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18-04-18
    關鍵字:
    我的老屋時代
    近幾年,台灣各地興起濃濃老屋懷舊風,不管是老屋改建的咖啡廳或是古厝餐廳都非常受歡迎,不過,以往老屋活化的例子,大部分都以賣咖啡或是開餐廳為主,也引來不少過度商業化的爭議,失去老屋與地方連結的意義與價值。

    成大都市計劃系畢業的許書基,五年前回到家鄉彰化鹿港,以免費替人修老屋的方式,期望為老屋活化帶來新的做法。他將房子修好,再將這些老屋租下來,變身成年輕人的創業基地,吸引青年進駐,讓年輕人的創意為小鎮發展注入新的能量與活力。
    第541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HD x 264
  • AdminAdmin | 2018-04-18
    關鍵字:
    機器人理財
    人工智慧越來越全面地進入我們的生活,在國外行之有年的機器人理財,從去年開始在台灣亮相,預計今年會有更多業者推出這項服務。透過大數據和演算法,機器人會針對風險和報酬做出最佳化的投資組合配置。

    不過對一般民眾來說,心中的疑問應該是,機器人理財值得信賴嗎?我們將帶您去瞭解,台灣第一家獲得機器人理財許可的金融機構,推出後的狀況,以及人工智慧在這個領域的限制。另外,人們在享受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之餘,也別忽略資安的相關問題。
    第541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HD x 287
  • AdminAdmin | 2018-04-11
    關鍵字:
    療癒破碎的心
    「自殺者遺族」這五個字,在去年12月26日之前,不曾進入我的腦海中深刻思索,而今,我與這個名詞有了深刻的連結。

    起初,面對陌生的題目、面對未曾經歷、甚至難以想像的傷慟經驗時,該怎麼切入?我大量地閱讀文獻資料,希望在聯繫自殺者遺族之前,能夠做足準備,開口時能言之有「情」、擬寫出合適的訪綱,畢竟「自殺」的字眼牽涉到華人社會隱晦的話題、連結的是無法挽回的情感。

    前期籌備時,我一路戰戰兢兢,揣想著要遺族在攝影機前再次揭開心痛傷疤,也許遺族會不願受訪,因此設定諸多訪題針對專業人員如: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社工、護理師、關懷訪視員等,沒想到,邀訪的遺族個案一一應允受訪,談及事件時,無法抑制的眼淚也在眼眶中打轉。

    順利的在一月份完成十一位受訪者的採訪,二月份寫了兩個版本的腳本(現在想想,應是我心中對自殺兩字有不可言說的隱約恐懼,讓我訴諸於權威,第一個版本的腳本以專家學者為主軸、遺族為輔,製作人左看右看,點醒我:人的真實故事比專業與權威更能吸引觀眾的目光、讓議題得到關注,於是我重新改寫為現在的版本)。

    直到三月份粗剪出爐,感謝攝影記者黃政淵捕捉的細膩畫面、恰如其分的剪輯節奏,看到影片的時候我自己數度眼眶發熱、感動得起雞皮疙瘩,我喃喃自語地跟製作人說:如果可能,真想再多訪幾位遺族,把不同的療癒方式,做成系列報導,讓身處痛苦、以為自己很孤單的人能得到共鳴,而局外人可以多一點理解。

    電視專題篇幅有限,許多真誠動人的訪問段落必須割捨、邀來的小詩片頭、片尾都放不下,療癒之路曲折蜿蜒,而我對這個題目的認識是否還能再深入?心裡有種種惋惜或遺憾,但這次的經歷更讓我體會:不完美的過程才是人生,我們盡力,然後面對現實的限制與挑戰。

    摘錄兩段遺珠訪談,是在製作過程中讓我印象深刻且文獻中不容易看到的觀點—

    自殺者遺族呂芯秦:
    其實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們怎麼去「同理死者」,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困難。我們怎麼可能去同理一個自殺的人?這個社會面對自殺的眼光是什麼?多麼的嚴格、多麼的苛刻,怎麼可能去同理自殺的人?但你如果只是同理他的心情,沒有同理他的做法,那不是真正的同理。那人既然已經死了,你就算再反對,你就算再覺得這是一件多麼錯誤、多麼不孝的事情,多麼不應該的事情,人都已經死了,那我們可不可以試著去同理這個死者?就是說你去想一想,他活著的時候有多麼痛苦,他是不是走投無路,他是不是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他是不是扛不了那個很重的重擔?他再也沒有別的辦法?

