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搜|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
-
SystemAdmin | 2024-07-24公共安全系列報導: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系列報導:花蓮403地震特輯文字:尹雯慧攝影:鄭仲宏
震後蘇花返鄉路
蘇花公路是花蓮往北唯一的聯外快速公路,三個月前地震發生後,多處路段嚴重落石坍方,後來餘震頻繁,更造成土石鬆動,幾次強降雨夾帶大量土石流,又沖毀路面。在工程人員搶修之下,目前下清水橋路段還是管制通行。
道路中斷,影響的不只是居民返鄉不便,更衝擊當地的產業經濟,這條公路的未來,再度引起關注。而每次遇到天災,交通受阻,政府就會協調船舶代為疏運,如果宜花之間設置一條常態性的海上航線,可行嗎?
第862集
文字:尹雯慧 / 攝影:鄭仲宏x 238 -
SystemAdmin | 2022-07-13公共安全系列報導: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攝影:鄭仲宏
南橫維安
從2009年莫拉克颱風後,因為重創封閉的南橫公路,經過13年的休養生息,今年5月1日全線有條件開放通車。不過開通後的南橫公路卻交通事故頻傳,究竟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獨立特派員記者實際走一趟南橫公路,發現雖然經過13年的時間,但大自然尚未完全修復。自莫拉克颱風以來,山林土石仍相當不穩定,維護成本極高,沿途許多難以整治的邊坡,卻需要讓路通過所興建長短不一的明隧道,所費不貲。脆弱土石加極端氣候,每年汛期都是大挑戰。
南橫公路也是條充滿故事、生態、人與大自然不斷折衝磨合的工程博物館。南橫公路以台南市為起點,終點為台東縣關山鎮,沿途壯麗的山景,岩壁等大自然景觀,再再都吸引許多遊客。
尤其今年五月南橫公路全線開放後,不受疫情升溫影響,大量觀光客湧入,對許多災後復健的慢活部落,以及南橫公路周遭的自然環境及野生動物,也帶來不少文化、經濟上的衝突。
第758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201 -
SystemAdmin | 2020-01-15公共安全系列報導: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蘇花改返鄉路
蘇花改1月6日正式通車了,終結過去蘇花公路每逢大雨就坍塌的噩夢,花蓮人終於有了安全的返鄉路。這次很特別的是,通車同時也有北花客運上路,塗上象徵藍色大海跟綠色山巒的回遊號,每天將行駛在蘇花改,提供往返花蓮的另一項公共運輸選擇。
而蘇花公路全長38.8公里,一共有八座隧道,最長的隧道只比雪隧少三百公尺,未來通車後如何確保長隧道的行車安全?還有一條便捷公路的成形,帶來新的人潮與商機之外,也會帶來哪些新的挑戰?
第630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184 -
SystemAdmin | 2018-02-05公共安全系列報導: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花蓮強震特別報導
《花蓮強震夜》
東台灣深夜地牛翻身,全台餘震不斷,花蓮市區災情慘重,包括統帥飯店、雲門翠堤大樓等四棟建築物倒塌,搜救行動持續在進行當中。這場發生在深夜11點50分,芮氏規模6.0的地震,震央在花蓮近海,地質專家研判是貫穿花蓮的米崙斷層錯動所引起。而2月4日晚間花蓮近海已經發生過一起規模5.1的地震,就是這起地震的前震。由於餘震非常頻繁,氣象局表示不排除未來還可能引發更大地震。
《206啟示錄2.0》
兩年前,南台灣發生了震央在高雄美濃,造成117人死亡的南台大地震,是繼921大地震後最嚴重的地震。而2月6日花蓮強震再次造成重大災情,這是巧合嗎?能不能有更科學的方法精確預測地震?地質學家指出,環太平洋地震帶已經進入了活躍期。和地震共存,是台灣人民必須正視的事實。如果我們將時間軸拉長來看,過去113年來,台灣發生過13次大地震。
內政部統計,全台超過三十年以上的老屋,有370萬戶,它們的耐震係數都不足。尤其是台北,像這種四、五十年的老建築總共有5萬3千棟。國家地震研究中心曾經估算,如果台北發生了像這次花蓮地震般6.2以上的地震,將有1850棟的房子會倒塌。為了確保民眾住的安全,營建署決議對民國88年底前興建的住宅,給予健檢補助。未來政府要如何輔導耐震力不足的住宅進行補強或拆除重建,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挑戰。
《挑戰‧蘇花改》
對東部地區花蓮台東的民眾來說,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一直是他們心中的最痛。這一次花蓮強震也造成台九線蘇花公路一度中斷,和中到崇德有零星落石,經過搶修,在3點55分恢復通車。蘇花公路每逢地震豪雨就坍方,地方人士訴求建蘇花高速公路,卻因為環保問題爭議多年,最後行政院核定以改善山區道路的方式進行工程,也就是目前俗稱的蘇花改。
蘇花改分成三段施工,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以及和中到大清水,蘇花改工程行經十四個斷層帶,工程單位採高標準設計,除了避開易坍地段,也加強防震設施,能夠抵抗震度七級的強震。其中A段也就是蘇澳到東澳的9.7公里,歷經五年多的施工,2月5日通車了。其他的南澳到和平以及和中到大清水,則預定要到108年底才能完成。現在通車的A段,2月5日剛通車就面臨地震的考驗,到底這段新的公路如何對抗強震豪雨?未來還面臨哪些困難及挑戰?
