刻趴下,找掩護,握緊穩住,才是正確的抗震保命三步驟。
    第530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295
  • AdminAdmin | 2018-01-31
    關鍵字:
    工運寒冬 1/31 第530集
    一月初,為了抗議勞基法修法,以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為首的勞工團體用突擊方式占領台北車站第三月台,同時跳下月台臥軌抗爭,寫下台灣工運史上第三次臥軌抗爭的紀錄。

    工運團體回顧這些年來為了爭取勞工權益抗爭的歷史,從90年代因為大量工廠外移,造成許多中高齡勞工失業,拿不到退休金與資遣費,爆發連串抗爭開始。到近年的國道收費員、華航罷工等事件,工運團體發現他們抗爭的對象不再只是單純的資方,還有更複雜的國家機器。

    過去的抗爭都獲得政府回應,小有成果,但今年1月8日,即使勞團跳下月台臥軌抗爭,勞基法修法依然在立法院強勢三讀通過。勞工團體認為,這表面上是一個法案的過關,背後反映的卻是政府的拒絕溝通與強勢心態,而這樣的狀況,將嚴重壓縮未來台灣工運的倡議空間。
    第530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26
  • AdminAdmin | 2018-01-23
    關鍵字:
    送藥到府 藥你更好
    長照2.0已經在106年上路了,另外在宅醫療也蔚為風潮,都是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照2.0上路之後,特別強調是為了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長照服務體系。目標是要建構一個找得到、看得到、用得到的照顧體系,所以照顧對象也從過去的51萬人增加到73.8萬人。

    高齡、少子化,伴隨而來的老人照顧已經是世界各國要面對的嚴峻課題。台灣目前除了有居家醫療服務之外,送藥到府過去只是由一般民間推動,不過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近19萬的彰化縣,失能老人就佔了12.7%,106年開始彰化縣衛生局看到這個需求,特別結合彰化縣的藥師公會,領先全國推出由藥師送藥到家的貼心服務,優先服務對象是獨居及中重度失能老人。由藥師送藥到府,不只可以為重複用藥、安全用藥把關,還可以發揮其他醫療院所服務不到的功能。
    第529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190
  • AdminAdmin | 2018-01-23
    關鍵字:
    看見非公民
    在台灣,外籍勞動力的比例,逐年上升,他們和我們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但是他們所關注的問題有哪些,您知道嗎?去年九月份開始,台灣移工聯盟舉行了一場模擬公投,針對移工們面對的三大問題,進行了投票。分別是家務勞工應受勞基法保障、廢除私人仲介制度、移工得自由轉換雇主。

    他們會因為產業別的不同,面臨不同的問題。例如廠工,很容易遇到短發加班費,和被威脅遣送回國的問題。看護工則是工時過長,或是被雇主非法另作勞工使用。當台灣正在捍衛本勞的權益時,這群非公民的處境,也應該被社會正視。
    第529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HD x 278
  • AdminAdmin | 2018-01-16
    關鍵字:
    再見‧文萌樓
    1997年台灣社會的反廢娼運動,位於台北市歸綏街的文萌樓是當時抗爭公娼的活動據點,不但記錄了城市變遷下的性產業歷史,更是台灣妓權運動的肇發地。2006年文萌樓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成為目前全台唯一與性產業和妓權相關的古蹟。

    成為古蹟後,文萌樓的產權依然是私人所有,由公娼自救運動成員組織而成的日日春協會以承租的方式維護文萌樓,同時透過導覽與展示來保存性產業歷史與倡議性別議題的討論。

    2011年,文萌樓易主,新屋主提出訴訟要求日日春撤出文萌樓,同時積極讓文萌樓參與都更,雙方因此展開長達六年的訴訟。2017年日日春確定敗訴,也正式撤出文萌樓。不過,日日春並未放棄。撤出文萌樓的日日春,透過哪些方式延續文萌樓的歷史意義?
    第528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30
  • AdminAdmin | 2018-01-16
    關鍵字:
    勞檢的真相
    立法院1月10日三讀通過勞基法修正草案。有勞工團體形容,這是讓週休二日走入歷史,全面變成責任制,也是勞權的大倒退。這次修法的重點有鬆綁七休一、提高加班上限、縮短輪班間隔、休息日加班改為核實計算、特休假也可以遞延、甚至還加上了加班費可以換成補休的條文。

    到底未來勞工如何主張自己的權益?很多人可能會說加強勞檢,但監察院去年底,才因為勞檢人力不足,糾正勞動部。到底在人力短缺的現況下,勞動檢查員如何為勞工把關?未來又將面臨哪些更嚴峻的挑戰?我們實地跟著檢查員前往檢查現場,一探勞檢的真相。
    第528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276
  • 最前
  • 50
  • 51
  • 52
  • 53
  • 54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後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609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