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瑪星號 濱線啟程
「哈瑪星號」再度啟程,高雄百年鐵道重現風華!
結論先講
2024年11月30日,一聲悠揚的汽笛聲劃破高雄哈瑪星的天空,擁有百年歷史的蒸汽火車「哈瑪星號」正式復駛。這不僅是台灣鐵道文化保存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無數鐵道迷、文化工作者與政府協力多年的成果展現。至今已吸引超過2萬名乘客體驗這趟穿越時空的旅程,重溫高雄作為台灣最早現代化港口城市的繁華歲月。
百年港都的起點
高雄哈瑪星地區,在歷史上曾是台灣最繁榮的港口與鐵道交會之地。舊打狗驛鐵道故事館創館館長謝明勳說明,為了處理橋頭糖廠等新式製糖產業的運輸需求,必須鋪設一條鐵路連接碼頭,1906年鋪設了一條鐵路通往當時的漁市場碼頭,這條路線被稱為「濱線」(HA-MA-SEN),後來音譯為「哈瑪星」,也成為這個地區的名稱由來。1908年,哈瑪星的打狗驛車站正式啟用,成為當時西部縱貫鐵路的終點站,標誌著從基隆港到高雄港的鐵路全線貫通。
當時的哈瑪星匯集了海運、鐵道、倉儲、漁市、渡船口等完整物流體系,成為台灣香蕉、砂糖、木材、煤礦等重要物資進出口的集散地,吸引大量人口移入,是高雄最早現代化發展的起點之一。
現今的舊打狗驛故事館位於哈瑪星鐵道園區,前身正是日治時期全台規模最大的貨運站,館長古庭維強調,高雄市的市區都市計畫、碼頭還有鐵道都是從哈瑪星展開,這些台灣保存最完整的貨運車站,車站、月台、號誌樓的站區遺址見證了高雄港灣百年變遷與發展。

民間熱情點燃復駛夢想
讓停駛已久的火車動起來,被許多人視為不可能的任務。從2008年車站關閉後,文化界與鐵道迷便開始醞釀夢想,十多年來默默耕耘,從調查研究、場地整理、到學習火車操作,累積無數心力。
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理事長陳敬恆表示,來參與的基本上都是對鐵道很有愛的志工,利用假日抽空過來,每個人背景不同,有的熟悉車輛細節,有的研究台鐵規章制度,各自擁有不同專長。
陳敬恆同時身兼哈瑪星號運轉主任,他仿照台鐵運作模式制定SOP,每個環節皆有嚴格規範,並透過反覆演練強化安全觀念及團隊向心力。志工長莊煥彬認為團隊能存續的原因,在於經營者尊重每一位志工的聲音,經過共同討論創造彼此理解的氛圍。而對駕駛火車有興趣的志工佟宗澤,也能在園區擁有駕駛機會。

而達成哈瑪星號「濱線復駛」,是眾多文化工作者與鐵道迷長久以來的共同夢想。然而,古庭維也強調,這僅是一個開始,哈瑪星號尚未真正達到完整的復駛狀態。他們抱持著遠大的願景,期望觀光列車有朝一日能夠真正行駛到海邊,讓高雄港美麗的水岸倉庫與鐵道園區之間建立更緊密的連結。
突破開發壓力的保存之路
哈瑪星鐵道園區原為高價值土地,曾被行政院列入五大都更區,台鐵一度有意出售開發成商業與住宅區。面對強勢開發壓力,鐵道保存運動興起,包括台鐵工會、公民團體與白風箏運動接連發聲,促使社會重視鐵道歷史文化的保存價值。
謝明勳回憶當時的情況,表示台鐵工會以及要求該區全區保存與濱線復駛的公民團體產生了對立與衝突。當時發起了一場名為「白風箏運動」,旨在喚起對哈瑪星鐵道歷史價值的關注,也因此促使政府正視並處理這項議題。
高雄文化局文化資產中心主任曾宏民坦言,對台鐵而言,這塊土地作為償債地點,若無法開發將帶來巨大壓力。因此,文化局提出「容積調派」的可能性,即將此地的既有容積調撥到台鐵其他可利用的土地上,使哈瑪星鐵道園區得以被定調為可活化的文化資產。
這個結果展現了文化資產保存與城市未來發展,在民間團體與政府協力下找到共存之道,哈瑪星鐵道文化的成功保存,更為高雄百年歷史文化留下了珍貴的一頁。
文化傳承與城市發展的典範
哈瑪星號「濱線啟程」不僅是一條觀光鐵道的復駛,更是高雄城市歷史文化得以活化重現的象徵。從一群鐵道迷的熱情萌芽,歷經多年奔走與修復,串連起民間與政府的力量,克服了土地開發的壓力,最終促成了哈瑪星鐵道園區的動態復駛。這項成就體現了文化資產保存與城市發展的平衡,以及人與歷史、環境共存共榮的可能性。
哈瑪星號復駛,不僅喚起百年前港都風華的記憶,更為台灣的文化保存事業寫下了動人的篇章。鐵道迷們的夢想旅程還在繼續,這條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鐵道,將持續見證高雄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