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首頁
系列報導
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SystemAdmin | 2010-04-22
人物故事
希望牧場
一場車禍,造成陳全鴻胸部以下完全癱瘓,但他不向命運低頭,一磚一瓦經營起自己的養雞場。這個禮拜公民特派員的單元,是陶藝師傅卓文慶的作品。
一個叫做「希望牧場」的養雞場,主人陳全鴻曾經是日進斗金的建築商,但是一場車禍,讓他胸部以下完全癱瘓,醫生宣佈說「這個人,一世人無效」,但他不放棄希望,不但自己搭建起養雞場,而且這位單親爸爸,還靠著養雞,帶大了三個小孩。
第145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x 92
SystemAdmin | 2010-04-22
社福弱勢
攝影:鄭仲宏
暗中學習
您有體驗過一小時全黑的生活嗎?一起到荷蘭來看看視障博物館如何設計體驗活動。
為了鼓勵大眾對弱勢者和他人的痛苦有同理心,國內近年不斷可見行動障礙、視覺障礙相關體驗活動。但限於辦理經驗及民眾耐心,往往蜻蜓點水居多,效果還有發展空間。同樣要鼓勵大眾透過體驗更尊重弱視者,荷蘭於2004年創設視障博物館,並且能不靠政府補助生存迄今。館內不但有紮實的體驗設計,還希望訪客理解,視障者並非所有人視覺完全失能,在協助下,他們還有很多潛力。
第145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x 113
SystemAdmin | 2010-04-22
人物故事
攝影:周明文
黑暗之邦
街頭藝人徐承邦有著令人驚豔的歌喉,但上天卻讓他25年來,活在一片黑暗之中。
早產的阿邦,因為保溫箱的氧太濃而傷到視神經,讓他25年來都活在黑暗中。在沒有視覺感官的世界中,阿邦找到了對音樂的熱愛,發行過個人專輯,但街頭藝人可以和觀眾互動的模式還是最吸引阿邦。一起跟著阿邦,看看他的生活和他的音樂人生。
第145集
文字:
范毓雯
/ 攝影:
周明文
x 130
SystemAdmin | 2010-04-22
社福弱勢
攝影:周明文
白天不懂夜的黑
明年11月以後,按摩業將開放明眼人競爭,勞委會真的能夠順利輔導視障者轉型?而目前的就業市場友善嗎?
97年10月31號,649號大法官釋憲條文出爐:按摩市場若只由視障者從事,不符合憲法平等權、工作權及比例原則。所以在釋憲之後三年,也就是明年11月以後,明眼人就可以投入按摩市場經營。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釋憲案,從事按摩的視障業者,充滿了錯愕和悲憤…
第145集
文字:
范毓雯
/ 攝影:
周明文
x 138
SystemAdmin | 2010-04-15
土地環境
為水源而戰
擔心烏山頭水庫上游的垃圾掩埋場,可能影響水庫的水質,憂心的居民於是進行一連串的抗爭,結果卻被官方擋在門外…?
公民特派員這禮拜是來自台南的報導。台南縣東山鄉的居民,由於擔心烏山頭水庫上游的垃圾掩埋場,會影響水庫的水質,於是自組團體,進行了一連串的抗爭活動。然而協調會上卻出現了一些狀況,是居民的願望太大了嗎?而環保局在開發案和人民權益衝突的時候,又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第144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x 61
SystemAdmin | 2010-04-15
土地環境
富山的下一步
全國第一個必須遷村的特定區─台東縣大武鄉富山部落,終於動工的永久屋,卻不一定可以帶來安定的生活?
富山部落目前住著三十幾戶,一百多位的排灣族,部落以老人跟小孩子為主。八八風災至今,七、八個月過去了,部落上方崩塌處卻還沒有整治好,沖毀的房子也還掛在那裡,居民甚至還沒有乾淨的水可以飲用。儘管中央重建委員把富山劃定為全國第一個「特定區」,不過重建過程卻是一波三折,甚至遭到大武村的村民抗議…
第144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x 115
SystemAdmin | 2010-04-15
教育
桃樂絲的英文課
一本英文雜誌,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代代傳承?從宣教士到全台灣人的英語教師,彭蒙慧為英語教育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宣教士來台灣,多半從事醫療服務,替窮苦的百姓治病,間接達到傳遞信念的可能。而有一位宣教士來台灣六十年,她沒有替人看過病,卻是台灣社會國際化過程中的重要推手。彭蒙惠,有人比喻她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英語老師,因為有家庭三代都是念她的教材長大。
第144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x 63
SystemAdmin | 2010-04-15
教育
來去英語村
從韓國吹來的英文實境教學風,在台灣如何實行?一日遊學可以產生多大的功效?
