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
SystemAdmin | 2012-11-08社福弱勢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輪轉手自由行
對許多人來說,
出國自助旅行是一件可以放鬆自己、享受生活的好事,
但是對身障者而言卻像是佈滿了重重關卡。
臺灣身障人士有110萬,因為行動不便大部分很少出門,頂多在固定的路上來往,其實現在老年人也多了,出門,對他們也是個麻煩,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應該多一些通用的觀念和體貼的設施呢?
有一群輪椅族最近到日本自由行,他們搭飛機,坐巴士、電車、纜車、交通船,挑戰各種大眾運輸工具,獨立特派員隨行觀察,從硬體設施到人的服務,包含一般旅客的友善態度,我們都一一記錄下來,和臺灣的高鐵、臺鐵以及一般大眾運輸工具來做個大PK。
第269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李金龍x 165 -
SystemAdmin | 2012-11-02社福弱勢
看天花板的人
如同「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內的教授,全臺灣有三百多名漸凍病友,
他們的靈魂被禁錮在軀殼中,只能用一個表情甚至是一個眨眼,與這個世界溝通。
儘管病魔無情澆熄他們的生命,
他們仍舊奮力燃燒,直到殆盡。
有一本暢銷小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美國作家米奇艾爾邦根據真人真事寫的長篇小說,風靡全球,還被改編成電影,去年在台灣由果陀劇場編成舞台劇,至今加演了一百場。故事在講一個老教授得了一種遺傳性疾病ALS,就跟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一樣,全身肌肉逐漸萎縮,甚至到了最後無法吞嚥,不能自主呼吸,但神智卻非常清楚,就像靈魂被封閉在軀殼裡,直到死亡。這位老教授在最後三個多月,以自己的生命當活教材,逐一講述死亡、愛與婚姻,非常感人,被視為是最觸動人心的生命教育。
在臺灣有三百多名漸凍病友,他們有的是公司老闆、業務經理、鋼琴家,還有靜宜大學、世新大學的教授,都在人生盛年,突然罹患了這樣的不治之症,獨立特派員以一年多的時間記錄了他們生命逐漸凋萎的過程,看到他們每個人都儘可能的在人生終站到來前,放大生命的力量。
第268集
文字:其他 / 攝影:其他x 93 -
SystemAdmin | 2012-10-26土地環境文字:李婕綾
工作‧假期@比西里岸
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海水、新鮮的空氣,
這裡是比西里岸,「三仙台」這個名詞或許你會比較熟悉!
生活在都市叢林的你感到厭倦了嗎?
比西里岸的工作假期,讓你體驗嶄新的假期型態!
美麗的東海岸有個知名景點三仙台,阿美族叫比西里岸,是以前族人養羊的地方,但很多遊客不知其所以,每年四十萬人來這裡都是走馬看花,留下垃圾卻停不下匆忙的腳步,後來也有一些人響應淨灘運動當志工撿垃圾,但都跟當地的部落沒甚麼互動;再後來,嚴長壽想教原住民開民宿,提高花東旅遊品質。不過,這些都不及當地部落民眾自覺來得重要。
他們因為財團大軍壓境,小店沒法開,只能受雇,觀光財都給外地人賺走了,這才想要找出只有部落才有的特色,他們現在結合友善的志工朋友,以時下流行的打工兼度假方式,把人帶進部落,住到mamu家,這是一種互惠生活新型態。
第267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李金龍x 134 -
SystemAdmin | 2012-10-25教育攝影:鄭仲宏
祖孫創作營
芬蘭的一個藝術創作營,參與的不是年輕的藝術創作者,
彼此互相認識,創造美好的共同經驗。
現在人生活越來越艱苦,雙薪家庭佔44.2%,因此小孩子教養實在是大問題,很多只好請祖父母代勞,到處可以看到老手牽小手這樣的畫面。保守估計阿公阿媽帶孫的有125萬人,隔代教養成了一種不得不的趨勢,不是不好,而是要進一步建構理想的世代關係。過去大家都認為跟父母有代溝,更何況祖孫之間。
在芬蘭,隔代教養倒是沒有台灣來得普遍,祖孫相處機會很少,但因此讓老人很寂寞,兒孫關係很淡,他們刻意舉辦祖孫藝術創作營,為老人小孩創造愉快的共同經驗,讓兒孫發現祖父母的才華,這比我們光是喊口號,提倡祖父母節來得實際。
第267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132 -
SystemAdmin | 2012-10-25醫療公衛攝影:鄭仲宏
在一起更強壯
當嬰兒與老人相遇,幼稚園和養老院結合,
不同世代的互動,會促成什麼樣的火花呢?
