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古人智慧,草鞋文化的傳承與回憶

分享文章

古人是用什麼材料做鞋子?答案是稻草或芒草,做出的鞋子就叫做草鞋。草鞋其實有它的智慧,不但排汗、防滑,甚至還能鎮邪。隨著時代演進,新科技材質早已取代了稻草跟芒草,草鞋文化式微,但如今仍有傳人,留下時代的記憶與印記。

草鞋怎麼做?在地青年延續古老傳統

一身古裝的小販們,沿街叫賣,彷彿來到古早年代。這場Cosplay遊街是南投草屯鎮北投社區的活動。長輩們Cosplay的衣著很講究,最特別的是,腳上的草鞋。

草屯鎮北投社區的居民們穿著草鞋,扮演古代小販,希望藉由遊街活動恢復社區往日榮景。(圖/獨立特派員)

古早的草鞋有什麼學問?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總幹事韓光範說明,人們為了保護腳,從獸皮或植物纖維做成鞋子,而台灣最容易取得的就是稻草。稻草跟黃麻皮交織而成,就可以製成只有鞋底的一種鞋子–草鞋。
早年物資缺乏,草鞋就取材自大自然的稻草。前人將稻草疊成堆儲存,需要編織草鞋時,也方便抽出取用,而做草鞋的稻草有季節性。韓光範解釋,稻草含有鹼性,遇到水或者流汗,滲出來的鹼會對於破皮的地方造成刺激。通常都使用10月的,也就是第2期稻作來用。

澎湖的島上有著草鞋教學,特別的是,教做草鞋的老師相當年輕,他是澎湖在地青年洪瑀蓁。洪瑀蓁當年參與學校關於生活文化調查的計畫,認識了草鞋,並了解它昔日跟澎湖人的關係。

洪瑀蓁表示,草鞋有止滑作用,和現在的膠鞋、釘鞋相比也較有抓地力。以前去潮間帶必須要穿,所以這是澎湖漁民的生活必需品,他們必須要學會這個技藝,否則無法去海邊採集,來維持自己的生計。

洪瑀蓁向耆老學會做草鞋後,開班授課,教過各種年齡層的學員。讓人們透過做草鞋了解草鞋文化,是他的理想;但對年紀較長的學員則有不同期待。洪瑀蓁說,和阿公、阿嬤的互動其實不在於傳承文化,而是用草鞋工藝,跟他們有更多對話,激起他們以前與海的記憶。

洪瑀蓁教導學員編織草鞋。(圖/獨立特派員)

海的記憶 和草鞋文化如何結合?

許秋芳是澎湖資深海女,退潮後,他走上潮間帶,才把草鞋穿上。因為在澎湖,穿草鞋有些禁忌。

澎湖南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有擇解釋,陸地上穿著草鞋一定是喪事在穿,要出殯的時候,抬棺者才會穿草鞋,另外就是孝男才穿草鞋,所以要下海的時候,都是拿到岸邊才在穿。

其實草鞋不只是人們討生活的工具,民俗上還能鎮邪。洪瑀蓁分享,他問阿嬤,都已經70幾歲,為什麼不怕危險,還這麼的手腳伶俐去採紫菜?阿嬤說草鞋非常好穿,而且才不會被鬼抓走。其實草鞋的兩個優點有共同的用意,都是保護人們的安全。

退休後,到潮間帶撿螺,是許秋芳每天的樂趣。但這潮間帶的螺,比以前少很多了。

面對自然環境變遷,許秋芳不禁感嘆:「那時候生活不是那麼好,其實穿草鞋就是為了省錢,方便自己打,因為我們以前沒有塑膠,比較不會像現在充斥著塑化劑。」塑膠鞋雖然便利,卻不如草鞋環保。

許秋芳穿上防滑的草鞋,避免在踩上海邊有青苔的礁石時滑倒。(圖/獨立特派員)

回憶童年 耆老做草鞋表達情懷

即使草鞋文化隨著時代式微,但不少當地耆老對草鞋仍抱持著情感。80幾歲的澎湖耆老楊蔡愛素很會做草鞋,這是他對老家和媽媽的記憶。

「我從年輕時候就會打草鞋,我媽媽在打草鞋,我就跟著他打。」當年,楊蔡愛素的家裡也是靠海吃飯,編草鞋就成為他生活裡的家常便飯。而做草鞋必須一直彎著腰,且完成一雙得耗時好幾個小時,並不輕鬆。

澎湖南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有擇提到,老一輩人說,如果未滿30歲,你不要編草鞋,因為可能將來老了以後會有腰的問題。

但楊蔡愛素腰力還很好,閒暇時就會做起草鞋,不為別的,只想分享對草鞋的情懷。楊蔡愛素住在遊客較多的南寮社區,他藉著分享草鞋文化,愛自己的家鄉。

草鞋承載著古人的生活智慧,我們也能藉著它,重溫前人的篳路藍縷。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