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的Logo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 最新報導
  • 主題分類
    • 議題
      • 政治經濟
      • 司法人權
      • 土地環境
      • 國防軍事
    • 民生
      • 食品安全
      • 醫療公衛
      • 公共安全
      • 能源問題
    • 觀察
      • 全球脈動
      • 社福弱勢
      • 青年世代
      • 科學新知
    • 人文
      • 教育
      • 藝術
      • 體育
      • 人物故事
  • 系列報導
  • 關於我們
  • AdminAdmin | 2020-10-21
    關鍵字:
    台灣產業與美的距離
    在台灣,產業轉型一直是政府的重要目標,日前國發會更發下豪語,計畫在2024年將人均GDP從現在的2.5萬美元提升到3萬元。不過觀察台股,半導體產業占比高達37%、接下來則是金融保險,占比達11.8%。能夠站上國際舞台的消費性品牌算是少數。和國外恰恰相反,原因到底出在哪呢?

    這幾年來,美學設計逐漸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前常有人說,美能當飯吃嗎?事實證明,美學設計已經變成許多消費型產業創造商機的關鍵。
    第669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李金龍

     

    HD x 309
  • AdminAdmin | 2020-10-21
    關鍵字:
    社會企業的理想與生存
    隨著社會變遷也出現不同的產業模式,2006年社會企業這個名詞,首度在台灣出現。廣義來說,社會企業是以創新企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歷經幾年倡議,2010年開始,投入社會企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一股社會企業風潮儼然成型。

    2014年,政府宣布為台灣社會企業元年,投入許多資源推廣社會企業,包含行政院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越來越多年輕人,懷抱著理想加入社企行列,不過理想與生存的矛盾,也時常上演。這個矛盾有答案嗎?
    第669集
    文字:
    林佳慧 / 攝影:李金龍

     

    HD x 267
  • AdminAdmin | 2020-10-14
    關鍵字:
    社會住宅期中考-服務篇
    勵馨基金會在林口社宅設置自立宿舍,透過住宅及整合服務,做為家暴婦女跟目睹兒回歸社會前的中繼站。台北市則有四處社會住宅,正在實施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用年輕人提供的創意促進居民融合。另外社會住宅還有托兒、托嬰等基本服務,甚至老人照護中心、社區長照站,也因為這些非營利組織的進駐,而讓社會住宅不只是住宅,而更具有社會性。
    第668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28
  • AdminAdmin | 2020-10-14
    關鍵字:
    李湞吉的色彩人生
    在數位科技年代,想要把一張黑白照片變成彩色,或彩色照片變成黑白,一點都不難,只要從手機下載相關軟體,按個鍵就能做到。不過在只有黑白照片的年代,想要擁有一張彩色照片,就得靠「手工人像油彩」的工夫,也就是為黑白照片上色。

    但是這項老師傅才有的傳統技藝,也隨數位科技取代傳統拍照之後,逐漸被淡忘、不受重視,甚至可能因此失傳,幸好有大學相關科系,看到手工人像油彩的重要性,帶著學生向擁有這項技藝的老攝影家李湞吉學習。而他的手工上色作品,也會在即將舉辦的國際攝影展中展出,讓李湞吉的一身工夫再度被看見。來看看他如何透過每一幅作品,訴說那個年代的故事。
    第668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07
  • AdminAdmin | 2020-10-07
    關鍵字:
    萊豬要來了
    總統蔡英文在八月底宣布,明年一月起放寬美國牛肉和豬肉進口。之前台灣只開放三十月齡以下的美牛和沒有使用瘦肉精的美豬進口,明年起,三十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以及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萊豬也可以進口到台灣。

    從宣布開放美豬牛進口後, 農委會不斷下鄉和養豬業者溝通,也再三強調未來會與衛福部合作,全力執行所有食品販賣業者都要強制標示產地來源,美豬對台灣應該影響有限。

    不過台灣養豬業者不敢樂觀,而對消費者來說,也還存有很多疑慮,例如政府表示,日後不論是散裝、包裝或是餐飲業都要強制標示豬肉原產地。但就算這樣,根據現行法規,加工食品中,如果加工廠採用進口肉品,但在台灣進行主要加工,就可以標示為台灣製,很難令人安心。

    不只食品標示的問題,其他包含邊境管理、進口查驗再到市場抽查。開放美豬牛政策,都需要提出更完整的配套措施。
    第667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433
  • AdminAdmin | 2020-10-07
    關鍵字:
    社會住宅期中考–中南部篇
    這禮拜的社會住宅期中考系列報導,我們要把鏡頭轉到中南部。台南市及台中市,是六都中第一階段的倒數一、二名,台南市甚至到現在還沒有一棟社會住宅動工。

    中南部的房價及房租都比北部低,在地方政府財政吃緊的狀況下,社會住宅預算往往被排擠到其他的建設之外。但中南部真的不需要社會住宅嗎?