    自殺者遺族游賀凱:
    自殺者之所以選擇自殺不是為了想要結束生命,而是為了想要「結束痛苦」,只是自殺是那個時刻的唯一所知的方式。不可諱言,多半遺族也會尋找「單一」的死者選擇自殺的理由,可是一但落入這個「單一」的思考系統其實都會非常辛苦,而要承認可能沒有那個「單一」的理由,或是沒有那個「單一」可以救得了死者的方式,都是一段艱難面對的歷程,但我也相信,承認也面對了沒有那個「單一」,反而是讓我可以走到今天的踏實方式。回到生命本身的複雜與差異,我們才有可能多一點真實的認識他們,還有面對著這個事件以及必須要做這些功課的自己。

    製作過程中,我與既是受訪者也是諮詢輔導領域專家的游賀凱、呂芯秦,討論切入的角度,與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的周昕韻心理師徵詢相關概念與數據,數度長篇郵件往返,期望這篇報導角度既要感性、也要理性,但不呈現出權威式、「唯一、正確的解答」,避免單一化這個議題。衷心感謝這幾位被我不停打擾的專家朋友們,這些真是很重要的提醒。

    結束訪談後,游賀凱寫了一段話給我,我反覆讀了幾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想,每一次都因為這些太真實的描述而內心震動不已、但卻能感到一股真摯的力量。

    我想愈是生前和死者愈親密的親友就愈是自責,我一點也不覺得這些自責是問題,會有自責其實是因為在乎,我們需要這些自責,才明白,我們原來有多在乎。

    面對著有自殺意念的家人,其他家人還可以做什麼?

    如果我可以說:記得讓自己休息。

    面對著有自殺意念的家人,總是擔心著會發生最壞的結果,所以很多時候不敢好好休息,因為怕一休息家人就自殺了。

    但那一定不是那位想自殺的家人希望見到的事,不願意自己造成其他家人的負擔,就算明白自己已經是家人們的負擔,他 ⁄ 她一定也希望家人有把日子過好。

    這是很矛盾的事情,而矛盾當然也是自殺事件的本質之一,所以我會覺得在矛盾的生活中自己想辦法面對得更好是其中之一的方式,但...那讓這種事情永遠是家內之事,也是在複製有自殺行為歸因的個人化歸因方式,從自殺的個人議題變成家庭照顧支持議題,只是多擴大了一點點,多擴及了幾個人,然後,那個人以及其他家人,都仍然是孤單的。

    所以,我自己會說,不是有自殺意念的人要做什麼,不是這些在旁邊的家人要做什麼,光是願意讓自己休息都已經是了不起的事情。

    在那些時候,我反倒覺得是家外的人可以做些什麼,去關心與傾聽他們的生活,直接問問或做出可以提供支持的事情,在現實的系統裡面有自殺個案關懷訪視員,這已經是現行可以進入家中的資源,但他們的勞動條件很差,也很不容易多做什麼或持續做什麼。

    所以,我們也許不是告訴這些家人可以做什麼,
    而是我們能不能做什麼讓這些家人有願意休息與喘息的時候。
    在那些陪伴著有自殺意念的家人去就醫或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
    能不能多提供一些資源的選項讓有自殺意念的家人遇到合適的介入方式?
    能不能讓已經成為支持性的資源盡可能長期穩定下來?
    能不能讓這些陪伴的過程也分一些目光到這些陪伴的家人身上?
    能不能我們在對有自殺意念的家人的觀念與做法在進化的同時,我們對這些陪伴的家人的對待方式也有進化?

