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18-10-30
    關鍵字:
    神姬
    公視跨國合製的戲劇通靈少女,描述有通靈體質的少女小真,白天要上學,晚上得到宮廟當仙姑,小小年紀看盡人生百態的劇情,在現實人生中也真實上演。

    《神姬》記錄的就是在宮廟服務的名儀及月嬌的故事。平常名儀是美甲美婕師,月嬌則是家庭主婦,不過因為不同的遭遇,讓他們兩人變成了神明代言人。很多人對神明代言人的生活會很好奇,但神明代言人真的這麼好當嗎?這個看似神祕卻又充滿人生考驗的道路該如何走?花樣年華的少女名儀和尋找人生方向的婦女月嬌,面對著使命與現實的衝突又該如何尋求平衡?
    第569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其他

     

    HD x 192
  • AdminAdmin | 2018-10-29
    關鍵字:
    歐巴桑來了
    11月24日就是九合一大選,今年除了縣市長之外,各地縣市議員也是競爭激烈。不過有一群另類的候選人不曉得您有沒有注意到,他們是一群由媽媽組成的歐巴桑聯盟,在全台各地推出21位議員候選人。

    他們的政見從兒童人權、親子友善出發,也包含環境正義、勞工權益及性別平權。候選人裡面有的是平凡的家庭主婦,也有特殊兒的媽媽、聽障人士及同志媽媽。這些人無黨無派也沒有財力,他們透過小額捐款籌募保證金及競選經費,在街頭、菜市場舉標語宣傳自己,嘗試改變小民參政的歷史。
    第569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282
  • AdminAdmin | 2018-10-23
    關鍵字:
    以色列藝術治療
    其實很多照顧不能單靠藥物,甚至根本不是靠吃藥可以改善。

    在許多非藥物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後,怎麼培養人才就很重要。我們要帶您到以色列海法大學,他們成立了藝術治療研究所,將各種藝術治療科學化,不斷精進教學方法。藝術工作者除了展演,還有職涯拓展機會。更重要的是用有趣、個別化、又降低藥物傷害的方式,來幫助許多人。
    第568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75
  • AdminAdmin | 2018-10-23
    關鍵字:
    剩菜食堂
    您有沒有想過,菜市場裡賣不完的菜都怎麼處理呢?您知道光一個市場,每天可能就有上百公斤的蔬果被丟進垃圾車。不過這些蔬果其實只是外表比較醜,沒有人要買就被丟掉,非常可惜。

    在台中有兩個女生,他們非常擅長將這些剩菜烹煮做成創意美食,他們每天等市場收攤後,就跟攤商收這些剩菜,帶回社區。不只幫社區的婆婆媽媽省下買菜錢,還將它們變成美味料理,以自由定價的方式,提供給社區需要的人。

    其中一個女孩子楊七喜,更積極在社區推菜市場革命運動,他將大家送來各式各樣乾淨的塑膠袋 ,或是有包裝的一次性塑膠製品,分類整理再送回給市場的攤商們使用。
    第568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HD x 294
  • AdminAdmin | 2018-10-16
    關鍵字:
    非藥物照顧-奧地利失智賞畫
    許多照顧失智症患者的人都發現,失智症患者越不說話就越容易退化。要如何激勵他們重新打開與人互動之門呢?

    失智症用藥物改善效果有限。但如果透過音樂、繪畫等非藥物活動卻能改善患者的情緒,並增加生活樂趣。我們要帶您到奧地利國家藝術史博物館,他們在歐洲率先帶領失智團體導覽欣賞古畫。藝術就像一把鑰匙,讓許多沉寂的失智者再度活躍起來。
    第567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298
  • AdminAdmin | 2018-10-16
    關鍵字:
    公宅蓋給誰
    為了落實居住正義,讓人人都租得起房子,政府這幾年積極推動社會住宅政策。雖然社會住宅本意是為了照顧最有需要的人,但以往將低收入戶集中的做法,使社會住宅常常被汙名化或視為貧民窟,要推展政策十分不容易。為了打破民眾對社宅的刻板印象,現在的社會住宅已經不單只限低收入戶,而是以多元混合居住的方式,去除標籤化。