    其實根據衛福部的調查,南部弱勢族群對社會住宅的需求,甚至還比北部高。到底目前台中、台南及高雄市社會住宅的現況如何?中南部社會住宅建設又面臨哪些困難?
    第667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22
  • AdminAdmin | 2020-10-07
    關鍵字:
    越界
    因為戰爭,海對於金門人來說,曾經是危險的,也是陌生的,即使在小三通頻繁的今日,那條一眼就能看到對岸的海峽中線,越來越像三不管的灰色違法地帶。

    紀錄片導演黃晧傑,幾年來試著搭船離開金門島,前往海峽中線這個曾經壁壘分明的禁區,看看在這個界線兩邊不斷發生的環境破壞問題。

    在小金門外海檳榔嶼一帶,及大金門東岸面對圍頭灣一帶,都有成片的保麗龍海,不但嚴重威脅潮間帶生物的生存,難以處理的保麗龍球成了金門垃圾處理的大災難。

    除了海漂垃圾,海峽中線也不時有中國船隻越界盜取海砂。在馬山觀測站對面的大嶝島及小嶝島,中國為了興建翔安國際機場,過去十年來,中國政府任由民間船隻越界盜取海砂,造成金門沿海蚵民採蚵量銳減、掏空沙岸。

    近年來更為了方便海運,派遣船隻在海底炸出航道,造成保育動物白海豚死傷。來看看兩岸通航、通水之後,兩地越來越密集交流的時刻,金門人面臨海洋之間,不斷越界的環境破壞問題。
    第667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其他

     

    HD x 264
  • AdminAdmin | 2020-09-30
    關鍵字:
    社會住宅期中考–北部篇
    十月的第一個星期一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人居日,我們將連續三週推出社會住宅系列報導,看看台灣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現況及挑戰。

    為了解決高房價之下,弱勢及青年買不起房子的問題,內政部在106年提出社會住宅興辦計畫,全國要在113年之前,興建12萬戶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這個八年的計畫到今年底為止剛好過一半,檢視六都目前興建的進度,既有加上新完工、興建中還有已決標的社會住宅總數,桃園、新北及高雄市,達成率都超過原本設定的目標,台北市也有88%,其次是台中市,台南市目前則是還沒有開始興建。

    到底六都興建社會住宅的現況如何?又面臨哪些問題?我們先從寸土寸金、房價也最高的北部地區看起。
    第666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47
  • AdminAdmin | 2020-09-30
    關鍵字:
    台灣酒文化復興
    近年來,臺灣釀造的各種酒類在國際上拿下許多大獎,讓臺灣儼然登上了世界釀酒界的殿堂。例如霧峰農會釀造的清酒,運用了臺灣土地孕育的益全香米,找回了日治時期的清酒釀造工藝,克服了種種困難,釀造出品質與日本高級大吟釀不相上下的美酒。

    而台中外埔的葡萄農,憑著一股對臺灣葡萄的堅持,與熱血釀酒學教授通力合作,打造出口味獨特的埔桃酒,屢屢在國際比賽拿下大獎,征服了西方品酒專家的味蕾。一起來看這兩個臺灣酒文化復興的精彩故事。
    第666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HD x 343
  • AdminAdmin | 2020-09-30
    關鍵字:
    死亡咖啡館
    人生無常,2020年的疫情挑戰尤其讓許多人感受深刻。死亡,很難說是近在眼前、還是遠在天邊?凝視死亡,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在病主法上路後,也引發許多人更深刻的思考。

    死亡咖啡館,這個源自於2011年英國的活動,讓大家喝咖啡,聊死亡,已經在50多個國家或地區舉辦。台灣的推動者郭慧娟原本擔心像這樣的超前部署,年輕人沒興趣,老人家更會覺得不吉利,沒想到第一場活動三天內就爆滿,從2014年到現在也辦了四百多場。而且死亡咖啡館裡禁忌話題,透過暢談交流,笑聲連連。
    第666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許中熹

     

    HD x 250
  • AdminAdmin | 2020-09-23
    關鍵字:
    蟾蜍山的難題
    位在台北市南邊的蟾蜍山,是台北規模最大的山城眷村。蟾蜍山聚落除了煥民新村這個列管眷村之外,同時匯聚了自立眷村以及自立聚落,也就是俗稱的違建戶,形成台灣少數仍留存列管眷村與自立營造眷村共構的聚落。

