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鄭仲宏
攝影記者
報導
鄭仲宏
59
人物故事
攝影:鄭仲宏
2025-05-07
這陣故事在內門 – 傳承
高雄內門是台灣宋江陣的故鄉,早期是為了保衛家園、習武強身,自組而成的民間組織,歷經三百多年演變,成為現代常見的廟會表演藝陣與繞境活動的陣前護衛。但近年來因為少子化、人口老化、青年外流等問題,內門宋江陣面臨即將失傳的困境。
但幸運的是,在內門,有一群人還在想辦法傳承特有文化,有老師傅致力於翻轉陣頭的形象;也有年輕人加入、在學校教學,甚至透過網路社群推廣。跟著獨立特派員的鏡頭,看看老中少三代,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說內門故事。
第901集
文字
王皓民
攝影
鄭仲宏
106
藝術
攝影:鄭仲宏
2025-04-23
這陣故事在內門 – 逆境
說到高雄內門,許多人的印象是總舖師辦桌、滿桌美味佳餚。然而,內門還有一項獨有的傳統文化–宋江陣。小小的內門區,宋江陣陣頭是全台密度最高,幾乎每個村莊都擁有自己的陣頭,同時也是宋江陣技藝保留最完整的地區。
早期幾乎從老到少,家家戶戶都在陣頭文化的薰陶下長大。不過近年來,受到少子化與青年人口外流、人口高齡化的影響,內門宋江陣傳統文化出現人數不足無法成團、傳統技藝逐漸失傳的問題。
第899集
文字
王皓民
攝影
鄭仲宏
148
政治經濟
攝影:鄭仲宏
2025-04-17
高雄催生新國際機場
疫後旅遊潮爆發,高雄小港機場運量回升,再加上半導體大廠紛紛進駐南部科學園區,航空貨運需求增加。但高雄機場長期面臨宵禁,成為發展的一大限制。高雄市長陳其邁就多次呼籲中央,在小港區大林蒲海岸,也就是南星計畫區填海造陸,規劃一座24小時起降的國際機場。
不過行政院其實2023年已經規劃投入880億,在現有的高雄小港機場建新航廈,目前也已經在進行第一期工程。到底兩個計畫有哪些差異?如何滿足高雄未來的客貨運需求?南星填海造陸蓋機場又可能面臨什麼難題?
第898集
文字:
王皓民
/ 攝影:
鄭仲宏
110
社福弱勢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鄭仲宏
2025-04-09
花蓮0403地震週年 重建篇
花蓮0403地震屆滿週年,當時多處大樓倒塌,一年過去了,倒塌的大樓已被拆除,夷為平地,鋪上柏油,但卻沒有一棟開始動土重建。另外,有些大樓外觀看起來沒什麼異樣,結構也沒有完全受損,但內部其實殘破不堪,分別被貼上紅單或黃單,但要做耐震補強,同樣是困難重重。
困難的原因之一是經費,2018年發生的0206地震,光是花蓮縣政府就收到27.4億元的善款,但這次0403地震,花蓮縣政府收到7.9億元,中央的賑災基金會有16.4億元,但中央收的善款是要照顧全台灣的受災戶,而非只有花蓮,相比之下差距相當大。這些錢足夠因應受災戶的需求嗎?以及補貼的標準是否合理?
第896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
周明文
67
土地環境
攝影:鄭仲宏
2025-01-15
高鐵開進高雄站
2024年底,行政院長卓榮泰宣布高鐵南延屏東路廊方案,確定採用高雄車站至到屏東六塊厝的「高雄方案」。未來高鐵將從左營往南進入高雄市區,經過高雄車站,最後到達屏東六塊厝,全長25.9公里,預計行車18到19分鐘。
爭議多年的路線方案看似劃下句點,高鐵進入高雄車站,也為南高雄的區域發展帶來希望。不過工程經費暴增超過千億,路線卻幾乎與台鐵重疊,效益如何?引來外界質疑。高雄車站周邊,歷經近二十年鐵路地下化的工程黑暗期,如今又要迎來高鐵工程,也讓居民憂喜參半。
第886集
文字:
王皓民
/ 攝影:
鄭仲宏
71
政治經濟
攝影:鄭仲宏
2024-11-20
來去新堀江
你逛過高雄的新堀江商圈嗎?這個有三十多年歷史的商圈,是高雄人的共同記憶。位於早期的大統百貨對面,一開始以販賣進口舶來品為主,也曾經是南部年輕人追求流行的聖地。
然而經歷大統百貨失火、高雄氣爆,到後來的新冠疫情,改變了民眾的消費型態。再加上高雄市城市發展轉移到北高雄,如今新堀江已經榮景不再,逛街的人潮跟過往相比大幅減少、店家流動率高。到底商圈為什麼沒落?政府有什麼政策搶救新堀江?