    我如果可以想到的方式是,從處理與解決問題的邏輯進化到,讓更多人有更多的理解後,有可能更願意產生人我關係連結,不管是有自殺意念的人或是陪伴的家人,就多了在這個世界中被支持的可能,而這就是您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自殺者遺族的對待,對我來說是從自殺者的生命故事理解,到帶著這些理解生活,仍然是要回到這個生活當中,而不單單是對於自殺事件有安置而已,什麼樣的安置方式會影響我們怎麼繼續生活的方式。
    上段文字摘自與游賀凱的往來信件

    身為記者,在製作期接觸到第一線的人事物,已經是最大的收穫,加上經歷這個題目的前期、製作、後期,我自己算是上了一課生命教育的必修課:生命的全貌,不僅是全然的陽光,陰影,也構成重要的組成。生命的灰色地帶,是人人都要學習接受、並且釋懷的。

    這是我初接此一專題時,始料未及的體會,完成這個專題,我自己的生命態度也有所調整:不完美,其實是讓我們的生命更豐富,雖然過程真的很辛苦。遺族走過悲傷,帶著生命中的黑暗往前行,不硬將悲傷失落轉為光明力量,而是遭逢親愛的親友離世後,在無可預期的生命失落中,允許自己以各種方式悲傷、若有餘力,在不斷的探問「為什麼」的過程中,試著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再次感謝協助製作專題的朋友們,分享珍貴的療癒歷程,這是生命教育寶貴的一課:學著在逆境之後,也能抬頭挺胸、繼續前行。

    若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自殺者遺族們的故事.......

    延伸閱讀:

    ♦呂欣秦、方俊凱合著《我是自殺者遺族》

    ♦獨立特派員《療癒破碎的心》

    ♦特派員+《哭吧!悲傷是你的權利》
    第539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黃政淵

     

    HD x 266
  • AdminAdmin | 2018-04-09
    關鍵字:
    身心障成年後-龍發堂
    如何支持成年的身心障礙者,是政府推動長照應該要思考的另一個層面。在台灣存在48年卻爭議不斷的精障安置場所龍發堂,因為群聚感染讓地方政府有積極介入的機會,終結經營,住民由縣市衛政單位轉介。

    過去龍發堂存在,有其複雜的歷史背景,龍發堂管理精障患者的方式雖然屢有爭議,但因為病患來自全台灣各地,如果離開龍發堂,這些精障病患如何安置,對家屬和地方政府來說都成了頭痛問題。龍發堂就在精神醫學不發達的時空下,以及地方政府睜隻眼閉隻眼的情況下維持了近半世紀,龍發堂的存廢政府社會都有責任,來看我們的觀察 。
    第540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69
  • AdminAdmin | 2018-04-09
    關鍵字:
    身心障成年後-屏東身心障家托
    屏東縣的成人家托,試圖在安養機構及家庭照顧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提供家人喘息,也讓成年身心障礙者在此有學習的空間。花費不高,就能讓成年身心障礙者,這群比老人需要更久長照的族群,獲得尊嚴與生活品質。
    第540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313
  • AdminAdmin | 2018-04-09
    關鍵字:
    樂園
    2015年6月27日造成15死499人受傷的八仙塵爆意外,就快要滿三年了。這場意外翻天覆地改變了五百多個家庭的命運,他們現在的生活如何?