    不過,多元混合居住要怎麼分配比例,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今年監察院提出調查發現,目前台北、新北還有桃園以及台中各地方政府所蓋的社宅都保留了5%-30%的敦親睦鄰戶給當地居民。像以台北市在今年招租的兩處公宅來說,敦親睦鄰戶的比例高達30%,加上保留給弱勢30%,以及台北市民23%,再加上青年創新及原住民等,最後只有剩下5%的戶數是留給外縣市在台北就學就業的人。在現實與理想的情況下,社會住宅該如何做最有效的運用呢?
    第567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李金龍

     

    HD x 285
  • AdminAdmin | 2018-10-08
    關鍵字:
    丹麥失智共照
    台灣在急性醫療累積了很多經驗,可是失智照顧過去相對經驗不足,這種不可逆也不能靠吃藥完全控制的疾病,得靠大家相互支持。因為長期單獨照顧失智者情緒和行為,真的是非常辛苦。

    在丹麥有個叫歐登賽的城市,推動失智共照發展出完備的體系,支持失智者享有安全、自主、有意義的生活,降低家屬負擔。也正是衛福部目前大力推動失智共照的願景。來看歐登賽市如何讓更多失智者與家屬安心生活。
    第566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HD x 302
  • AdminAdmin | 2018-10-08
    關鍵字:
    當非洲豬瘟來襲前
    今年七月,我們才剛報導打了21年的口蹄疫苖,已經全國拔針,順利的話台灣不久後就可以脫離口蹄疫區,養豬業者都在等這個好消息。沒想到,今年8月3日,一個比口蹄疫病毒更兇惡的非洲豬瘟病毒卻又突然來襲。

    非洲豬瘟第一個案例發生在肯亞,接著進入歐洲,再跑到俄羅斯,今年更從俄羅斯橫跨一千公里來到中國,對台灣來說,幾乎快要兵臨城下,讓農委會、養豬業者都非常緊張。非洲豬瘟之所以比口蹄疫可怕、更難防,是因為它是急性跟惡性的傳染病,一旦感染,發病率跟致死率都是100%,而且沒有疫苖可打,必須全部撲殺。

    非洲豬瘟是屬於接觸傳染,可經由廚餘、節肢動物、動物分泌物或排泄物、車輛及人員夾帶等途徑傳播。為了打這場硬仗,農委會除了將非洲豬瘟防疫提升到國安層級,也宣布無限期停止中國旅客參訪畜牧場跟觀光牧場。

    另外在加強邊境管制與查緝走私部分,除了機場、港口、漁港方面列為重點之外,對從中國私帶豬肉產品回國的民眾一律開罰、並將沒收的肉製品進行檢驗。到底台灣對於來勢洶洶的非洲豬瘟,要怎麼設下天羅地網,防堵病毒進來呢?
    第566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HD x 165
  • AdminAdmin | 2018-10-08
    關鍵字:
    移工桌遊
    近年來,台灣興起各式各樣的桌遊,其中有些遊戲更是為了教材而設計。關注外籍移工議題的1095文史工作室,和出版商合作開發了一款移工人生桌遊,他們帶著遊戲,走入校園。