第878集
文字:
王皓民
/ 攝影:
鄭仲宏
69
土地環境
攝影:鄭仲宏
2024-10-09
台南在發燒
你知道台灣最熱的城市是哪一個嗎?不要以為越往南、緯度越低一定越熱。根據氣象資料,一年裡面超過30˚C以上的天數,全台灣最多的是台南市,甚至比高雄、恆春都還要多天。
那你知道台南為什麼會特別熱嗎?跟天然的地形環境有關,近幾年人為開發增加、大型公共建設使得原本的綠地成了建物,也加速台南升溫。
而為了幫助城市降溫,台南有一群人從都市的公共綠空間著手,希望復育環境裡的土壤生態,打造都市裡的熱帶森林。跟著獨立特派員的鏡頭,一起去台南看看。
第872集
文字:
王皓民
/ 攝影:
鄭仲宏
71
政治經濟
攝影:鄭仲宏
2024-08-21
高雄房市的美麗與哀愁
高雄市最近幾年,先是台積電宣布在楠梓,要擴增兩座2奈米先進製程廠引發話題,加上科技產業園區布局、交通路網優化,城市轉型吸引人口遷入,更導致房價節節上升。
最近一年再加上新青安貸款政策助長,使得高雄市去年第四季的住宅價格指數,漲幅成為六都之冠。
但這樣的漲幅合理嗎?學者不諱言,除了人口遷移的購屋需求,大批的投機客湧入高雄,已經形成政府不得不介入的情勢。而除了追逐房價之外,高雄的年輕人還有其他安居的選擇嗎?
第865集
文字:
王皓民
/ 攝影:
鄭仲宏
67
公共安全
系列報導:花蓮403地震特輯
文字:尹雯慧
攝影:鄭仲宏
2024-07-24
震後蘇花返鄉路
蘇花公路是花蓮往北唯一的聯外快速公路,三個月前地震發生後,多處路段嚴重落石坍方,後來餘震頻繁,更造成土石鬆動,幾次強降雨夾帶大量土石流,又沖毀路面。在工程人員搶修之下,目前下清水橋路段還是管制通行。
道路中斷,影響的不只是居民返鄉不便,更衝擊當地的產業經濟,這條公路的未來,再度引起關注。而每次遇到天災,交通受阻,政府就會協調船舶代為疏運,如果宜花之間設置一條常態性的海上航線,可行嗎?
第862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鄭仲宏
69
土地環境
文字:廖怡芬
攝影:鄭仲宏
2024-07-17
人休習‧物修惜
你的牛仔褲不穿、家具不用了之後都是怎麼處理?是不是覺得當成垃圾丟掉實在太可惜?桃園有一群人,就用廢棄的木棧板、木製家具,和回收牛仔衣物做為原料,加工處理再製,搖身一變成為全新的家具、木製品,或是服裝、包包。他們除了善用回收原料,工作人員也是雇用社會弱勢、失業、或是需要幫助的人,一起幫助物品重生。
第861集
文字:
廖怡芬
/ 攝影:
鄭仲宏
69
能源問題
系列報導:花蓮403地震特輯
文字:尹雯慧
攝影:鄭仲宏
2024-05-29
電力災害韌性 停看聽
今年4月3號,花蓮外海發生自921強震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一度造成全台近37萬戶停電,部分電廠受損。921震災導致當年全台有近650萬戶停電,並實施分區輪流限電20天。
這次的花蓮強震,絕大多數的停電用戶,在當日下午便已陸續恢復供電,電力供應系統大致正常運作。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
台電在地震發生當下,採取了哪些緊急應變措施?台灣在921之後,對於強化電網韌性又做了哪些改革?放眼未來,在淨零排放政策與永續經濟發展下,台灣的電力建設又該朝哪個方向前進?