    我們要帶您來看一位單親媽媽王鈺琇,如何陪伴在八仙塵爆意外中受傷的兒子張承騏。張承騏在八仙塵爆中全身受到55%的二三度燒燙傷,當時他再兩個禮拜就準備入伍當兵,服役前和朋友一起到八仙樂園,沒想到卻碰上這場意外。因為大面積燒燙傷,醫院三度發出病危通知,做了七次手術。

    難過心痛的母親王鈺琇,決定辭掉職場工作,全心陪伴孩子。他一邊幫助張承騏挺過辛苦的復健路,更積極陪孩子圓夢,創業開餐廳,同時他還組織傷患和家屬挺身對抗公權力,要求司法還給受害者公道,一起來看他們的故事。
    第540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其他

     

    HD x 248
  • AdminAdmin | 2018-04-02
    關鍵字:
    身心障成年後-一登何處去
    政府努力推動長照,希望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後仍能保有生活品質。不過還有另外一個族群也需要長照的支持,那就是成年的心智障礙者。這群從小因為中重度障礙在學校當特教生的孩子,十八歲成年離校後,挑戰才正要開始。不僅父母家人感受到照顧的沉重壓力,甚至造成不少悲劇,如何給予這些家庭更多支持是大家應該一起思考的議題。

    獨立特派員長期追蹤一位台灣出生,到日本就讀特教學校的紙矢一登,觀察他們一家人如何摸索面對挑戰,並在體制內外尋求更多的資源支持。
    第539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92
  • AdminAdmin | 2018-04-02
    關鍵字:
    道路下的奧祕
    2017年的全球道路成就獎,在杜拜舉行頒獎。得獎的包含歐亞大陸之間的海底隧道、拉薩到林芝海拔三到五千公尺的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不過研究類的唯一首獎,則是來自台灣的JW生態工法,一個小小的透水鋪面工程,為什麼會獲得評審青睞?

    發明人陳瑞文出身工地,傳統工法總認為道路必須夯實,才能穩固。但是他心中始終有個想法,台灣氣候多雨,只要一有豪雨,各地就會有淹水甚至豪雨成災的情況發生,傳統做法的夯實道路容易積水,但如果在道路下能蓄水,這樣既不浪費水源,又能解決積水的問題。這個信念,讓他一邊工作,一邊研究了三十年的時間,終於發明出這項生態工法。這個生態工法不僅讓道路能呼吸,還能在道路下建立一整個生態系。一起來看看,小小的鋪面,有什麼大驚奇?
    第539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HD x 282
  • AdminAdmin | 2018-04-02
    關鍵字:
    療癒破碎的心
    清明是慎終追遠、懷念先人的節日,不過對有親友因為自殺離世的民眾來說,心情格外複雜,這些被留下來的人稱為自殺者遺族。台灣過去這十幾年來,其實很注意自殺防治,但每十萬人約15%的自殺率卻仍居高不下。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中,是列入高危險地區的區塊。

    以105年為例,自殺死亡的人數有3765人,其中男性2559人,女性1206人。根據自殺學之父心理學家史奈曼的估計,每一個自殺身亡的人,至少會影響6-10位自殺者遺族二十年左右的時間,二十年的漫漫悲傷之路該怎麼走?三位自殺者遺族現身說法,分享他們如何面對及療癒親人自殺的悲痛,也希望將更多光亮帶進自殺者遺族的心中。

    ♦延伸閱讀 → 療癒破碎的心 採訪側記

    ♦特派員+《哭吧!悲傷是你的權利》

    ♦特派員+《自殺者遺族的心理輔導》
    第539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黃政淵

     

    HD x 244
  • AdminAdmin | 2018-03-27
    關鍵字:
    軍媒紮根行
    台灣也有三個軍方媒體,軍聞社、漢聲電台及青年日報。在媒體環境變化快速的現在,軍媒怎樣與時俱進發揮功能?

