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張智龍
攝影記者
報導
張智龍
142
政治經濟
文字:婁雅君
攝影:張智龍
2012-04-21
上海2012
中國經濟今年保八,是十三年來最低,政治社會問題更嚴重,
其中上海人民對居住正義、社會福利的要求,已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來到了高點。
台灣發展遇到瓶頸,我們要前瞻未來也觀察全球。中國經濟今年保八,是十三年來最低,她的政治社會問題更嚴重,其中上海是一個最好的觀察指標,人民對居住正義、社會福利的要求,已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來到了高點。跟著獨立特派員透視中國。
第24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張智龍
139
土地環境
文字:婁雅君
攝影:張智龍
2012-04-13
平潭人家
福建平潭正進行兩岸共同家園的實驗計畫,
小島的極速開發勢必對當地居民和人文環境造成巨變,
獨立特派員帶您看看清朝時期的平潭老聚落,
最後一瞥平潭人家。
前幾週獨立特派員領先報導福建平潭,這裡正進行一項兩岸共同家園的實驗計畫,播出後,兩岸陸續都有動作。撇開敏感的政治話題不談,光看平潭這樣一個小島,將來要怎樣挑大樑,從過去對台的砲口,成為溫情的懷抱。目前島上正以一天一個億、一天一個樣的速度在開發,勢必對當地居民和人文環境造成巨變,獨立特派員帶您看清朝時期的平潭老街老聚落,最後一瞥平潭人家。
第239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張智龍
85
教育
文字:婁雅君
攝影:張智龍
2012-04-13
藝眼看中國
十九世紀上海開始有外來人口移入,自組小家庭,蓋起四戶人家共一個大門的石庫門,
1990年上海大發展,將這些老房子幾乎都給拆了。
究竟近代中國在飛速發展中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居住,是一種文化,剛剛看完平潭人家的石頭厝,接著來到上海的石庫門。十九世紀上海開始有外來人口移入,自組小家庭,蓋起四戶人家共一個大門的石庫門,1990年上海大發展,因此將這些老房子幾乎都給拆了。獨立特派員今天要借用一位藝術家的角度,觀察近代中國在飛速發展中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第239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張智龍
151
政治經濟
文字:婁雅君
攝影:張智龍
2012-04-06
都更到(盜)你家
面對都更案
台北市政府的作為,讓許多人擔心,
這次是王家,下一次會是誰家?
台北市文林苑都更案延宕三年,在上個星期,兩戶所謂的釘子戶被市府給強制拆除了,這是台灣第一起居住合法卻在都更法條文下,少數服從多數決,被依公權力強力驅離的案子。郝市長說不能為少數人的堅持犧牲多數人的權益,兩戶人家當然敵不過36戶,不過究竟都更好了誰?台北市已經沒有太多開發空間,到處獵地找老社區的建商會是最終獲利者?獨立特派員掀開都更的內幕。
第238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張智龍
146
政治經濟
文字:婁雅君
攝影:張智龍
2012-03-06
探索平潭
隨著兩岸關係改變,金門前線成了觀光景點,
但是在彼岸大陸也有個昔日對台砲口,它叫平潭,
也同時卸下了武裝,不但可以觀光,
未來更可能成為兩岸共同生活的實驗區!
比過去大陸沿岸開發的深圳、廈門這些經濟特區還特。
到底這個地方在實驗甚麼?和台灣又有甚麼關係?
獨立特派員率先進入這個小島,透過我們的採訪和觀察,一起探索平潭!
第233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張智龍
217
公共安全
系列報導:體檢交通
文字:婁雅君
攝影:張智龍
2011-12-29
機車最大黨
台灣機車族一千五百萬,
好驚人的數字,
但也是最弱勢最被邊緣化的一群。
每次談到交通亂象,機車總被當成亂源,每年被開出的罰單好幾億,都成了地方政府重要的財源,但我們就從來沒有機車政策,也從來沒有官員想解決機車問題,為什麼呢。獨立特派員也有很多記者每天以機車代步,現在抽絲剝繭,為您找尋問題的癥結。
第225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張智龍
181
政治經濟
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攝影:張智龍
2011-12-16
日也BOT 月也BOT
台灣拼經濟,觀光收入是重要指標,
各地都在搶觀光財,政府資源不夠,
就想出BOT這個方案,委由民間承做。
前一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東海岸美麗灣BOT,目前偃兵息鼓,倒是日月潭另一樁超大型的BOT蓄勢待發!因為陸客倍增,預估明年日月潭旅客住宿量將擴大到三千三百多間,現有兩千間供不應求,因此日月潭風景管理處將在湖邊的向山興建觀景旅館,和港資簽約。
環保署在上個月底進行第一次環評,不只環保專家有疑慮,業者和世居的邵族都出現反對的聲音。日月潭只有一個,向山BOT眾所矚目。
第223集
文字:
蔣靜怡
/ 攝影:
張智龍
122
全球脈動
攝影:張智龍
2011-12-13
挪威新視界
國際上有些電視媒體為弱智者製作電視節目,
晚近更有挪威成立由弱智者,
擔任主播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的電視台。
以前這是很好的理想但是不容易實現。要落實到由他們的觀點來看事情更是不易,因為到底她們有什麼特別於一般人的觀點,光是這個問題要弄清楚就不容易。
現在這類電視台出現,更看到一個社會怎樣充份運用電視媒體,使弱智者從事電視新聞工作,使很多無法四處行動接觸社會的弱智者,透過電視滿足好奇,學到與他們直接相關的新知。
第222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張智龍
161
藝術
系列報導:台灣設計嶄露頭角
文字:張筱瑩
攝影:張智龍
2011-11-27
設計變身
台灣這幾年變美了,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很多小東西常帶來驚喜,
這都是創意設計的結果。
很多做設計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點子,往往選擇自產自銷,從產品開發、量產到銷售,得樣樣自己來,但最重要的是,是否能引起消費者的感動和共鳴。台灣內銷有限,要打進國際市場不容易,需要更多政策的引導、團隊的努力。
第221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
周明文
95
政治經濟
攝影:張智龍
2011-11-27
我的一票選總統
老農津貼到底要發多少,朝野政黨總統候選人,
互相攻防 、各自開價,但是他們真的了解,
農民一票怎麼選總統嗎?