第531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172 -
-
SystemAdmin | 2011-02-17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
新永春啟示錄
蘇花改要通車得有許多隧道,每個隧道都是一段艱辛。
一起到新永春隧道內回顧施工挑戰!
只要動工挖隧道,就牽涉到地質挑戰,全長38.4公里的蘇花改,也是打算靠隧道通車的交通工程計劃,預計要打通八座大大小小的隧道。其中,東澳隧道是蘇花改全線最關鍵的工程,還有許多難關要克服。民眾通常只希望工程能夠快快完工,但不一定知道隧道裡頭,有多少風險與麻煩需要工程人員一一克服,或許東澳隧道預定路線旁,民國八十年前後施工的北迴線新永春隧道的經驗,可以提供大家多一點理解,給東澳隧道施工團隊多一點鼓勵。
第18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x 91 -
-
SystemAdmin | 2011-02-17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
蒙塵的月光山之道(上)
進一趟隧道要像汙染實驗室一樣痛苦,這是南部民眾通過高雄美濃月光山隧道的感受。
設計問題、通風器材、預算、行政體制......我們好多理由可以讓累積八年痛苦無法解決,這是我們要期待的政府嗎?
台灣因為地形的關係,山特別多,因此不管你是搭乘火車或開車,都有機會碰到大大小小的隧道。位於高雄市美濃區跟杉林區之間,有一座長達1670公尺的月光山隧道,從2002年通車以來,一直有民眾反映排煙不佳,讓原本應該氣定神閒的郊外之旅,反倒飽受空氣汙染之苦。
更糟的是,八八風災後,許多前往甲仙、六龜災區疏濬的砂石車、卡車,都轉由月光山隧道經過,更惡化隧道裡面的空氣,甚至到達民眾難以忍受的程度。
月光山隧道造成的困擾歷經八年難以解決,到底是甚麼原因?難道真的都沒有改善的方法,民眾得繼續這樣痛苦度日嗎?
第18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x 104 -
-
-
-
-
SystemAdmin | 2009-12-24政治經濟系列報導: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攝影:周明文
回家要多久(下):花東鐵路電氣化
台東人搭火車回家,確實比較辛苦。台灣完成環島鐵路網之後, 便捷、舒適的鐵路交通,應該是全國民眾的基本需求。
但花蓮到台東,一切都比其他地方來的慢。以鐵路電氣化來說,台灣的西部早在1979年就完成全線的電氣化,再晚一點,2000年八堵到羅東、2003年羅東到花蓮,也相繼完成電氣化,到目前為止,只剩下花蓮到台東,以及南迴鐵路還差這一步。翻開過去的歷史,花東鐵路電氣化這張支票,其實已經喊了十幾年了。直到這個月初縣市長選舉前夕,交通部才大動作在花蓮玉里舉行花東鐵路電氣化的開工典禮。這項工程有哪些重點、會碰到什麼問題,台東人的想法又是如何?請看我們的報導。
第129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