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圍牆內的明陽中學,矯正、教育雙軌並行【獨立特派員】
李婕綾 張智龍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七、八月份是學校的暑假,不過有一些特殊的學校卻沒有寒暑假。明陽中學雖然名為中學,事實上卻是一所矯正學校。主要收容觸犯刑事案件的司法少年,所以學校裡有矯正及教育兩個系統雙軌運作,同時也適用一般學校的108課綱。一起來了解,在這所特殊學校裡學生如何生活及學習。圍牆、鐵門內 矯正學校的教育現場 高雄的明陽中學是國內四所矯正學校之一,也是唯一一所收容刑事案件少年的矯正學校。不上課的時間,學生必須待在自己的寢室內,房間裡,沒有任何3C產品,除了從圖書館借閱的書,唯一的娛樂就是收音機;雖然可以養寵物,但僅限養魚,其他生物都不被允許。 在這裡,從環境清潔到個人衣物,都是學生必須自己打理的生活庶務。勤務中心則位處寢舍的中心位置,環繞式的螢幕,所監控的空間幾乎涵蓋了整個校園,換句話說,整個校園都在戒護區裡面。 在明陽中學的教學現場,是老師在前方上課,教導員在後方陪同的景象。明陽中學校長涂志宏說:「基本上就是管學生的食衣住行,他對學生的陪伴是從早上到下班,一直都在旁邊。這個也是矯正學校的特色,因為這邊有雙軌在運作,一個是教育系統、一個是矯正系統。」不一味禁止學生嘗試 創新教案刺激學習動力李銘偉在明陽中學執教邁入第17年,之前在其他學校也有10年執教經驗。提到明陽中學教學場域裡教育與矯正雙軌並行的特殊之處,透過他的教學場域可以稍微反映 裁切成一樣大小的砂紙,上課時發出去多少數量,下課時就必須收回多少數量,除了數量要能對上,連尺寸大小也不能短少。對於一些戒護上的忌諱,李銘偉在課堂上並不一味禁止。在他的授課理念裡,無論是工藝學習或是作品樣態,都是協助學生理解自己,同時建立常規的一種途徑。有著戒護色彩的校園,原本是高雄少年輔育院,1999年因應少事法矯正教育實施而改制為學校,課堂上也適用108課綱。明陽中學校長涂志宏說:「108新課綱要施行在矯正學校其實有很大的挑戰。因為這些孩子就是從體制跑出來,然後現在又要用體制的課程去讓他們適應,這個會有很大的衝突,所以108課綱我們只取它的精神。」而適用108課綱的明陽中學,也要上國文、英文、數學等學科,同時依照學籍以高一到高三進行分班。明陽中學教師黃俊諺說:「他們很多國中輟學,所以其實只有到國小的程度;有些有念到高職或高中的夜間部,程度相對會好一點。」矯正教師如何培養?校方盼學生擺脫負面標籤除了教學上的挑戰,學生的背景也讓師生關係有較多考驗。明陽中學校長涂志宏說:「老師的敏銳度要夠,要有專業性,能夠把他們帶回來,慢慢讓他們專注在感興趣的議題上去思考。在這邊要擔任老師,跟一般普通高、國中的教師專業不一樣,我姑且稱他為矯正教師。」因為教學場域的特殊,明陽中學採取獨立招募徵選教師,不過所謂的矯正教師養成目前還沒有標準流程。目前這些矯正教師,都是經歷過十幾、二十年的生活、工作經驗。明陽中學校長涂志宏說:「這五年來,學生會再繼續升學的比例很少。因為他們經濟壓力應該很大,所以回到正常的社會之後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能夠有一份正常的收入,這可能比去念大學還要重要。」在明陽中學,畢業只是一個名詞,不代表明天就可以踏出校門,必須繼續留在學校等待刑期服滿,學校會利用這段時間讓學生去考證照。為了去標籤化,畢業證書上也不會有明陽中學的名字,希望他們將來能夠順利就業,不要再帶著這張負面標籤 。
專欄
AI時代下倡議手作價值,校園掀起工藝復興浪潮
