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3日,南韓舉行第21屆總統選舉,由共同民主黨推派的候選人李在明,贏得大選。南韓戒嚴事件引發的政治動盪暫時落幕,不過新政府的挑戰才正要開始。李在明對內如何挽救經濟,團結國家;對外如何平衡美中關係,與北韓展開對話,考驗著他與執政團對的智慧。
李在明主打務實外交 關稅挑戰如何拆彈?
這次的南韓總統選舉,由於是尹錫悅遭彈劾下台後所進行的改選,因此沒有職務交接期,當選隔日,李在明便立即宣誓就職,走馬上任。李在明就職演說中,強調務實主義的外交策略,在「堅實的韓美同盟」基礎上,朝向全面戰略同盟,包含經濟、科技、安全等方面來推動。
國民力量黨議員金龍泰指出,俄烏戰爭還看不到有結束跡象,還與美中霸權競爭相關聯,最近包含稀土在內的供應鏈方面,中國占有很大優勢。為了警惕這些風險,美國、日本、歐盟、台灣等維護自由民主的國家形成連帶關係,韓國必須與這些國家共同合作,非常重要。
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北韓檔案研究室研究教授李正昊認為,川普執政以來,與既有的盟友,不只是韓國,有明顯的摩擦。但是以積極的角度來看待的話,韓國仍需要美國,而美國在亞洲地區也離不開韓國。
經濟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南韓,新政府首要難題便是美國關稅挑戰。
延世大學經濟系教授趙誠訓分析,首先,關稅戰爭,並非只針對南韓,而是美國對於全世界進行的課稅。對韓國而言,主要出口是半導體與汽車這些產業。像韓國的三星電子或海力士這類企業,其產品在美國屬於獨占性供應,因此對這些產品一律徵收25%的關稅是困難的。

李在明曾被貼上「親中」標籤 朝鮮半島情勢舉世關注!
在國防方面,南韓亦十分仰賴美國。目前駐韓美軍人數約有兩萬八千名,韓國境內有七十多個美軍設施。為應對來自中、俄與北韓的威脅,韓國軍隊與駐韓美軍定期舉辦聯合實彈軍演。選前,李在明被對手陣營貼上「親中」立場的標籤,大加撻伐,而他對台海問題的發言,也引發熱議。
梨花女子大學斯克蘭頓學院教授余成振表示,比起尹錫悅政府,(李在明)更可能對中國展現友善的姿態與外交手段。但因為有川普的存在,也不能輕易地過度靠近中國。所以這部分需要持續進行戰略性思考,不太可能採取會引發矛盾的行動或政策。
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朱立熙認為,因為韓國的地緣政治,他跟中國靠得很近,需要中國的市場。第二點,他(南韓)希望中國能夠去約束北韓。不過,現在整個情勢改變了,北韓反而跟俄羅斯走得更近,他還派兵去支援俄羅斯打烏俄戰爭。所以在這樣情況下選擇親中,中國不一定理你(南韓)。

地緣政治同時凸顯出「對北政策」的重要性,雖然李在明政府釋出對話與接觸的善意,不過專注提升核武與導彈實力的金正恩政權,對重新展開對話有多少意願,尚待觀察。
選後南韓走向三權合一 社會對立現象待解
這次李在明主要的競爭對手–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在新村造勢活動現場,細數李在明涉及的法律官司。當中包含大莊洞、柏峴洞開發弊案等多起案件。李在明的人權律師形象,引發不小質疑。
根據南韓憲法第84條規定,「總統在任期間不受刑事起訴,內亂、外患等罪除外。」外界預料,李在明相關案件,都將暫停審理。
此外,李在明上任,加上共同民主黨國會席次過半,被視為「完全執政」的時代來臨。國民力量黨議員金龍泰在選前接受訪問時,就已指出南韓政局未來的隱憂。
國民力量黨議員金龍泰表示,如果李在明當選總統,有可能會導致三權合一,也就是說可能形成一種單極體制。這意味著,實際上總統府將掌握政府預算編列權,立法部門本應行使的制衡權力被削弱,在野黨議員無法對總統形成有效制衡。
戒嚴事件後,南韓民主體制遭遇空前的考驗。然而,面對政治動盪不安、經濟內憂外患、物價嚴重通膨、社會對立撕裂,南韓政府與人民,此刻才正要迎來艱鉅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