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兩條平行線交會 高中生夜訪無家者
一群16歲、17歲高中因著一句「睡路邊也沒關係」的玩笑話,開啟關懷無家者的社會行動。明媚燦爛的青春高中生開始直視時常在黑暗出沒的無家者,兩條平行線交會後,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正視自身對無家者的誤解與恐懼,也瞭解到評價他人之前先去了解一個人。
高中生因著一句「睡路邊也沒關係」的玩笑話,開啟關懷無家者的社會行動。(圖1/獨立特派員。)
睡路邊也沒關係的玩笑話
「阿公!」「喲!」「好久不見!考試啊」「有考好嗎?」一叫一答劃破了台東晚間的寧靜。
記者隨著六位高中學生的腳步,向著樹林草地間的一叢亮光摸黑前進。印入眼簾的是一輛小貨車、跟一位瘦弱黝黑的老人家,學生都稱他是「住海邊的房車大哥」。
同學們與房車大哥一陣寒暄後,「我要刮痧,」臺東女中學生鍾佳彣開心坐下、起頭髮,房車大哥拿出工具開始刮痧推拿。「每次跟房車大哥聊天,他都會教我們如何伸展身體,按一些穴位後告訴我身體哪邊不好,記得要保養,」臺東女中學生蕭羽蔓說。
無家者,又稱為遊民、街友或者流浪漢。同學們開始關心台東地區的無家者契機來自於一句「玩笑話」。「我們原本要出去玩,但是訂不到民宿,我就開玩笑說:『睡路邊也沒關係』!」鍾佳彣跟蕭羽蔓兩個同班同學就這樣聊著聊著,莫名地開啟關懷無家者的行動,「真的不是因為有崇高的理想」,鍾佳彣跟蕭羽蔓再三強調。
直視無家者需要學習與練習。(圖2/周亦霆提供。)
直視無家者需要學習與練習
鍾佳彣跟蕭羽蔓在網路上招兵買馬,集合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聯繫同樣關心無家者的宜蘭好+團隊,也跟著台東社會處的社工以及人安基金會的站長一起實地拜訪無家者。
後來加入的臺東高中學生周亦霆表示,與無家者「溝通時要保持開放的態度,最重要的是有禮貌」。蕭羽蔓解釋,「聊天時要蹲下來,不要站得比他們高,然後看著他們眼睛仔細聆聽」。
學習接觸的方式,也得克服對無家者的心理障礙。臺東女中學生林沛岑坦言,曾經覺得無家者明明有工作能力,「卻遊手好閒、好吃懶做,成為社會的負擔。」蕭羽蔓也曾對無家者產生恐懼,「覺得他們有點可怕,想說會不會攻擊人。」
關懷期間適逢新冠疫情三級警戒,當無家者跟學生握手時,「我當下愣住,想說我該握嗎?」周亦霆坦白當時遲疑了幾秒才回握。
探訪行動開始後,學生才意識到無家者的存在。(圖3/周亦霆提供。)
兩條平行線交會了
晚上10點後是無家者的出沒時間,不過臺東大眾交通工具並不發達,為了方便移動,同學們晚上騎著腳踏車,帶上口罩、酒精、泡麵、麵包等乾糧物資前去探訪,「透過聊天瞭解大哥大姊們近期需要什麼,再去社群粉絲頁上募集拿給他們」,蕭羽蔓說明。
學生帶著記者走訪臺東觀光勝地鐵花村,附近好幾個地方都是無家者的日常據點,同時也是台東人日常必經之地。然而,同學們表示,在探訪行動之前,自己從沒發現過無家者的存在。「我們跟他們是平行線,他們可能坐在那、躺在那,你也不會特別去注意到他們,甚至你潛意識忽略掉」,林沛岑說。
兩條平行線交會在一個又一個的夜訪暢談,同學們赫然發現「原來我是無知的!」林沛岑表示,自己從小被家裡保護得很好,沒想過真的有「百態」人生,有些人被崎嶇不平的道路絆倒、難以再起身,並非自己揣想的「好吃懶做」才成為無家者。
周亦霆一樣抱著「臺東有無家者者嗎」的疑惑加入團隊,認識了形形色色的無家者後有感而發,「不能否認有些比較具有負面行為的大哥大姊存在;但另一方面,也認識了有一些不那麼負面的人,我們看待一個群體時,應該去瞭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不是以群體概括個體」。
同學們從既定行駛的日常軌道中「出軌」,碰到無家者的大哥大姊們。圖4/周亦霆提供。
「出軌」後不再一樣
同學們夜訪無家者的行動持續了一年,過去對無家者的恐懼、擔憂與誤解都被夜訪歡笑的記憶蓋過,「真正跟他們聊天後,我對他們不再有害怕的心情,反而在聊天時覺得安心」,蕭羽蔓說。
採訪進入尾聲,蕭羽蔓說道:「我的個性就是旁觀者,覺得生活這樣過就好了,我還要讀書、考試,一堆事情要做,為什麼要花時間關心別人,」因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再到記錄者,架設網站寫下「腳踏車上的人間觀察」。
同學們從既定行駛的日常軌道中「出軌」,碰到無家者的大哥大姊們,林沛岑認知到,「與其說是我們去加入他的世界,不如說是他們帶給我的影響更大,是他們走進了我們的世界!」
「出軌」旅程隨著升學考試而畫下休止符,但是曾經的掙扎與付出
淚水與汗水都已經刻畫在彼此心中,難以消失。
(※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邱惠恩/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