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1842013-05-17廢校活化重重關卡 搖身一變溫暖的家
台灣少子化 熄燈的學校越來越多 如何讓廢棄的校舍重生?
台灣少子化,十年間小一新生少了34萬,每年都有小學熄燈,像神木國小今年七月就要廢校。全台灣現在閒置的校舍有203所,但只有五間完成活化,其他都成了廢墟,這是因為廢校活化有重重關卡,從地方政府提報到中央,要轉做醫療或社福用途都得經過內政部、衛生署、財政部等一一查核,程序冗長複雜。
日本同樣有少子化問題,但他們把幼稚園和養老院結合,做到老吾老幼吾幼,讓老人快樂,孩子也從小懂得怎麼照顧長輩。獨立特派員走訪了幾間廢校,有不同的收穫: 台東太麻里的多良分校變成老校友回來工作的木工坊,有一百年歷史的田寮國小成為星星兒的家。來看校園的重生!
第295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賴勳毅 -
1662013-04-11不是偏區,不合法令,
原民共同照護無法立案,
都會區弱勢原民何去從?
All in one標準合適嗎?
全台灣原住民族人口52萬,為了生活,有一半以上都離開了部落到都會工作,但其中很多人因為經濟弱勢淪為打工族,他們逐工作而居,生活、居所不定,連帶的無法好好照顧小孩。新北市是都會原住民最多的地方,在這裡就有一所混齡的照顧中心,已經20年了,把原鄉部落的共同照顧精神搬來這裡,為了配合上工時間,一早五六點就開門,經常24小時不得休息,也經常有人一托就是一兩天,但這種混齡甚至也接受臨時托老,屬於社區互助式的照顧中心卻不合法令、不能立案、常接罰單,因為幼教法只容許離島偏鄉及原住民地區可以採互助式,沒有考慮到在都會區打工的原住民,用同一個天花板的高度規範資源都會區弱勢的原住民,合適嗎?
第290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賴勳毅 -
2622013-04-08
-
242
-
2662013-01-03現代人生活真不容易,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都好大,這一年上精神科求診的人數超過210萬,真正屬於精神疾病的有11萬,十年內增加了一倍!您對精障者的印象是什麼呢?很可怕?像不定時炸彈?覺得是一種見不得人的病?一輩子都不會好?這些都是因為不了解產生的負面印象,甚至可以說是歧視。
幾年前,台北市衛生局曾想為精障者正名,透過票選取了「奇夢子」這個名字,可是辦了兩年活動後就無疾而終。兩個月前,11月,精神醫學年會再度呼籲,要去污名化,建議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不管叫奇夢子還是思覺失調症,重要的是要改變社會對精障者的負面印象,因為他們在康復的過程中除了靠吃藥和醫生的幫助,更需要周遭朋友的包容和關懷。
第27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1612012-12-13台北近郊山上,陳琦俊教導現代農夫有機種植,
台灣米倉,苗栗苑裡人的迷你小學,化身農村。
最近幾年,台灣的農業有不同的翻轉,包括農地被佔用、徵收的事件,時常成為全國的新聞焦點,但好的一方面,有愈來愈多的小農、微農,讓台灣農業有新的一片天,甚至吸引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投入這一塊。但是怎麼體驗做農夫的辛苦,怎樣讓台灣農業有新一代接棒呢?
跟著獨立特派員一起到苗栗苑裡,這裡有米倉之稱,也有著名的磚廠,還有一所迷你小學,學生才55人,卻有八成的家庭務農。學校從今年開始,安排一個禮拜兩堂農事課,讓學生從除草、澆水、抓蟲、施肥到種菜、做生產履歷,潛移默化學習無毒,台灣未來的機會就在這裡。
第27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1552012-12-06麥當勞中途之家事件,凸顯國人對於罕病的無知。
收容精障的康復之家,面對鄰里的恐懼與歧視,能否找到一個家?
台灣社會很有愛心,捐款從不後人,但對於弱勢族群卻較難有同理心,無法理解他們的需要,對於一些病患也因為不瞭解而產生恐懼,進一步就會排斥。繼台北市麥當勞叔叔重症兒童中途之家事件後,最近基隆也發生了社區集體抗議,不想跟康復之家做鄰居的風波。康復之家是精障者經過治療,準備要回到社會家庭的一個中途之家,但是民眾心裡還是會怕,過去有螢橋國小潑酸事件,北一女校園也曾發生過,都是精神病患做的,這就成了居民抗議的理由,難道接受治療中的精障者只能被關在杜鵑窩裡,不能有自己的家嗎?
