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社福弱勢
36
社福弱勢
文字:李婕綾
攝影:張智龍
2022-04-06
銀髮健身房
為了配合雲嘉地區高齡友善城市的政策,經濟部技術處主導自行車中心,在嘉義成立健康促進部門,執行健康促進計畫。計畫小組成員不但開發了一套針對長輩體適能狀況的監測指標,還進行一系列的運動規劃及器材開發,其中器材開發不但結合遊戲元素,還具備運動、復健功能,宛如銀髮版的健身環大冒險。
第744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39
社福弱勢
攝影:鄭仲宏
2022-03-23
前進超高齡社會-豐富生活
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未來會有更多比例的長者需要照護,但與其讓照顧成為沉重壓力,不如思考如何讓長者能有對生活期盼的動力,而能適度照顧自己也支持他人。
在比利時及荷蘭推動許多新方法,找出每位長者的生活期待,陪伴長者做長者們覺得重要的事情,這些執行起來並不容易。但如果願意花心思研究,再調整照顧流程與編制,卻能達成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雙贏。
第742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40
社福弱勢
系列報導:維護治安與偵辦刑案
攝影:鄭仲宏
2022-03-16
友善失智協尋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腳步加快,失智人口逐步攀升,很多家庭都面臨家中失智長輩出門後,卻找不到路回家的挑戰和擔憂。
警政署最近通令各地警方要重視失智協尋,但怎樣找人,卻是門學問,遇見失智者該有什麼態度,如何應用失智知識來因應,都需要努力。因此警方收集個案影片檢討,嘗試新的訓練,希望未來警方和民眾有效配合,能預防走失,即使走失,也能降低不幸,讓失智者再次回家。
第741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30
社福弱勢
攝影:張智龍
2022-03-09
社區‧共生‧我的家
過往農村社會雞犬相聞的時代,往往只要家裡有事,左鄰右舍都會彼此幫助,這樣互助的精神,如果在現在的社區營造形式來看的話,是一種共生的概念。透過社區所建立的平台,以及各種服務模式,社區居民可以彼此互相幫助,是共生社區最主要的精神。
我們要透過報導帶您認識目前最常見的跨代共生,以及發展中的跨群、跨域共生,看看這些社區的人如何互助生活。
第740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
張智龍
38
社福弱勢
文字:萬真彣
攝影:黃政淵
2022-02-23
寵物保險 不保險?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1年新生兒的登記數量,累計至9月止,約有11.2萬人;但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卻統計出,同一期間內,全台貓狗新增認養登記數量,卻高達15.8萬隻,正式超越新生兒登記數量。
隨著社會經濟環境變遷,寵物逐漸成為家庭重要陪伴者。和人一樣,寵物的醫療費用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但寵物沒有健保,所以台灣寵物險的需求,這幾年都呈倍數成長。
不過比起先進國家,台灣寵物保險市場的發展仍較為落後,業者也還在摸索怎麼設計出適合台灣社會的保單。目前台灣寵物保險的制度如何?有哪些條款可能發生爭議?
第738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
黃政淵
37
社福弱勢
攝影:鄭仲宏
2022-01-12
前進超高齡社會–強化營養
政府委託民間的研究顯示,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高達近七成有營養不良或營養不均的問題。如果不能改善,不但影響個人生活品質,更是邁向超高齡社會的潛在風險。
俗話說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的重要性。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很多,過去偏重宣導食物的營養資訊,不過許多新研究顯示,其實吃的氛圍與方式,一樣會影響用餐的意願,與食物營養的吸收效率。現在我們要將鏡頭轉到奧地利,一起來看看,因應這種趨勢而發展的創新社交共餐,和先進的中央廚房。
第733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49
社福弱勢
文字:婁雅君
攝影:羅盛達
2021-12-15
他們的異視界
台灣多數人都有驗光配鏡的經驗,但是驗光是極為複雜的專業知識,並不是一般在眼鏡行所看到的,誰都可以使用的驗光機器,就能夠檢查出正確的度數。在台灣有一群人,成立了低視能防盲學會,他們分別有眼科、視覺障礙和驗光專業,協助低視能患者進行視覺評估找到適合的輔具。不過,這些患者未必都能接受到最專業的協助,因為不是每個輔具資源中心都有驗光人員的配置。現有的制度存在什麼問題?