    同時,正因為聚落裡的屋舍,無論是建材、結構、樣式都曾經隨著時間而增建,這個演進的過程也反映了台北的城市發展史,最後在2016年被列為文化景觀。不過,聚落裡有部分住戶最近正為了搬家問題傷透腦筋,聚落裡發生了什麼事?一起來關心,列入文化景觀後,蟾蜍山還有哪些難題?
    第665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HD x 357
  • AdminAdmin | 2020-09-23
    關鍵字:
    翻轉病房–回家的難題
    台灣透過不斷到日本取經,引進在宅醫療之後,在國內開花結果,讓民眾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權。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13000位新收的在宅醫療個案中,比較前後半年就醫情形,急診少了34%、住院次數少了50%、住院天數下降60%。至於醫療費用部分,急診減少46%、住院減少61%、門診則增加30%,減少的部分當然也受到疫情的影響,不過從大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宅醫療的績效。

    目前的居家整合計畫是團隊概念,有不同醫療院所加入,收案數以原始收案照顧的院所來計算,目前有收案的是一千三百多家,登記的則有二千多家。不過要病人回家,或民眾選擇接受在宅醫療,現行的給付、相關制度配套設計,甚至保險是否都已完備呢?

    目前登記加入在宅醫療的收案院所明顯偏低,獨立特派員實際採訪第一線的在宅醫療醫師,他們正面臨「用藥整合有難度」、「給付太低」、「每天每月看診人次限制」等問題。相關的給付與制度,讓在宅醫療團隊相當吃力,許多情況都是靠個別醫師不計成本熱情投入,在這樣的挑戰和困境下,為何還有人堅持?
    第665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12
  • AdminAdmin | 2020-09-23
    關鍵字:
    翻轉病房–維揚的使命
    台灣在宅醫療正邁向「在宅住院」的照護模式。翻轉病房的觀念,讓家成為最好的病房,而整個社區,甚至訪視居家個案的路線,就成了在宅醫師每天必經的醫院走廊。

    宜蘭羅東的在宅醫療診所–維揚診所,透過所長陳英詔跟他的團隊努力嘗試,在診所照顧的60個個案中,有好幾個案例,已經走向「在宅住院」的照護模式。

    包括他們定期協助病人在家輸血,減少家屬及個案必須定期往返醫院住院的負擔。在宅輸血不只是一種新的嘗試,台灣也幾乎達到日本的水準。不過在宅住院要怎麼做到像醫院一樣的到位,降低風險,來看看維揚團隊的努力及使命。
    第665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HD x 319
  • AdminAdmin | 2020-09-16
    關鍵字:
    光電蓋哪裡
    不曉得近來您到中南部有沒有發現,有越來越多農地紛紛蓋起了太陽能板。這是因為之前規定一般農地兩公頃以下只要申請變更編定,就可以設置太陽能板。以光電業者跟農民租地來說,一般行情每年每公頃租金大約是20萬至40萬,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到45萬。

    根據統計,全台目前有將近八百公頃的農地通通轉成光電使用,為了避免農地流失,農委會在今年七月做了法規修正,規定以後兩公頃以下的農地,除非是被其他用地夾雜,否則一律不准變更使用。不過為了發展綠能,政府訂下 2025年太陽光電要達到20GW的目標,其中屋頂型6GW、地面型14GW。

    但地面型太陽光電設置爭議大,環保團體也一再訴求,希望政府能提高屋頂型太陽能的設置比例,來減輕地面型的達標壓力。究竟發展綠能與保留農地間的兩難有哪些挑戰呢?
    第664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HD x 321
  • AdminAdmin | 2020-09-16
    關鍵字:
    養豬換碳權
    養豬排放的廢水,一直是產業發展的難題,最近幾年農委會及環保署推廣用豬糞尿產生的沼氣來發電,讓養豬廢棄物有了新發展。

    而除了用沼氣發電,彰化有一家牧場,還利用沼氣發電節省的碳排放,以及豬糞再製成肥料,創造節能減碳的效果,成功向環保署申請碳權抵換,可以換到超過三萬公噸的減碳量。如果用歐盟最近的期貨價格來算,相當於一年創造兩千九百多萬台幣的收入。不過台灣的碳交易制度至今還沒有上路,到底節能換碳權的現況如何?未來又會怎麼發展?
    第664集
    文字:
    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HD x 345
  • AdminAdmin | 2020-09-09
    關鍵字:
    振興券的是非題
    振興三倍券自從發放以來,就引發不少話題。其中最讓人意外的,是原本政府預估,將會有六成以上的民眾,選擇以數位綁定的方式領取振興券,因此振興三倍券某個程度上擔負推動數位金融的角色。

    不過到8月底為止,統計下來,竟然有高達超過8成的民眾,都選擇申購紙本振興券,也就是數位綁定的總人數沒有超過2成,這樣的數字,跌破不少人的眼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振興券使用的限制,又是否合理?參考國外案例,他們又是怎麼做?
    第663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HD x 328
  • 最前
  • 30
  • 31
  • 32
  • 33
  • 34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後
Line icon Share
Tweet

Email:ptsinnews@gmail.com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3-8124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50號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隱私政策
 

Copyright © 公視 獨立特派員 2025

奧博科技造訪人次 : 61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