韓國前幾年推出了國際英語村,透過情境教室、外籍教師、豪華的園區,吸引台灣許多縣市政府前往取經,回台將舊教室大改造,創造出獨特的一日遊。短短三年,台灣已經有11個縣市蓋起了英語村,總數高達39座。一起從一南一北兩間學校,看看截然不同教學方式,會產生了什麼樣的學習效果?
第144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x 69
SystemAdmin | 2010-04-08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消失的海水浴場
18歲學生,發現家鄉宜蘭的海灘莫名消失了200公尺,新單元「公民特派員」,要從每位熱心公民眼中發現問題。
宜蘭頭城的海水浴場,原本200公尺寬的海灘不見了,以往到了夏天就會出現的的渡假人潮也消失了。而最接近海邊的竹安里居民,每到遇到颱風天,就擔心海水會把房子給淹了。公民特派員楊曜任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他拿起攝影機,試圖尋找消失的海水浴場。
第143集
文字:
楊曜任
/ 攝影:
楊曜任
x 133
SystemAdmin | 2010-04-08
社福弱勢
文字:張筱瑩
攝影:羅盛達
我的老寶貝
在台灣,老人只能被當作病人或需要被照顧的人嗎?什麼叫做「在地老化」?該怎麼創造老人的生命價值?
在學校唸社會福利,畢業後從事老人服務,62年次的執行長林依瑩,在2007年冬天,帶著一群平均八十一歲的老人,騎摩托車完成他們環島的夢想,組成了台灣第一支不老騎士隊。和一般從事老人服務的人很不一樣,林依瑩要做的,是把老人從家裡拉出來,要老人家過得健康快樂而且有尊嚴。
第143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
羅盛達
x 152
SystemAdmin | 2010-04-08
教育
攝影:鄭仲宏
學習品德
品德教育要怎麼教?真的沒辦法教嗎?實地到兩所小學看看他們如何操作,成效又是如何?
去年,台灣的教育部發起了一個叫做「有品教育」的活動,政府投入上億預算,花錢表示決心,但這個活動,後來卻是成效不彰、礙難執行。沒有課本的品德教育該怎麼教?不同學校,不同的實作方式。老師到底該如何達到目的,讓小朋友願意伸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第143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x 83
SystemAdmin | 2010-04-08
土地環境
洋蔥的眼淚
洋蔥種子仰賴進口,卻缺乏田間的試驗規範,農民一次千萬的損失,是洋蔥的眼淚?還是農民的眼淚?
今年在恆春地區,發生了史上第一次的「烏龍洋蔥」事件,過去大量種植的進口品種大缺貨,才一年的實驗種臨時代打上場,原本預期可以長成壘球大的,現在縮水比雞蛋還小,怎麼會種錯了? WTO開放種子進口,農改場不再試做,貿易商可以直接找上農民,沒有試做的規範和機制,誰來保障農民的權益?
第143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x 120
SystemAdmin | 2010-04-03
教育
攝影:鄭仲宏
價值大富翁
芬蘭教育把買房買地的財富遊戲,變成什麼具有意義的活動?不一樣的大富翁,一起來看看芬蘭的教育經驗。
在芬蘭中部城市Tampere,國中生要上第一堂課,既沒有考試也沒有背誦,而是排班要開始玩新遊戲,要學習合作討論怎樣援助海外需要幫助的人。芬蘭人認為品德教育包括做什麼也包括不做什麼,除了喚起服務知覺,另一方面又禁止體罰,因為這有助養成健全自信的自我,才能保敞開之心吸收新知、接納別人,把服務做得更好。
第142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x 95
SystemAdmin | 2010-04-03
教育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小孩不壞
花蓮的少年學園,收容了許多行為偏差的孩子,規律嚴格的生活,另外一種關愛的方式,可以改變孩子嗎?
清晨的雲霧還沒散去,孩子們一天的生活就從晨間操開始。花蓮信望愛少年學園,主要收容有犯罪之虞,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其中,有些孩子帶著犯罪紀錄,由法官裁定到學園來接受保護管束。在這裡,他們必須過規律的生活,一切作息都要按表操課。在部分人的眼中,或許會用斯巴達來形容這樣嚴苛的管教方式,不過,這樣就不好嗎?
第142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x 114
SystemAdmin | 2010-04-03
教育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狂飆背後
我們的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半夜十二點,正是少年隊出勤的重要時刻,一起跟著少年隊去看看青少年深夜未歸的問題,以及透過社工員的工作和觀察,來看看孩子狂飆背後的故事!
深夜不歸的青少年,往往成群聚集,不過,聚集的地點會因為警察勸導或取締而轉移。每次參與聚會後,社工員劉柏傳會詳細記錄與少年的談話細節。厚厚的筆記,記滿了每一個青少年最近的動態,是劉柏傳重要的輔導工具,不但像極了一本青少年的行事曆,也讓劉柏傳發現,他所輔導的青少年都有不簡單的地方…
第142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x 175
最前
145
146
147
148
149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