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公衛
-
222017-03-28長照 2.0上路後,其中一個主要精神是希望老人在地老化,能在社區就近獲得照顧。不同於人數動輒數十人的機構照顧方式,家庭托顧是在一個居家空間,讓兩到四位失能程度不同的老人,發展出更多彈性與創意的照顧方式。
例如聖母醫院在台東成功鎮的家托站,被照顧的部落老人,可以跟不同障別的年輕人一起接受照顧、一起互動。屏東基督醫院,則已經在幾個原鄉部落推動一村一家托站。
以三地門德文村部落的家托站為例,這裡是排灣族與魯凱族交會的部落,老人也以這兩個族為主。他們來家托站的時間充滿彈性,不一定每天來,可以分早上、下午,一個禮拜來一天、二天至五天都可以。照服員有空檔時,還可以到部落做居家服務,彈性很大。
第481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162017-03-28一位三十幾歲的年輕醫師余尚儒,全家在去年秋天搬到台東縣泰源的無醫村,跟醫院一起合作推動居家醫療跟社區照顧合作的故事。醫病關係是醫療體系中重要卻常被人忽略的一環,大學畢業後有機會到原鄉部落服務,跟著家醫科總醫師巡迴醫療的余尚儒,在原鄉部落體會了簡單而真摯的醫病關係。後來又參與安寧療護,並在就讀公衛研究所時,提出了醫療長照複合體的概念,認為醫療與照顧密不可分。
2014年後他年年參訪日本的在宅醫療,並決定將自己這幾年的綜合體悟,落實在工作中。去年秋天余尚儒應台東聖母醫院的邀請,全家搬到屬於無醫村的「泰源村」,希望由這裡開始做起,建立本土化的「在宅醫療連繫據點」模式。並讓台灣各地根據不同的需求,長出不同的果實,讓社區照顧體系能跟在宅醫療連結與合作,對病患、社區老人做最人性化的服務。
第47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182017-03-28長照2.0強調社區化,「家庭托顧」就符合這樣的特性。也就是白天將家中需要照顧的失能老人,送到照顧服務員的家裡,讓他們在就近的社區裡接受照顧,晚上又可以回到自己的家裡,是一種介於居家與社區照顧間的服務模式。
基於小而美的社區化原則,一個家托站,規定只能照顧四位老人。除了主要照服員之外,還需要有一位替代照服員,就照顧人力來看,等於是二個人照顧四位老人。這樣的人力配置,以及他們的照顧方式與服務內容,其實都比老人一個人獨居在家,或者接受移工照顧,有更多人際互動與社區活動的參與。
目前台灣整體家庭托顧的規模並不大,但都會區跟原鄉都陸續在推動,未來應該有更多成長的空間。
第47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212017-03-28多數人對於安養院的觀感偏向負面,認為照護品質不佳,甚至揶揄住在裡頭猶如三等公民,天天就是等吃飯、等睡覺、等著上天堂。現存的照護現場,的確存在一些令人不忍的畫面,很多老人因為躁動、或是因為容易拔除身上的管路,而遭到綑綁。這種約束行為,不但行之有年,甚至被認為是避免老人發生危險的必要之惡。
但是在日本等國家,早已明文禁止這種約束行為,台灣在照護觀念上還遙遙落後。幾年前,有機構開始引進日本的零約束和自立支援的照護觀念,讓機構裡的老人,不再只能淪為三等公民。當一個臥床的老人,還有重新站起來的機會,不只讓老人家重拾自信,也讓其他照護機構開始思考,照護模式應該要翻轉了。
第473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17
-
19
-
13
-
23
-
16
-
18
-
202017-03-27有時候只要腦袋轉個彎,加點巧思和執行力,在公共政策上也可以有雙贏甚至多贏的成果,就像政府每年都花無數經費來推廣健康促進,但成效不一。
以糖尿病為例,台灣現在的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百萬人。家裡有糖尿病患者的觀眾朋友們,對於糖尿病患飲食禁忌之多恐怕都不陌生,一般外食也很難買到合適的食物。再加上知識不足,患者常常飽受糖尿病之苦,甚至導致失明、截肢也時有所聞,是非常可觀的社會成本。
而隨著老年人口增加以及飲食西化,糖尿病引發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早找到對策,很可能成為台灣長期照護的重要挑戰。在丹麥,為了維持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品質和控制未來醫療支出,近年來在各地廣設健康預防教育中心,重視培養講解人才和提供實作機會。
與其只是告知糖尿病患者飲食禁忌,他們主動安排糖尿病患者參與烹飪課程,教導糖尿病患者如何選擇並正確烹煮適合自己的食物,才能控制病情也享受美食。
第462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12
-
13
-
18
-
9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