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跨性別者倡議免術換證,人權與治安能否平衡?【獨立特派員】

分享文章

現行法令規定,跨性別者必須經過性別重置手術,才符合更換身分證性別的資格。有幾個歐美國家,已經通過跨性別者免術換證。但台灣政府和民眾卻會擔心,若跨性別女性沒有摘除性器官,自由進出女性專屬空間,可能造成性犯罪。這樣的擔憂是否合理?性別重置手術是唯一解方嗎?


性別重置手術風險的,免術換證可行嗎?

吳伊婷出生時,被醫生指定為男性,也就是生理男性,但從小被當男生教養的他,卻總覺得自己的靈魂與男性身體格格不入。強烈的內心矛盾驅使著吳伊婷,不斷地自我探索,直到他終於確定,住在自己男生身體裡的,根本是個女生。此後,吳伊婷選擇忠於自我,不但改穿女裝,還改了名字,以女生的姿態過日子。2015年,他更依照規範,決定做性別重置手術,以更換身分證上的性別。 跨性別者吳伊婷認為,因為一生就活這一次,身分證就拿這一張,要不要這一張跟你的認同是一樣的。它就是代表我的認同,我覺得我是誰,所以證件上就是我是誰。 只是,再聊起當年的性別重置手術,吳伊婷的情緒還是難免波動。吳伊婷說,到手術的前一天,她已經在泰國了,醫生再跟她說一次,你確定?當下她猶豫的不是風險,反而是這個性別重置手術做下去,從此就不能生育,而且可能會有後遺症。 台灣現行法令規定,如果要更改身分證上的性別,必須經過兩位精神科醫師評估,診斷為性別不安,並經鑑定後才可以實施性別重置手術。 跨性別者陳孜穎說明,手術就是絕育,不管是男跨女、女跨男。男跨女手術完之後,要定期保養自己的人工陰道,要拿擴張棒去擴張人工陰道。可能有一些人會有一些奇怪的副作用,比如說沾黏。 跨性別者強納森擔心,使用荷爾蒙這件事情,是最近才有的,它並沒有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所以我們很難知道荷爾蒙長期使用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還有一些人是經濟不允許,因為做變性手術費用也是滿高的;而有些人是身體沒有那個條件可以動這麼大的手術。

WHO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指出,跨性別是人類多元性別的現象。(圖/獨立特派員)


人權與治安如何平衡?社會溝通與配套需雙管齊下

政府和部分民眾擔憂,若生理男性的跨性別者,沒有動手術切除陰莖就更改身分證性別、自由出入女性使用空間,則可能發生性侵等犯罪事件。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分析,女性容易受到性騷擾、性侵害,在沒有完全解決之前,人們很容易把這樣子的恐懼轉投射在跨性別者身上。 長年關注性別議題的律師李晏榕點出,與其擔心性犯罪,還不如先設立性別友善的空間,不但能保障跨性別者的人權,還更能防範性犯罪,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但即使免術換證是台灣可以努力的方向,還是需要有配套。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分享,免術換證的確有它的道理,因為很多案例已經相當確定有性別不安的問題,醫生們雖然都已經建議他可以動手術,但事實上能夠動手術的都是少數。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表示,免術換證必須符合某些要件,例如他已經做荷爾蒙治療一定時間以上了,或者是他有去找心理師、社工師或精神的醫師闡述他的困境。

從性別友善的角度去思考公共空間的規劃。(圖/獨立特派員)


跨性別不是病,認同與手術仍然只能二選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指出(ICD11),出生指定的性別,跟自我認同的性別不一致,是人類多元性別的現象。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認為,跨性別族群過去認為是疾病,但現在透過這麼多年的科學研究跟性別研究的累積,我們發現,原來這是人類多元的性別的經驗,不是疾病。 既然跨性別者已經去疾病化,那麼要求他們動手術的合理性,恐怕需要被檢視。 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坦言,在社會的契合上,還要討論滿長一段時間。性別認同是滿複雜的,不是像0跟1那麼簡單的區別。 陳宜倩表示,可以讓這一群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再那麼痛苦了,這個對他們而言是生存的問題,對其他人而言可能就只是一點點不方便,或者是重新改變我們如何看待人們的方法。 在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認定人類性別多元的新觀念底下,或許人們可以試著跳脫性別二元的框架,還給跨性別者應有的基本人權保障。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