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乳售價高,農民卻喊賺不到?台灣酪農面臨多重挑戰

分享文章

台灣鮮乳終端售價高,但收購生乳的乳品廠與通路銷售的費用卻占了鮮乳售價的7成,生乳收購價亦沒有反應近年高漲的飼料成本,酪農表示快要撐不下去。再加上2013年台灣與紐西蘭簽訂《台紐經濟合作協定》,2025年紐西蘭液態乳進口將遞減至零關稅,酪農的挑戰接踵而來。

鮮乳終端價格高 收購價卻未反映成本

國小老師楊梅貴退休後,投入家裡的牧場工作,捨不得原有設備廢棄,繼續經營,卻遇上飼料大漲。倚賴進口的牛隻飼料,成了沉重的負擔,因為乳廠的收購價沒有隨之調整。

根據畜牧法第35條,生乳價格評議委員會負責訂定生乳價。成員由酪農、乳品廠以及專家學者組成,並以酪農生產成本的9大原物料為計算基準,至今卻已經流會2次,導致收購價的檢討停滯。

台南柳營酪農楊梅貴坦言,生乳的價格是冬季、夏季跟暖季三段式的,在一年三季中,都會承受冬季虧損的壓力,市售的鮮乳價格也不會因季節而不同。現在的價格,即使他是乳評會的委員之一,也很難打破。

工時長、工作量大的酪農,只能受制於握有收購契約的乳品廠。酪農協會祕書長吳進隆解釋,因為生乳無法保存超過3天,如此的原料特性讓乳品工廠有機可乘。「講明白就是:你不賣,我就不載。你看第2天、第3天,你的生乳要放到哪裡去?」

台灣出產新鮮牛乳 背後有多少成本?

台灣酪農業發展近70年,現有562戶酪農,在養的乳牛約12萬頭,年產生乳約46萬公噸。市面上能買到的多數台灣鮮奶是由酪農戶提供生乳,乳品廠將收集到的乳源,加溫殺菌、包裝並載送至各通路。廠、農之間雖是合作關係,但產、銷失調,矛盾難解。

乳價評議機制的原意是保障乳價平穩,但以9項常用進口草料及國產芻料漲跌估算飼料成本,卻也忽略了其他生產成本,例如勞工薪資逐年升高,昂貴的設備也要逐年攤提。

將記帳戶酪農提供的真實數據整理後得到的結果是,酪農需承擔著物價漲跌,酪農每賣一公斤生乳,並沒有10元利潤。但鮮乳的終端售價並不便宜,為什麼台灣的鮮乳遠比國外的昂貴?

乳業協會祕書長方清泉指出,原料幾乎都是進口的,建築物及設備的照顧成本也很高。另外,台灣一公頃土地4千萬到5千萬起跳,只能夠養200頭牛,導致一頭牛的土地成本相當高。

雖然整體產業的生產成本高,但消費者付出的價錢,與酪農的成本價差距太大,市售價的通路上架費也是關鍵。台灣鮮乳的成本結構中,主要有酪農、乳品廠與通路,生乳成本占3成,加工、運輸占2成,通路上架費至少3成。

通路除了銷售外,還包含行銷和廣告。全台超過8成的生乳,是由統一、光泉、味全、義美等大品牌商收購。量販通路永續長蘇小真說明,因為大品牌有人力上架、做非常大的品牌行銷,才能賣得比較好。

量販通路在貨架上凸顯優質酪農的產品。(圖/獨立特派員)

紐西蘭液態乳將威脅市場 台灣酪農如何應對?

目前進口鮮乳售價仍較高,因為還存在著關稅與配額限制,銷售情況是在地領先。量販通路永續長蘇小真分析,鮮奶是對國人而言價格敏感度很高的商品,消費者除了選品牌,還會看重價格,因此目前國內的鮮奶仍占有一定的優勢。

然而,由於簽訂《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到了2025年,紐西蘭液態乳將進入台灣,沒有配額限制,也不用繳納關稅,為台灣酪農造成極大挑戰。

傳統產業轉型需要契機,也需要具體方法。因為冬季過剩,夏季供不應求,業者便將過剩乳製成起司。苗栗酪農蔡南表示,一年可以用到150噸牛奶去做起司,真的要解決奶的剩餘仍很有限,但還是會繼續努力。

為了生存,本土酪農努力想辦法解決既有問題,但還是要面對自由市場的價格挑戰。民眾消費時,常以性價比來衡量價格與價值,當國外鮮乳的CP值高於台灣自產鮮乳時,如何改變消費思維?

蘇小真認為,我們願意在日常的飲食上多付一點錢,去買好的商品,不是貴,而是因為品質跟價格是要一起看待的。他也說:「每個人都有影響力,我就是影響力。」

每一次的購物,都是一次糧食安全與消費競賽的投票,你我都有機會,幫助台灣酪農,將危機化為轉機。

(※鄭淑文 羅盛達/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