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龍
-
1932013-10-24「什麼時候 才有辦法回家一趟?」
橫跨兩千多公里的距離
累積了數年的思念
一趟外婆橋之旅,滿載無數愛的故事
台灣的新住民目前有46萬人,子女在國小有15萬,超過國小總人數十分之一,17年後這些孩子長大了將是台灣社會的中流砥柱,估計會佔25歲人口的13%。雖然內政部和教育部陸續推動很多計畫,去照顧輔導新住民的孩子,不過,措施越多越容易淪為各級單位只是為了消化年度預算而已,站在教育第一線,國小老師真的了解新住民家庭嗎,他們能夠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學習方式嗎。
自2011年起,有一項外婆橋計畫,讓學校老師跟著新住民媽媽和孩子一起回外婆家,每年暑假進行一場20天的家庭訪問,獨立特派員全程觀察記錄,發掘許多令人感動的生命故事。
透過星儒這個小女生的眼睛,我們看到越南母親想家的思念之情,也看到星儒努力用功,未來要好好工作存錢,讓外公外婆來台灣玩,就是這麼簡單的心願。因為瞭解,才能產生同理心,讓這個社會真正懂得尊重多元文化。
第318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1812013-09-23攸關407萬人生計
服貿協議能做大市場
還是喪權辱國?
政府在6月份與對岸簽署完成服貿協議,但至今很多人存有疑慮。雖然經濟部一再強調,我們爭取到非常優惠的條件,能做大市場、佈局對岸,為什麼民眾就是不買單?服貿協議攸關407萬人口的生計,包含美容美髮、印刷、餐飲等,很多中小業者都擔心,一旦大陸以鉅資揮軍南下,用人海戰術很輕易就會吞噬小小台灣,屆時老闆會不會都變成大陸人,我們就只落得當台勞?
獨立特派員抽絲剝繭試著找出問題癥結,發現是否在談判前,政府與業者少了點溝通,在一連串人民對政府失掉信心之下,加上多年來兩岸議題一直被當成政治攻防的題材,讓政府主導的服貿協議甚至被人形容成馬關條約。服貿協議真的這麼糟嗎?如果不簽,我們就會走不出去,失掉競爭力嗎?獨立特派員為您一一解密。
第313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張智龍 -
153
-
1712013-07-04嘉義東石以蚵仔和漁產聞名
但當地只剩老年人
外籍媳婦成為現代青蚵嫂
如何透過休閒產業創造新契機?
且看東石如何翻轉漁村
暑假到了,想去哪裡玩呢,嘉義東石這幾年一直努力在發展休閒產業,他們設計各種套裝行程,帶遊客坐觀光漁筏,出海採蚵,或是到漁塭拋網捕魚,享受現撈現煮的樂趣。
東石是蚵的故鄉,海岸線14公里是重要的經濟命脈,這裡有全台灣最大的外海養殖蚵棚,蚵的產量佔三分之一以上,可是和台灣其他農漁村一樣,十幾年來人口大量外流,我們以前常說的青蚵嫂,現在只剩下從國外嫁來的媳婦,以及一群六、七十歲的老阿嬤。
政府努力推動農村再生計畫,究竟能為東石帶來甚麼轉機?
第30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1212013-05-17地方要賺錢, 一定要蓋飯店?
花東基金四百億該怎麼用, 才能達到永續的目標?
最近墾丁悠活度假村惹出了一堆爭議,營運14年從來沒做過環評,有七成土地兩百多間客房竟然都沒取得執照,有人說這彷彿台東美麗灣翻版,都是財團搶蓋飯店,先建先賺。
但不同的是,美麗灣已經匯聚了民氣,花東有一群人來自台灣各地,長期守護東海岸,今天逐夢世代就來看看這些花東守衛隊。上個月四號,有一群人互不相識,他們在網路上號召,從台東杉原灣出發,沿著東海岸,花了17天徒步到台北,為的是要阻擋財團政府一味的開發風景區,除了美麗灣還有花蓮豐濱鄉的靜浦村。
年輕人比較有理想性,敢衝撞,沒有太多金錢包袱,才能在台灣延續了幾十年,以開發為主要思維的模式下,顛覆傳統。地方要賺錢一定要蓋飯店嗎?其實觀光財多半進了財團手裡,地方居民真正需要的是食衣住行以及教育、醫療這些基本需求。花東基金四百億該怎麼用,才能達到永續的目標?
第295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2012013-04-08
-
1402013-03-14學舉重、贏獎金,
供吃供住、繳學費,
教練成爸爸,舉起重量與希望。
台南大內國中有一支很特別的體育隊伍,不是籃球隊不是棒球隊,而是舉重。教練楊豐田20年前回母校,原本只是希望讓不愛也不會讀書的孩子,藉體能展現自信,甚至用體育成績上大學,但後來意外發現,參加的孩子許多都來自單親貧窮的問題家庭,為了賺比賽獎金而來。
楊教練為了幫這些孩子,供吃供住,還幫他們繳學費,後來越收越多,就成了一個擁有十幾個孩子的大家庭。獨立特派員訪問好幾個孩子,談到家庭、談到自己的叛逆與未來,都掉下淚來,他們感謝有這樣一個大家庭和不忍放棄他們的教練,即使訓練很苦,卻可能是翻身的機會。他們舉起的不僅僅是重量,還有心中滿滿的愛與希望。
第286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163
-
173
-
178
-
2042013-01-03現代人生活真不容易,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都好大,這一年上精神科求診的人數超過210萬,真正屬於精神疾病的有11萬,十年內增加了一倍!您對精障者的印象是什麼呢?很可怕?像不定時炸彈?覺得是一種見不得人的病?一輩子都不會好?這些都是因為不了解產生的負面印象,甚至可以說是歧視。
幾年前,台北市衛生局曾想為精障者正名,透過票選取了「奇夢子」這個名字,可是辦了兩年活動後就無疾而終。兩個月前,11月,精神醫學年會再度呼籲,要去污名化,建議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不管叫奇夢子還是思覺失調症,重要的是要改變社會對精障者的負面印象,因為他們在康復的過程中除了靠吃藥和醫生的幫助,更需要周遭朋友的包容和關懷。
第27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1402012-11-30你或許沒聽過他們的名字,但他們是台東的守護天使,
以奉獻和熱忱,撐起後山醫療。
蓋醫院困難,要找醫生來台東更難。台灣鬧醫護荒,多少人搶著做醫美,但其實台東卻是醫護荒中的重災區。這裡沒有百貨公司沒有電影院,很多生活機能欠缺,因此即使有醫生願意來,他太太的工作和小孩的教育又讓人裹足不前。
台東市區五家醫院,除了榮總和署立醫院,其他三家都是教會醫院。獨立特派員發掘一些感人的故事,有些台大或西部的名醫在聽到東部需要醫生時,就立刻辭掉當時的工作,你問他為什麼,他告訴你,台北不差我一個,但是台東卻非常需要醫生。他們幾十年來或者用宗教熱忱,或者以無私奉獻的精神,撐起偏鄉醫療,真非常偉大。
第27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1652012-11-30
-
2382012-11-08
-
256
-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