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烏克蘭3】守護戰火下的笑靨 避難室成學校標配

分享文章

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約有1300所學校被攻擊毀壞殆盡。一年來,許多學校陸續重建完成。為確保師生安全,烏克蘭政府規定,所有教育機構都必須要有避難室,整個空間設計要符合長期居住的條件,包括通風、暖氣、飲水、洗手間、充電設備、醫療等,並且能容納全校人數。沒有避難室,就不能營運。

地鐵蓋學校

圖一,哈爾基夫市將學校蓋在相對安全的地鐵裡,從學校隔音窗往外看就是地鐵車站。圖/獨立特派員

早上八點校車抵達,學生手牽手一起走進的卻不是傳統學校,而是地鐵。

哈爾基夫教育部副主任瓦樂裡梅克拉耶維奇(Valery Mykolayovych)表示,每天早上巴士在指定地點,接送住在遙遠市區的學生,並在警察陪伴下送至五個地鐵站。

全烏克蘭至少有1300所學校毀於戰火之下,許多孩子只能線上上課。哈爾基夫市便將學校設立在地鐵裡,原因除了可以省下大興土木的時間與金錢,地鐵人員告訴記者,即便俄軍砲火猛烈,但地鐵結構至今完好無損,是相對安全的避難所。

圖二,一間一間的教室,教室內的設計都與一般教室一樣。圖/獨立特派員

哈爾基夫市在30個地鐵車站中,挑選出5個符合設立學校條件的車站,並且裝上通風管線、消防設施以及隔音窗,共計可以容納1400位國小學生。今年9月開學,截至9月底已經有1111名學生註冊。

地鐵學校老師斯維特拉娜波瓦爾丘克(Svitlana Povarchuk)表示,在此,「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持續的、安全的,孩子間可以交流溝通,」相比普通學校,唯一差異是孩子們不能自由地進出走廊,必須有人陪同。

受訪的學生也表示「一切都很好很美麗,」相較線上上課,比較喜歡實體上課。第一次走進這裡時,「我覺得真的是一所學校,不像是地鐵」。

避難室成學校標配
 

圖三,學校在戰火下殘破不堪。圖/伊爾平6號幼兒園提供

烏克蘭並非所有地區都有地鐵,多數學校還是需要原地重建。

由於烏克蘭預算大多在支援前線,重建經費絕大部分靠外援。像是伊爾平市的6號幼兒園重建經費中,有120萬歐元來自台灣。重建後的校園遊樂場中,也設有台灣國旗以茲感謝。

重建學校的重頭戲就是避難室。伊爾平3號學校是一所綜合學校,從國小到高中約有1500名學生,其中有300名學生遠端上學。上午是小學上課,下午則是中學與高中上課。

校長斯坦尼斯拉夫費多羅夫(Stanislav Fedorov)帶記者走入地下避難室。印入眼簾的是活潑溫暖的裝潢色彩,設有充足的3C充電裝置、洗手間,甚至有衛浴設備。校長費多羅夫表示,避難室可同時容納約600名學生。

伊爾平10號與6號幼兒園一樣放有充電裝置、醫藥包,還有充足的床鋪,也備有硬體設施如暖氣、飲水機、通風設備。6號幼兒園甚至可容納1千名孩童,校長克謝尼婭卡特里奇(Ksenia Katrich)表示,學生雖沒那麼多,但依照去年經驗,附近居民也會躲入學校避難。

這些地下室以往當雜物間使用,因應戰爭,全依政府規定重建,空間設計需要符合可以長期居住的條件。伊爾平教育科學管理局副主任柳波芙肖斯塔克(Lubov Shostak)表示,「沒有避難室的教育機構不能營運,避難室必須要能容納所有在校學生,」並且每個學校都要制定疏散計畫。

避難室的牆壁上貼有地雷知識的海報,以圖形的方式介紹各類常見的地雷與武器,教導學生一旦看到了,不要觸碰、趕緊離開,並且通報有關單位。

重建心理健康

圖四,心理學家指出正在笑的孩子,他們在心靈深處可能仍然害怕,需留意觀察。圖/獨立特派員

學校要重建的不只校舍,還有學生心理健康。記者造訪烏克蘭20天,學生是最常對著鏡頭開懷大笑的人。老師表示,學生們都已經適應每天都有警報並且躲進避難室的生活型態,但是習慣不代表正常。

「他們有時會玩一種叫空襲警報的遊戲,」伊爾平10號幼兒園校長奧萊娜庫什納劉娃(Kushnaryova Olena)觀察,有個孩子會說:「注意!空襲警報,」孩子間已經組織一個角色扮演的恐怖遊戲,「很不幸,但現實就是如此。」

「正在笑的孩子,他們在心靈深處仍然害怕,」哈爾科夫第43學校心理學家娜塔莉亞.克里沃尼斯(Kryvonis Natalya)表示,自己坐在教室後面,觀察師生的上課狀況,包括圖畫、肢體、互動等,藉此找出且輔導需要協助陪伴的師生,並且與家長建立溝通管道。

尤其烏克蘭部分城市的空襲警報不分晝夜響起,已是日常,更遑論武器攻擊的爆炸聲響有多駭人。娜塔莉亞指出,孩子們可能更常分心焦慮,導致無法好好休息,進而影響認知能力,記憶、思考、注意力都會隨之下降。

圖五,烏克蘭政府著手制定因應戰爭的教育指引。圖/截圖自網路

師生的心理健康不只是心理學家的工作,國家也開始著手制定因應戰爭的教育指引。克謝尼婭舉例,要避免有太響亮刺耳聲音的玩具,那會讓孩子聯想到爆炸聲響。同時,以遊戲童話的方式向孩子解釋為何要去避難室。

然而,老師也指出教育指引仍有待討論之處,例如發生空襲警報時,學校不能收容在路上逃難的孩子,問題是,學校若是逃難者最近的避難室,為何學校要拒絕?相反的,指引中規定家長不能接走已經進入學校避難室的孩子,然而,如果家長已做好承擔孩子生命的責任,並簽署文件,為何要拒絕?這些避難時的行政指引都有待進一步實踐與討論。

但有一件事師生們很肯定。記者在一片廢墟的校園遊樂場中,採訪了一位13年級、線上上課的學生。記者問:「你害怕戰爭嗎?」他回應現在不怕了,「最重要的是我跟家人朋友都活著就好。」

「過去我總是擔心自己是否準備好授課內容,現在我明白這根本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克謝尼婭說,每一個烏克蘭人都重新調整了價值觀,比起物質,「最重要的是家庭和愛」。

(※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