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首頁
主題分類
民生
民生
52
醫療公衛
攝影:周明文
2023-04-26
打開大腦黑盒子
醫學進步,一般身體病痛只要經過電腦斷層或是磁振造影等檢查儀器,多半就能找到病變的位置,對症治療。不過對於和大腦相關的疾病,如腦神經退化的失智症以及憂鬱症和思覺失調等,因為大腦機制非常複雜,科學家們一直在持續研究當中,他們利用各種儀器希望監測了解大腦活動及奧祕。
現在隨著大腦科學的發展,慢慢發現這些大腦疾病和額葉及顳葉相關,進一步希望跟著腦神經連結及路徑,找到對症治療的方法。雖然大腦神經網絡非常複雜,不過隨著腦科學發展,未來這些腦神經退化以及精神疾病,可望得到更精準有效的治療。
第798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
周明文
27
醫療公衛
2017-07-11
精障解碼
台灣的精神醫療雖然進步,但由於健保給付的問題,使精神科醫療大樓越蓋越多,都偏重住院治療,而不願積極投入病人的社區復健,更別說協助就業。因此即使病人的病情好轉,大部分精障者還是退縮在家,長期憂鬱病情一再復發。
而有的家庭甚至把照顧責任推給醫院,有些人在精神科慢性病房一住就是十幾年。在國外先進國家,他們對精障病友是以個案為中心,從病人發病、復健,甚至於就業,透過長期陪伴與支持系統,一步步協助他們重新回到社會上。而唯有這樣,精障病友才不會被他們家庭和社會一直視為沉重的負擔。現在台灣也有機構和醫院朝這樣的目標努力,希望協助精障病友有機會走出被禁錮的人生。
第504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
李金龍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