    這款桌遊也受到許多老師的注意,因為遊戲的設計,可以讓學生真實地體驗到移工的遭遇和心境,讓他們得以認識那些平日不會接觸的族群和議題。這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卻真實在台灣各個角落發生,只有更正確認識外籍勞動者的處境和背後的制度,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第566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HD x 404
  • AdminAdmin | 2018-10-01
    關鍵字:
    返鄉起藝
    最近幾年地方投入建設文創園區,帶動了一些青年返鄉創作的熱潮。原本學造船、後來為了追求夢想留美攻讀古典樂碩士的曾己銓,返國後回到故鄉台南,成立爵士大樂團,號召了各行各業、各年齡層的業餘樂手,要改變地方對音樂的偏見。還有出生於屏東市的鄭開翔,一步一步走過故鄉,用筆畫出故鄉的美、也記錄改變中的屏東。
    第565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13
  • AdminAdmin | 2018-10-01
    關鍵字:
    上街吧去玩
    上街吧去玩(東京篇)
    台灣大街小巷,汽車摩托車來來往往,兩側畫上停車格,還有盆栽或路障違規佔用,路人在邊線水溝蓋上行走,久了,大家已經習慣街道的模樣。不過除了最基本的通行功能,街道其實也是民眾公共活動的空間,所以有街頭遊行、廟會慶典、馬拉松比賽、乃至於商業市集,只要經過申請,都可以合法佔用街道。

    如果我們把時光回推到更早的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的童年時光,少不了在家門前的巷道空地玩耍的記憶。只是當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逐漸成為城市的時髦樣貌。現在孩子玩的空間,也跟著受限在學校、運動場、公園等特定空間,或者就窩在家裡打電玩。

    2009年,住在英國布里斯托同一個社區的兩位媽媽,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他們挑戰當地政府,提出在特定時間內將社區一條非主要幹道封路,讓孩子在馬路上自由玩耍,獲得熱烈迴響,後來更正式立法。

    為孩子爭取道路遊戲權的「街道遊戲」行動,迅速在全英國開展,超過250個團體紛紛響應,甚至延伸到澳洲、美國及加拿大。而亞洲的日本與新加坡,最近幾年也開始「街頭遊戲」計畫。什麼是街頭遊戲?怎麼玩?安全嗎?

    獨立特派員要先帶您來看日本東京的做法。從千葉縣柏市,搭快速電車大約35分鐘就可以抵達上野,這裡可說是大東京生活圈的衛星城鎮,每兩三個月柏市就有一場街頭遊戲,在沒有公園,沒有遊戲場的鬧區火車站前進行。看他們如何透過「上街去玩」營造同村共養、世代融合的理念。



    上街吧去玩(新加坡篇)
    要不要讓小孩上街去玩,大人最在乎的是安不安全,而政府封路的首要考量,還包括髒亂與秩序。在新加坡亂丟垃圾會被罰新幣1000元,折合約台幣23000元,如果破壞公物甚至塗鴉,除了兩倍罰金之外,還要坐牢三年。這樣一個強調嚴刑峻罰的國家,卻在這幾年許可民間組織舉辦過上百次的封街遊戲。

    這上百次封街遊戲背後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新加坡跟台灣一樣,面臨少子化的國安級問題。2017年全球生育率排名最低的國家,就是新加坡,台灣相差不遠,排名倒數第三。除了實質的經濟補助與青年夫妻購屋優惠,新加坡政府在去年,也是最近一次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裡,特別強調要落實育兒家庭的支持性措施。最近幾年,新加坡大幅度翻新公園遊戲場、開放封街活動,減輕父母親帶孩子出去玩的壓力,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好,搶救生育率。

    ♦延伸閱讀 →把街道封起來,讓孩子瘋一下,行不行?
    第565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HD x 291
  • AdminAdmin | 2018-09-26
    關鍵字:
    布袋戲音樂劇
    布袋戲從早期的野臺戲到電視劇,現在還多了一項演出形式,音樂劇。嘉義的創意木偶團隊三昧堂和迴響樂集,在今年九月底,將聯手演出第五部音樂劇。