台灣的老人越來越多,之前獨立特派員也連續報導了長照、失智種種問題,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資源可以就近運用,幫忙解決一部份養老問題,那就是世代融合。照顧失智老人最好的方法並非一直給藥物,而是陪伴、互動,芬蘭最近發起帶嬰兒到安養機構,藉著孩子的童真,喚起老人愉快的記憶;日本也是這樣,把幼稚園和養老院放在一起,讓小孩幫老人疊被、問候,這些活動不需要花錢就能讓老的小的都很快樂而且有意義。
第267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143 -
SystemAdmin | 2012-10-18社福弱勢
幸福蝸牛居
浮洲合宜住宅有三成的人因為繳不出錢放棄,
當臺灣還在觀望社會住宅,南韓社宅比例早已達到6.3%。
有的還在首爾精華區,南韓政府有甚麼魄力,
讓老人弱勢都有安身的家?
一個月前浮洲合宜住宅才公佈抽籤結果,中籤率僅一成六,被形容是樂透宅,但現在卻有四分之一中籤的人因為繳不起簽約金而放棄;去年台北市推出大龍峒公營住宅也傳出有人因租金過高而不滿。臺灣把社會住宅當口號卻遲遲拿不出成績,為什麼?
鄰近的韓國也和臺灣一樣,二十多年前開始快速都市化,但卻因為採取不同的住宅政策,結果大不同。臺灣強調自由市場,貸款讓大家變屋奴;韓國則大量興建出租住宅,靈活運用都市更新,增加社會住宅數量,短短20年間公共住宅比例達到6.3%,一般人也有機會住進都會菁華區,而且還是最新的綠建築。來看南韓蝸牛的幸福居。
第266集
文字:其他 / 攝影:黃守銘x 109 -
SystemAdmin | 2012-10-18土地環境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文字:婁雅君
澳花村 白雲石
半世紀前的政策,帶走了一片片楓村的記憶。
半世紀後白雲石礦開採復工,是泰雅族人是否擋得住土石的沖刷,
他們最後的堅持。
在宜蘭和花蓮交界有個澳花村,是泰雅族村落,這裡有大理石和白雲石,很早就被開採,掏空的地基和亂堆的土石讓澳花村遍體鱗傷,二十多年前有些礦場暫停挖礦,讓土地有復原的機會。最近又有礦業公司想重新開發,遭到居民反彈,雖然或許能給當地人一些工作機會,但四十年前後,地質環境都已改變,是否還經得起再次開挖?
就像泰雅族語早先把這裡叫做『楓』,是因為有很多楓樹,但平地人來了,割取楓樹油,把樹一棵棵弄死,有一條楓溪也被大水和土石沖刷得變了樣,如今又有人要來採礦,會不會把村民最後一點生存空間都給剝奪了呢?
第266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秉寰x 165 -
SystemAdmin | 2012-10-18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城市農夫
上班、打卡、下班、打卡,
庸庸碌碌的生活裡,
你抓住了什麼?錯過了什麼?
何不像他們一樣,
捲起袖子、拿起鋤頭,當個城市農夫。
最近很多人很鬱卒,不是窮忙過勞,就是工作不好找,所以不少人開始想做些簡單原始的事,換個環境換個心情,比如一天到晚待在冷氣房的工程師、貴婦放下滑鼠拿鋤頭,學種菜,教育部甚至開了個學習網站,一下子讓城市農夫變得好風行。其實之前就有市民農園、假日農夫,但現在有更多人因為在城市裡失落了,想從土地裡找回人跟自然的關係。獨立特派員也親身體驗,還看到很多小農夫,從小學習接近泥土,親手種植有機蔬菜,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第266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x 150 -
-
SystemAdmin | 2012-10-11教育系列報導:動物故事集文字:婁雅君
狗狗主人上學去
你的生命中,是否有一個狗朋友,狗家人,狗伴侶?
但,你真正了解「牠」在想些什麼嗎?
還是只是用人的角度來思考?