獨立特派員除了採訪基隆這個社區,還回到當初也吵了很久的新北市新莊康復之家,居民終於和他們在一種不得不的默契下和平相處。我們也貼身採訪了一個家屬,瞭解他是多希望有精神病的弟弟能離開高牆,試著回到正常生活。多角度的報導,讓大家評評理。
第273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李金龍 -
1822012-11-30我給你福利,你來申請?
弱勢者到底需要甚麼?
自立生活,目標720小時!
上個星期我們報導了重度腦性麻痺者孫嘉梁的故事,他很努力告訴大家,身障者不是一輩子想被人照顧,只是活著有甚麼意思?其實他們也想有自己的生活空間,想自立生活。最近剛好有日本大阪西宮市的自立生活團體來台灣,他們有60位重度身障者都在使用個人助理,而且時間沒限制,全職兼職加上打工的個人助理共230人,是一個正式的工作,有保險。
每天24小時一個月720小時是全世界爭取自立生活的目標。相對來看台灣,主管機關對自立生活的概念模糊不清,甚至認為這就是居服照顧,但居服員是沒辦法協助障礙者回歸社會,活出自己的。如果政府還停留在舊思維,我給你,你來申請,未必切合個人需要。
第27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3312012-11-08
-
271
-
356
-
250
-
1322012-11-02如同「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內的教授,全臺灣有三百多名漸凍病友,
他們的靈魂被禁錮在軀殼中,只能用一個表情甚至是一個眨眼,與這個世界溝通。
儘管病魔無情澆熄他們的生命,
他們仍舊奮力燃燒,直到殆盡。
有一本暢銷小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美國作家米奇艾爾邦根據真人真事寫的長篇小說,風靡全球,還被改編成電影,去年在台灣由果陀劇場編成舞台劇,至今加演了一百場。故事在講一個老教授得了一種遺傳性疾病ALS,就跟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一樣,全身肌肉逐漸萎縮,甚至到了最後無法吞嚥,不能自主呼吸,但神智卻非常清楚,就像靈魂被封閉在軀殼裡,直到死亡。這位老教授在最後三個多月,以自己的生命當活教材,逐一講述死亡、愛與婚姻,非常感人,被視為是最觸動人心的生命教育。
在臺灣有三百多名漸凍病友,他們有的是公司老闆、業務經理、鋼琴家,還有靜宜大學、世新大學的教授,都在人生盛年,突然罹患了這樣的不治之症,獨立特派員以一年多的時間記錄了他們生命逐漸凋萎的過程,看到他們每個人都儘可能的在人生終站到來前,放大生命的力量。
第268集
文字:其他 / 攝影:其他 -
1652012-10-18浮洲合宜住宅有三成的人因為繳不出錢放棄,
當臺灣還在觀望社會住宅,南韓社宅比例早已達到6.3%。
有的還在首爾精華區,南韓政府有甚麼魄力,
讓老人弱勢都有安身的家?
一個月前浮洲合宜住宅才公佈抽籤結果,中籤率僅一成六,被形容是樂透宅,但現在卻有四分之一中籤的人因為繳不起簽約金而放棄;去年台北市推出大龍峒公營住宅也傳出有人因租金過高而不滿。臺灣把社會住宅當口號卻遲遲拿不出成績,為什麼?
鄰近的韓國也和臺灣一樣,二十多年前開始快速都市化,但卻因為採取不同的住宅政策,結果大不同。臺灣強調自由市場,貸款讓大家變屋奴;韓國則大量興建出租住宅,靈活運用都市更新,增加社會住宅數量,短短20年間公共住宅比例達到6.3%,一般人也有機會住進都會菁華區,而且還是最新的綠建築。來看南韓蝸牛的幸福居。
第266集
文字:其他 / 攝影:黃守銘 -
2222012-10-11「一人失智,全家失能」,這句話對失智者及家屬而言,
刺痛,但卻真實。
如此漫長艱辛的道路,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最近指出,過去三大德政將拖垮政府,包括七零年代公教優利存款十八趴、廣設高中大學,以及健保長照制度,其中教育和健保長照制度正是獨立特派員持續關注的議題。隨著世界人口逐漸老化,失智者越來越多,流行病學研究,65 歲以上5% 有失智症,85 歲以上增加到20%。
其實,失智症如果能及早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惡化。目前台灣已經有機構為失智長者設計專業課程與活動,讓他們多動腦、多運動,減緩退化速度。但可惜絕大部分失智長輩都在家,能接受專業照顧的少之又少,全台總共才四間團體家屋,和需求不成比例。
第265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124201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