    傳統布袋戲,只看見戲偶在台上演出,至於背後的那隻手,是不允許被看見的。不過三昧堂的戲,不只讓觀眾看戲聽曲,也讓大家看人和偶一同在舞台上演出。這樣的演出形式,遭遇過不少批評,不過參與演出的人,並不在意這些聲音。他們基於對布袋戲的喜愛,秉持著樂於分享的心,不以營利為目的,將布袋戲玩出另一片天。
    第564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HD x 300
  • AdminAdmin | 2018-09-26
    關鍵字:
    搶在聚落拆遷之前
    關於生活,其實再平常不過,但是一個百年以上的聚落,細探當中的生活紋理,都有它形成的原因和當時的環境條件。因為區段徵收案,獨立特派員報導過多次的洲美社區,今年即將被剷平、填上土方。對居民來說,這段兵荒馬亂的過程,根本無暇顧及什麼文化保存。

    但是社區工作團隊,也在這段期間,走入每個家庭訪談、測繪家屋。從老人家口中,記錄珍貴的生活與歷史,並且協助文化資產的保留。另一方面,一直致力於北投地區的文化團隊,也發現洲美聚落,擁有為數眾多的唭哩岸石老屋。搶在拆遷之前,不同的文化團隊,都想為洲美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
    第564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HD x 304
  • AdminAdmin | 2018-09-14
    關鍵字:
    庶民影像搶救戰
    科技發展快速,保存影像的方法也隨著時代變遷改變。從以前的影片膠捲、照片、到不同格式的錄影帶,成為人們保存生活記憶的重要方式。但因為新科技不斷出現,當舊的播放工具被淘汰時,很多珍貴的影像就被塵封在家中的一角,幾乎被遺忘。

    進入數位時代後,這些家庭錄影帶因為沒有放映設備被丟棄,或是因為發霉脫磁無法觀看,但它們卻也是保存民間生活方式和庶民歷史的重要紀錄。

    獨立特派員記者要帶您來看,一場搶救錄影帶的大作戰正在展開。一群有心人試圖從家庭,從個人出發,傳授大家如何修復家庭錄影帶的技巧,當這些差點被丟棄的錄影帶被修復重新放映時,找回的不只是珍貴的家庭歷史與記憶,更是忠實呈現台灣民間生活的影像百寶箱。
    第563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10
  • AdminAdmin | 2018-09-14
    關鍵字:
    竹山創生
    台灣很多鄉下正面臨人口急遽老化的問題,其中南投縣竹山鎮因為在921地震中遭受重創,小鎮人口大量外移,長期下來使得整個竹山產業變得十分沒落蕭條。

    看似沒有希望的竹山卻有個年輕人,何培鈞,他在竹山小鎮的山上,被一棟古厝吸引,向銀行貸款1500萬,買下這棟古厝當成民宿。因為景致優美,彷彿人間仙境,吸引很多客人來住。而當民宿的生意越來越好,他並沒有因此去經營更多民宿,反而是將客人介紹到鎮上,帶他們走訪小鎮的各種傳統產業,和地方的人共同推展小鎮文創,讓整個竹山小鎮開始動起來,很多年輕人也跟著回來創業。他們不採單打獨鬥,而是以創業基地的方式,相互串連扶持。
    第563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HD x 264
  • AdminAdmin | 2018-09-14
    關鍵字:
    農產加工品誰來管
    政府鼓勵年輕人返鄉從事農作,台灣近年也有不少農民投入手作生產,不過基於惜福及變化食品風味的產品,真的是小農的「一門好生意」嗎?

    將農產品再加工,除了可以增加附加價值,也可以調節產量,不過當小農們將農產品做成果醬、果乾、醃漬菜或果汁等食品後,卻可能遊走在食品安全的灰色地帶。因為小農一旦從事農產加工、產製食品,除了要符合台灣良好農業規範(GAP),還要受到像是食安法、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的管理,如果不小心違反規定就會受罰。

    而農民的主管機關從栽培管理的輔導機構農委會,到食品管理的稽核單位衛福部,再加上產品通路與行銷的開發,小農幾乎得十項全能。而法令上的分段式管理,也讓小型加工的農產品隱藏食安問題。
    第563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鄭凱文

     

    HD x 255
  • 最前
  • 45
  • 46
  • 47
  • 48
  • 49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後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61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