立法院這個會期將修訂動物保護法,動保團體呼籲增加流浪動物專章,提高捕犬門檻,唯有咬了人,有立即性危險的狗狗才能被捉走,其他被棄養流浪的要實施節育,原地放養,這是歐美動保新觀念。台灣流浪貓狗越來越多,平均一年撲殺七萬隻,很多人養寵物只因一時興起,沒有做好當主人的準備。
狗狗不聽話、亂叫、在家搞破壞,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就以主人的姿態來教訓,以暴制暴,結果適得其反,助長狗的惡行,最後乾脆遺棄牠們。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狗學校協助主人矯正這些問題狗狗,並要求爸爸媽媽一起來上課,教你懂得愛犬的心,善用胡蘿蔔。
第265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秉寰x 151 -
SystemAdmin | 2012-10-11社福弱勢文字:張筱瑩攝影:張智龍
尋找記憶之鑰
「一人失智,全家失能」,這句話對失智者及家屬而言,
刺痛,但卻真實。
如此漫長艱辛的道路,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最近指出,過去三大德政將拖垮政府,包括七零年代公教優利存款十八趴、廣設高中大學,以及健保長照制度,其中教育和健保長照制度正是獨立特派員持續關注的議題。隨著世界人口逐漸老化,失智者越來越多,流行病學研究,65 歲以上5% 有失智症,85 歲以上增加到20%。
其實,失智症如果能及早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惡化。目前台灣已經有機構為失智長者設計專業課程與活動,讓他們多動腦、多運動,減緩退化速度。但可惜絕大部分失智長輩都在家,能接受專業照顧的少之又少,全台總共才四間團體家屋,和需求不成比例。
第265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x 150 -
SystemAdmin | 2012-10-11土地環境攝影:鄭仲宏
舊災民 新農民
生命總在轉彎處會發現新的機會,
八八風災讓許多人曾經陷入困境,
但如今,他們早已不是災民,而是全新重生的農民。
今年的颱風季總算過去了,對公路工程人員來說卻是忙碌的開始,因為從莫拉克風災之後,連續幾年豪大雨不斷,山區道路一坍再坍,就拿南橫來說,本來要搶通的便道,卻在一個月前經跨部會會議評估,公路局束手無策,得歸零重新選線,選出來之後還要環評、興建,至少10年後才會通。沒了公路,不要說農產品,老人就醫、年輕人就業就學都很困難,怎麼辦呢?
這又回到老問題,為什麼八八災後原住民雖然搬到永久屋,卻始終想回山上?他們不回山上能做什麼?堅持原本的生活方式,害怕改變或對自己沒信心,可能是主要原因。獨立特派員長時間觀察,發現已經有人在改變,當認知到山上回不去了,未來不能只靠傳統技能過活,就只有改變生活方式和態度,重新學習,才能走出新的路,不必繼續靠災民這兩個字等著領補助。
第265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157 -
SystemAdmin | 2012-10-04社福弱勢攝影:鄭仲宏
銀色杜夢灣
關島杜夢灣,世界知名的度假勝地,
緊鄰美麗沙灘之處,有許多平房,
是你想都沒想過的「關島之光」。
國內最近發生好幾起社區民眾集體拒絕弱勢民眾與外勞入住的爭議,包括之前的社會住宅規劃案,因為怕來了又窮、生活素質又差的鄰居,影響房地產價格也遭人抗議,究竟要怎樣無分貧富讓大家公平享有的住的權益?來看關島的例子。
關島有17萬人口,和台灣一樣,老人快速增加,直逼總人口的20%,跟夏威夷一樣擁有美麗的沙灘,最有名的度假勝地叫杜夢灣,很多人可能去過,但沒想到吧,就在觀光飯店旁邊,有個低收入出租住宅,不但沒被趕出去,還成為居民眼中的關島之光,這些老人多麼幸福!
第264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90 -
SystemAdmin | 2012-10-04醫療公衛文字:張筱瑩攝影:張智龍
長照 長不了
你知道嗎?臺灣在15年後,65歲以上的人口即將突破5百萬人。
你知道嗎?到時候等於是每5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老人。
你知道嗎?受過培訓的照顧服務員,只有三成的人願意從事這份工作。
根據經建會推估,臺灣15年後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5百萬,也就是每5人中就有一個老人。為了因應未來老年人口的需求,勞委會說,會開放鐘點外籍看護工,一小時240元,不過本地的照顧服務員聽到很不滿,因為目前台灣居服員時薪只有150,而且十幾年來沒調過,為什麼臺灣的照護人力如此廉價?難怪培訓七萬,真正走進社區服務的才六千多人,人力缺口永遠補不滿。跟著獨立特派員去看他們的工作,瞭解問題到底出在哪。
第26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x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