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112
-
83
-
167
-
93
-
732011-08-11一個在二次大戰,幾乎被夷為平地的地方。
政府是用什麼方法,如何重新規劃、打造一個截然不同,
全新風貌的城市--荷蘭的鹿特丹。
台灣的條件或許不盡相同,但也能創造出屬於台灣的好宅夢。
荷蘭鹿特丹,這個在二次世界大戰幾乎被夷為平地的城市,市政府是用了甚麼樣的決心和方式,軟硬兼施、長期規劃來重新打造一個城市的樣貌,而台灣近年來,高房價、社會住宅、蚊子館閒置空間的再利用等議題,觸發大家對於住宅政策和生活環境的反思。
獨立特派員的荷蘭好宅系列報導,為您完整呈現荷蘭住宅歷史的演化過程,台灣的時空環境和歷史條件和荷蘭雖然都不同,但他山之石結合在地經驗,也可以創造屬於台灣的好宅夢。
第208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賴秉寰 -
742011-08-11
-
72
-
862011-07-29
-
108
-
822011-07-22
-
782011-07-22荷蘭多樣性的社會住宅,不但讓居民享受高品質的生活,
更打破不同階級達成社會融合的目標,不過這種成果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經過許多演化和學習的過程。
荷蘭多樣性的社會住宅不但讓居民享受高品質的生活,更打破不同階級達成社會融合的目標,不過這種成果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經過許多演化和學習的過程。
接著我們要帶您到荷蘭東南區的Bijlmermeer(拜爾美米爾),這個1970年代被阿姆斯特丹政府以未來之城概念打的大型社會住宅社區,後來竟然變成外來移民聚集,犯罪率最高、類似貧民窟的黑暗之都,阿姆斯特丹政府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和高昂的代價,進行區域更新,才讓Bijlmermeer順利轉型,成為充滿多元文化的生活空間。
到底荷蘭人從這個案例中學到甚麼慘痛的經驗,又是如何化危機為轉機,讓這個社區敗中復活?
第205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賴秉寰 -
87
-
76
-
98
-
1232011-04-23社子島的孩子因為社福團體的介入,適當填補了政府功能的缺口,
透過多元的學習,孩子們重拾的自信和笑容是他們未來成長最大的資產。
說起台北市的社子島,很多人對它的印象就是有很多堤防、容易淹水的地區。也因為這個緣故,從民國59年開始,這個區域被劃入為台北市的滯洪區,也開始長達40年的禁建時期。
這也讓社子島雖然是在台北市的士林區,但卻有了完全不同於都市的面貌,甚至連基本的公共設施都沒有。這樣的歷史時空,長期下來,社子島的人口逐漸外移,留下來的弱勢人口則比例偏高,學童能夠獲得的資源也相對偏低。
前年開始,有社福團體在這裡進行課後輔導,除了輔導學校功課之外,還有不同的才藝課程。讓學童在這裡不但可以獲得缺乏的資源,也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自信和笑容。來看記者婁雅君、李金龍的報導。
第193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
1112011-04-09三鶯居民,住在國宅裡,可是有20戶都繳不起房租,最多的,積欠了高達20多萬元的租金。
這一群當初被政府安置進來的河川地原住民,現在面臨了甚麼樣的難題呢?
三年前,台北縣政府強制拆除境內的河川地部落,引起了許多抗爭和衝突。當時,縣政府打算將這些居民,安置到三峽的隆恩埔國宅。不過,在拆除了三峽的三鶯部落之後,當時的縣長周錫瑋,緊急喊停,並承認強迫原住民入住國宅的政策並不適當。不過,已經有一部份的三鶯居民,在拆遷過程中,搬進了國宅。三年後,還有21戶的三鶯居民,住在這裡,可是有20戶都繳不起房租,最多的,積欠了高達20多萬元的租金。這一群當初被政府安置進來的河川地原住民,現在面臨了甚麼樣的難題呢?記者婁雅君紀岳君帶我們一起來關心他們的處境。
第191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紀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