第729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羅盛達
30
社福弱勢
2021-12-08
隱者地圖
有些人的生命一時失落,不代表再也沒有機會重拾日常,紀錄片《隱者地圖》, 探訪城市的角落裡,有些人因為失去工作,或家人遺棄,而流落街頭、居無定所、三餐不能溫飽。像是小梅姐和順福哥,因故成為獨居老人及城市街友,他們對人生充滿絕望,一度認為人生不再有機會,直到參加了楊兆琪等人成立的另類城市導覽計畫,讓他們這群隱身在城市角落的人,重新感覺有了新的人生。
第728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36
社福弱勢
攝影:鄭仲宏
2021-11-17
前進超高齡社會-創造契機
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刻板印象,可能是會有更多人因為年老需要幫助,因此各國努力倡議運動、飲食及社交來延緩失能。但後來發現生命的價值不只是延緩失能,還要老有所用、能夠生產貢獻、互相幫助才是帶給熟齡人生的幸福動力。這些新的理解讓大家開始思考創造機會給慢性病、身心障及衰弱者等多元族群發揮所長,透過彼此的貢獻與互助,自然形成一個社會安全支持網絡。
第725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38
社福弱勢
攝影:鄭仲宏
2021-10-13
前進超高齡社會-社區照顧
推廣延緩失能,是國內外超高齡社會的共識。在社區開設闢懷活動據點,來讓更多資源投入是典型的策略。不過新一代的據點做法,除了科學化回應老人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希望誘發老人願意運動和參與貢獻,一起來看看挪威的社區據點怎麼做。
第720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35
社福弱勢
文字:萬真彣
2021-09-29
疫情下的就業難題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雖然台灣的經濟在出口支撐下,2021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可以達到3.69%。但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疫情最嚴峻的6月份,台灣的勞工失業率高達4.8%,創10年新高。
國內勞動市場受疫情衝擊,產生惡化的情況,需要被檢視與關注。政府做的超前部署不只有防疫政策,產業轉型及勞工就業也同樣需要前瞻思維,才能帶來轉機。
第718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
黃政淵
39
人物故事
攝影:鄭仲宏
2021-09-22
前進超高齡社會-失智照顧
失智者因為腦功能受損社交受限,自己不好過,照顧者也辛苦。但是隨著照顧方式的發展,不用鎖或綁來限制失智者的自由,而是讓他們也能享有生活樂趣,感受自主尊嚴,照顧者也可以更放鬆輕鬆的完成工作。這些創新不需要高額經費也可以達成,一起來看看奧地利在超高齡社會如何翻轉失智者的照顧挑戰。
第717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37
社福弱勢
攝影:鄭仲宏
2021-07-21
風險家庭預防性訪視
疫情後停課停學,不少身心障日間照顧場所也跟著暫停,許多需要特別幫助的人無處可去,造成不少家庭問題,例如家庭暴力或是三餐不繼等困境,有些案件甚至需要警察介入才能解除危機。疫情讓許多高風險家庭更為惡化,於是南部的社工群在疫情升級時,規劃高風險家庭的預防性訪視,希望能防範於未然。
第708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40
社福弱勢
文字:婁雅君
2021-06-23
凍與動之間
全台灣大約有一千多名的漸凍症患者,罕見疾病的處境,鮮為人知。近年來,漸凍人協會與不同性質的團體合作,希望讓社會更了解他們的狀況。這兩年他們和舞蹈團體合作,由擅長身體舞動的舞者,來詮釋漸凍人的議題。
這個疾病,因為運動神經元退化,導致身體肌肉萎縮,只要有肌肉的地方,都有可能產生退化。一般人比較容易理解的是肢體上的退化,難以想像的是,連呼吸、吞嚥都有可能因為肌肉萎縮,而影響功能。在照護上,也來得更為艱辛。漸凍症病友和家屬,要面臨比多數疾病更為困難的挑戰,一起來瞭解他們的遭遇。
第704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劉建邦
44
社福弱勢
文字:萬真彣
攝影:黃政淵
2021-06-16
當我們同在疫起
疫情三級警戒期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國人,儘量在家不要出門,也讓大家過了一個和往年不同的端午佳節,近來街上也因此顯得冷清。
不過這一波疫情升溫,受到最大衝擊的還有許多弱勢族群。沒有住所的街友,成天暴露在戶外,讓不少人擔心,他們會不會成為防疫破口呢?而之前發生獨居老人在家中死亡後,才被確診罹患武漢肺炎的事件,又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憾事再發生?另外,嚴峻的疫情對身心障礙人士來說,增加了哪些生活上的困難?
第703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
黃政淵
46
社福弱勢
文字:萬真彣
攝影:黃政淵
2021-04-28
記憶咖啡館
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果揭曉,83歲的安東尼霍普金斯二度勇奪影帝,同時也刷新了奧斯卡最年長得獎者的紀錄。而他在電影《父親》中扮演失智的父親,細膩動人的演技更讓失智症的話題再度被關注。
獨立特派員長期關注失智議題,我們也發現,雖然老年失智討論度最高,但除了65歲以上的老年失智症外,還有未滿65歲就被確診為失智症的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也需要被關注。
在台灣就有一家咖啡館,裡面的員工大都是年輕型的失智症患者,他們積極對外互動,讓大家看見他們的樣貌,也彼此陪伴,一起接受課程,家屬之間也能相互交流,成為他們很大的支柱。
第696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
黃政淵
最前
2
3
4
5
6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