總統選戰進入倒數五十天,煙硝味四起,老農選票也進入肉搏戰,吵了好幾個月的老農津貼加碼問題,就在馬總統信誓旦旦說,要終結民粹式加碼一個月後,行政院來個政策大轉彎,老農津貼決定調漲一千塊。加碼真的能讓老農變成藍綠陣營的囊中物嗎?
獨立特派員特別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北中南東,實地到第一線去採訪老農的心聲,聽聽他們怎麼看台灣的農業,怎麼談老農津貼,還有老農的一票如何選總統?
第220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張智龍
93
社福弱勢
攝影:張智龍
2011-11-11
老農 擾農
老農津貼就像一面鏡子,
照著每一位政治人物說過的話?
到底誰是昨是今非、今是昨非呢?
老農津貼紛紛擾擾16年,每逢全國性的選舉,不管是選總統、選立委,還是縣市長,老農津貼一定被拿出來當祭品,老農的尊嚴被拿出來消費?那麼到底是誰造成這樣的惡性循環呢?
獨立特派員追查十六年老農津貼的過程,發現「老農福利津貼暫行條例」歷經七次修法,不管執政的是誰,都希望跟國民年金銜接,可是2008年農保與國民年金脫勾,把老農津貼再度打回了原點!任誰都要向選票妥協,於是朝野繼續惡鬥。
第220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張智龍
107
醫療公衛
文字:婁雅君
攝影:張智龍
2011-09-29
器官捐贈--以愛滋生
醫界龍頭台大醫院爆發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醫療疏失,
將愛滋病患捐贈的器官:心臟、肝臟、肺臟和兩枚腎,分別移植給了五名患者!
簡直匪夷所思!
獨立特派員在調查整起事件的同時,守候了三週的時間,在台北榮總等到一名捐贈者,完整拍攝了器官捐贈的繁複過程,也帶您一起探討,台大醫院到底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移植,是這麼神聖,原本要帶給人希望和重生的機會,究竟如何把關呢?
第215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張智龍
116
土地環境
文字:婁雅君
攝影:張智龍
2011-09-22
農地不休耕
當全世界都在擔心鬧糧荒,台灣卻有很多農田在休耕,甚至廢耕,
還有的轉了幾手變成建地蓋起豪宅!
目前稻米耕作面積只剩下 25萬公頃,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
原因是,台灣人米吃得越來越少,只有以前的一半;還有,農業根本養不活一家人,年輕人不願意做,所以農村老化。政府現在感受到安全糧食存量的重要,正研究所謂「活化休耕」,也鼓勵復耕,六龜就有一戶人家,都八十幾歲了,還是每天下田,他們也嘗試在檳榔樹下種稻,希望能做個實驗,讓很多改種檳榔的農民也跟進,目的在自給自足。一起來看,他們堅持農地不休耕的故事。
第214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張智龍
121
土地環境
文字:婁雅君
攝影:張智龍
2011-08-25
失控的工安
一年燒七次,六輕到底怎麼了?
在行政院的要求下,十七年來每年為台塑賺進上兆元的六輕,終於陸續停工了,進行徹底的檢修。外界霧裡看花,提出一連串質疑:六輕爆炸、大火、污染為何沒完沒了?
王永慶不是被稱為經營之神嗎?台塑的管理到底出了甚麼問題?獨立特派員深入麥寮,找到了六輕的承包商,告訴你外界所不知道的真相。
第21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張智龍
134
能源問題
文字:婁雅君
攝影:張智龍
2011-08-05
太陽能不能
MADE IN TAIWAN的太陽能面板,產量居世界第二;
這一個位於北回歸線上的小島,每年也擁有相當豐富的日照。
但您看到國外成功的例子後,是否也曾想過,那麼屬於我們台灣的「太陽城」呢?
為什麼這幾年來,民間對於太陽能系統總是興致缺缺,到底台灣的太陽能能源發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太陽能其實最適合一般住宅使用,它供電非常穩定,尤其南臺灣一年累積日照兩千兩百小時,十分充足!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政府提出了補助辦法,但審查上卻大塞車,針對民宅補助,也還沒有配套措施。人類因夢想而創新而進步,台灣未來的夢卻還有點遠。
第207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張智龍
最前
13
14
15
16
17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