生成式AI即將應用在各領域,改善工作效率,卻有一群教師倡議工藝復興,將工藝教育落實在校園,規劃了適合孩子發展階段的各種工藝教育,讓孩子們透過手作,更認識自己、更貼近真實世界,也更懂得珍惜。 工藝教育引進校園 遇到哪些挑戰? 將植物的汁液敲染出來,留下獨一無二的痕跡與色彩,讓植物的形態或葉脈,留在手提袋的布面上。這是中和國小4年級的藝術課,融入了消失已久的工藝教育,由校內的教師與校外的工藝師協同教學。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指出,一般學習的過程是不斷地學習知識,比較少給孩子們自我探索的機會,尤其是國小課程。技藝學習讓孩子可以透過這些自然的素材,回過頭來,認識自己,以及自己跟環境之間的關係。要引進校外工藝師與教案,促成活潑生動的課程,有賴校內的幕後推手與行政體系的支持。中和國小教師楊宜蓉2019年起接受工藝教師培訓,將學習的收穫帶回校內實踐,於是他勤寫計畫,申請補助,為學校添購工藝設備。 孩子的學習成效豐富,但教師備課與準備工作更多;協同的教學工藝師待遇也不穩定。教學工藝師劉盈妡坦言,按照公部門訂的標準,其實鐘點費只有幾百元。他也不諱言,自己另有工作室,才能支持生活所需。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教授倪鳴香認為,真的需要解放老師,讓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夠進到教師這個行業。 學生將植物汁液敲染在布袋上,創造獨一無二的作品。(圖/獨立特派員) 「創造不完美但喜歡的東西」 AI時代下的工藝復興 現今的教育趨勢,期待孩子能主動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工藝學習成了學生實作的最佳機會。 「順著紋路磨,這時候如果你想要是方的筷子,你就要記得貼著面磨。」積極推動工藝課程融入國中小教育的陳明輝說道。教導學生製作筷子,順應自然材質的先天狀態,在不完美中,學習克服困難。 陳明輝在旁指導學生磨木條。(圖/獨立特派員) 中華國中9年級學生陳奕倢分享,「我失敗了很多次,就不要放棄繼續做,後來發現用3號木頭比較好割,因為它前後都差不多長,後來把這一半的地方割細一點,然後就成功了。」 體制外學校的學生們,也發現透過木工課,能逐步鍛鍊毅力與耐力,更宣洩精力。實驗學校學生黃又辰表示,存了一週沒有發洩的力氣,就剛好用這種出力的方式來發洩。 做中學,意味著教師和書本不再是唯一的指導者,雙手、眼睛、耳朵,整個身體都能成為知識的來源。身而為人的真實存在,更有意義。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提到,可以用手創造出一些屬於我自己,或我希望創造給其他人的事物時,獨特性才會出現,這是AI模擬不來的。「AI可能無法模擬出不完美的東西,可是人可以創造出不完美,但自己很喜歡的東西。」 學生在親手創造生活器物中找到樂趣。(圖/獨立特派員) 手作工藝費時費力 有何優點與價值? 108課綱回復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消失的工藝課,再度重視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方式,老師們也重新訓練自己,深化教學內涵。工藝教育教案成功的另一個重點,是為教學現場的教師賦能。 國北教大實小教師謝金鳳說,不管任何媒材的教學,有想法之後,一定要實際操作過、自己體驗過,甚至能夠發生一些困難或狀況是更好的,這樣才會理解學生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 手作工藝,重新喚醒對生活及事物的珍惜感。實驗學校教師黃瑞誠提及,人們使用的東西,大部分是在商店裡購買的,相對的就不會去珍惜。 在充滿科技與AI的世界中,培養用手創造的能力,讓工藝精神維繫「人的價值」。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認為,透過雙手完成就會有成就感,有時成就感會超越3C帶來的樂趣。3C消耗掉注意力,可是在工藝上面,卻是累積專注力。 用手學習,連結身心,感受AI時代的踏實。動手為自己做一張椅子、一雙筷子,或打磨一個餐盤,工藝復興運動,人人都可以參與。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