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倡議手作價值,校園掀起工藝復興浪潮

分享文章

生成式AI即將應用在各領域,改善工作效率,卻有一群教師倡議工藝復興,將工藝教育落實在校園,規劃了適合孩子發展階段的各種工藝教育,讓孩子們透過手作,更認識自己、更貼近真實世界,也更懂得珍惜。

工藝教育引進校園 遇到哪些挑戰?

將植物的汁液敲染出來,留下獨一無二的痕跡與色彩,讓植物的形態或葉脈,留在手提袋的布面上。這是中和國小4年級的藝術課,融入了消失已久的工藝教育,由校內的教師與校外的工藝師協同教學。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指出,一般學習的過程是不斷地學習知識,比較少給孩子們自我探索的機會,尤其是國小課程。技藝學習讓孩子可以透過這些自然的素材,回過頭來,認識自己,以及自己跟環境之間的關係。
要引進校外工藝師與教案,促成活潑生動的課程,有賴校內的幕後推手與行政體系的支持。中和國小教師楊宜蓉2019年起接受工藝教師培訓,將學習的收穫帶回校內實踐,於是他勤寫計畫,申請補助,為學校添購工藝設備。

孩子的學習成效豐富,但教師備課與準備工作更多;協同的教學工藝師待遇也不穩定。教學工藝師劉盈妡坦言,按照公部門訂的標準,其實鐘點費只有幾百元。他也不諱言,自己另有工作室,才能支持生活所需。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教授倪鳴香認為,真的需要解放老師,讓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夠進到教師這個行業。

學生將植物汁液敲染在布袋上,創造獨一無二的作品。(圖/獨立特派員)

「創造不完美但喜歡的東西」 AI時代下的工藝復興

現今的教育趨勢,期待孩子能主動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工藝學習成了學生實作的最佳機會。

「順著紋路磨,這時候如果你想要是方的筷子,你就要記得貼著面磨。」積極推動工藝課程融入國中小教育的陳明輝說道。教導學生製作筷子,順應自然材質的先天狀態,在不完美中,學習克服困難。

陳明輝在旁指導學生磨木條。(圖/獨立特派員)

中華國中9年級學生陳奕倢分享,「我失敗了很多次,就不要放棄繼續做,後來發現用3號木頭比較好割,因為它前後都差不多長,後來把這一半的地方割細一點,然後就成功了。」

體制外學校的學生們,也發現透過木工課,能逐步鍛鍊毅力與耐力,更宣洩精力。實驗學校學生黃又辰表示,存了一週沒有發洩的力氣,就剛好用這種出力的方式來發洩。

做中學,意味著教師和書本不再是唯一的指導者,雙手、眼睛、耳朵,整個身體都能成為知識的來源。身而為人的真實存在,更有意義。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提到,可以用手創造出一些屬於我自己,或我希望創造給其他人的事物時,獨特性才會出現,這是AI模擬不來的。「AI可能無法模擬出不完美的東西,可是人可以創造出不完美,但自己很喜歡的東西。」

學生在親手創造生活器物中找到樂趣。(圖/獨立特派員)

手作工藝費時費力 有何優點與價值?

108課綱回復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消失的工藝課,再度重視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方式,老師們也重新訓練自己,深化教學內涵。工藝教育教案成功的另一個重點,是為教學現場的教師賦能。

國北教大實小教師謝金鳳說,不管任何媒材的教學,有想法之後,一定要實際操作過、自己體驗過,甚至能夠發生一些困難或狀況是更好的,這樣才會理解學生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

手作工藝,重新喚醒對生活及事物的珍惜感。實驗學校教師黃瑞誠提及,人們使用的東西,大部分是在商店裡購買的,相對的就不會去珍惜。

在充滿科技與AI的世界中,培養用手創造的能力,讓工藝精神維繫「人的價值」。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認為,透過雙手完成就會有成就感,有時成就感會超越3C帶來的樂趣。3C消耗掉注意力,可是在工藝上面,卻是累積專注力。

用手學習,連結身心,感受AI時代的踏實。動手為自己做一張椅子、一雙筷子,或打磨一個餐盤,工藝復興運動,人人都可以參與。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