    《青年日報》採編團隊到桃園縣光華國小辦媒體識讀活動,帶著空拍機與VR設備讓小學生認識媒體,一方面強化軍民關係,二方面這也是《青年日報》轉型策略之一。同時也到榮民之家引導老榮民使用新媒體,化解數位落差。
    第538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174
  • AdminAdmin | 2018-03-27
    關鍵字:
    以色列軍中電台
    談到軍方媒體,國家安全宣導或是軍事演習可能是常見的刻板印象,但以色列軍中電台卻成為民眾解決困難的平台,由十八歲義務役的男女青年菁英提供深度知識,不但讓以色列軍中電台收聽率提升,更成為民眾終身學習的資源平台。
    第538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72
  • AdminAdmin | 2018-03-27
    關鍵字:
    黑面地下英雄
    煤礦曾經是帶動台灣工業的龍頭,包含電力、交通、重大建設及民眾的日常生活,都和煤礦產業息息相關。

    熱愛紀實攝影的朱健炫從三十幾年前,開始記錄礦工們的工作及生活;而從事礦工將近六十年的周朝南,則拍攝在礦坑內弟兄們的工作身影。透過他們兩位的鏡頭,許多珍貴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台灣礦工與煤礦業最後發展的足跡也被一一記錄下來。

    他們一個人想說出這群無名英雄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另一位正積極爭取保留已經荒廢的礦場遺址,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獨立特派員記者跟著他們的腳步,找出這些黑面地下英雄們的故事。
    第538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232
  • AdminAdmin | 2018-03-27
    關鍵字:
    五專回來了
    五月份國中教育會考就要登場,今年國中應屆畢業生除了高中高職可以選擇外,我們觀察到五專似乎有回歸的現象。過去二十年來,隨著專科紛紛升格為科技大學,原本五專學制並沒有消失,但招生人數逐年減少,而且是以護專為主。

    不過今年北中南一共有九所科技大學,新設十四個五專科系重新招生,還包含台北工專、雲林工專、高雄工專等三所過去北中南第一志願的五專,甚至祭出百萬獎學金搶學生,光是招生說明會,就吸引許多家長學生的注意。到底相隔二十年,五專為什麼又強勢回歸?是技職教育再度受到重視嗎?
    第538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11
  • AdminAdmin | 2018-03-22
    關鍵字:
    身分難題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今年發布的「全球趨勢」報告中指出,因為衝突、迫害等因素而流離失所的人數,在2016年高達6560萬人,不但比2015年增加了30萬人,人數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而在台灣不是沒有難民來台尋求庇護,2002年行政院研考會就決議要建立難民庇護制度及制定難民法,2005年提出難民法草案,整部難民法只有17條條文,是一部相當迷你的草案,2016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

    不過到現在難民法一直沒列入優先法案,遲遲未能三讀,也讓來台尋求庇護者無法有法源依據得到居留或幫助。 過去來台尋求庇護的大部分是中國或西藏人士,最近幾年國內人權團體發現,尋求庇護的歐亞非面孔增加了,不過因為法令的限制,救援工作反而比過去更難進行。
    第525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48
  • AdminAdmin | 2018-03-20
    關鍵字:
    建設性新聞學-芬蘭教改
    我們曾介紹過芬蘭公視記者發動甄選安養機構的改善計畫,以建設性新聞學的理念深入介入議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事實上他們還將這樣的理念延伸到教育改革的議題上。芬蘭有幾位老師發展激勵學習,雖然一開始不被看好,但芬蘭公視持續追蹤現場教學的發展過程,讓芬蘭公視成為全國教改的觀摩平台。
    第537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80
  • AdminAdmin | 2018-03-20
    關鍵字:
    城市蜂行
    在城市中種植蔬菜、享受田園樂,是多年來的風潮。在國外,又開始興起另一項流行,那就是在城市中飼養蜜蜂,台灣這兩年也開始有越來越多人加入這個行列。

    城市養蜂,聽起來很吸引人,因為有蜂蜜可以採收。不過,在這個風潮的背後,環境議題是更值得大家關注的。有越來越多的專業養蜂人發現,他們的蜂群大量消失,農藥的威脅被認為是主要原因。

    蜜蜂作為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授粉傳播者,牠們與農作的生長更是息息相關。另一方面,牠的生存狀態,也是評估環境的重要指標。都市適合蜜蜂討生活嗎?一起去看看,城市養蜂的現況。
    第537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HD x 323
  • 最前
  • 49
  • 50
  • 51
  • 52
  • 53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後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609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