第854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鄭仲宏
76
教育
文字:尹雯慧
攝影:鄭仲宏
2024-05-29
技職教育的重生大挑戰
位在台東的公東高工,是一所由瑞士神父錫質平,創立於1960年的老牌技職學校,歷年來培育的學生,在各種技職競賽中,屢獲佳績。不過,去年卻因為財務狀況不佳,被教育部列入專案輔導對象名單,限期兩年改善,面臨退場危機。消息一出,震驚各界。
面對困境,公東高工積極尋求解方,裁科、減員、四處募款,教育部也成立查核小組,派員輔導。經過一年的努力,在今年五月舉辦的第一屆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審議會上,教育部宣布包含公東高工在內的四所學校,解除專輔。
危機雖然暫時解除,公東高工面對的少子化衝擊以及校務營運的難題,凸顯了技職教育在台灣的發展,仍然困難重重。
第854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鄭仲宏
66
全球脈動
文字:邱惠恩
攝影:鄭仲宏
2024-04-24
金色拱門帝國
麥當勞今年邁入第70個年頭,進駐台灣也滿40週年了。它從賣一個15美分的漢堡,到如今,門市遍及超過100個國家,約4萬家餐廳,曾一度被稱為20世紀的日不落帝國。
麥當勞為何能跨越種族藩籬,成為餐桌上的共同記憶呢?而它所引發的速食文化影響、經濟效應、健康爭議,甚至成為國際政治角力的一環,都讓麥當勞不只是個速食業龍頭,還有更多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所代表的複雜意義。
第849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
鄭仲宏
77
教育
文字:尹雯慧
攝影:鄭仲宏
2024-04-24
校園裡的日照中心
近年來,在少子化的衝擊下,校園閒置空間的比例,大幅增加。老化的社會結構,也凸顯了日照中心設置的急迫與重要。
位於高雄市中心的大同醫院,在長照2.0政策上路前,就已經開始推動在校園裡設置日照中心,讓孩子和長輩一起共學相處。究竟,這是不是個好主意?老幼共學真的能付諸實現嗎?
第849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鄭仲宏
61
人物故事
文字:邱惠恩
攝影:鄭仲宏
2024-03-06
從戰爭來的人
俄烏戰爭開始後,聯合國統計超過八百萬的烏克蘭人被迫遠離家園,到其他國家生活。其中,有一些人來到萬里之外的台灣。他們離開了家鄉,但心靈卻永遠駐紮在自己的國家,並且用自己的方式繼續告訴這個世界:家園如何被入侵、戰爭有多殘酷,以及反戰對每一個人有多重要。
雖然他們說的是自己在戰爭下的故事,但傳遞的卻是和平的訊息。目前,這場戰爭的和平尚未降臨,然而這些身在台灣的烏克蘭人卻不約而同地告訴獨立特派員的記者,在烏克蘭人的字典裡沒有「放棄」一詞,一起來看他們的生命故事。
第842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
鄭仲宏
64
系列報導:賴清德、蕭美琴520上任
文字:廖怡芬
攝影:鄭仲宏
2024-02-28
新總統挑戰 – 立法院重開機
總統、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蕭美琴,將在5月20日正式就任,他們將會有哪些新挑戰呢?從攸關內政關鍵的立法院開始看起。
本屆新國會是三黨不過半局面,開啟了台灣國會的新篇章。其實,國家依法行政、人民依法生活,法的來源就是立法院。同時立法院也是一個國家代表民意的最高殿堂,更是國家外交的門面。然而,台灣的立法院在大眾心中,卻是黑箱、打架、霸占主席台、延宕議事之地。本屆新國會將對台灣帶來哪些影響?
第841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
鄭仲宏
1
2
3
4
5
下一頁
最後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