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
174
-
1402009-12-19馬英九總統在上星期三國際人權日的前一天,宣佈國際上兩個重要的人權公約,包括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台灣正式生效。人權這個字眼聽起來很抽象,但人權卻是我們生活週遭無時無刻都存在的議題。
就像是今年有23萬人休無薪假, 那麼這些勞工有沒有受到勞基法最低工資17,280元的保障?符不符合這兩部國際公約所訂定的標準呢?這就是勞動人權。回顧2009這一年,台灣人權促進會按照往例選出了台灣十大人權新聞,在這當中,還有很多違反兩公約的地方。他們呼籲政府在簽公約、贏得人權聲望的同時,也要回過頭來看看,台灣的人權狀況,到底有沒有名實相副呢?
2009人權問題的頭條新聞,就是馬總統宣佈「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台灣施行生效。這兩個國際公約是聯合國在1976年宣佈生效的國際公約。是非常重要的人權法典。台灣在今年3月31號由立法院通過,12月9號由總統公佈在台灣生效,法務部也表示,將根據這兩個公約檢討台灣的法律法規有沒有違反人權之處。而台灣人權促進會也在2009歲末年終之際,邀請各界NGO,根據兩公約的精神,就台灣各方面的人權狀況,提出需要檢討的地方。
在勞動人權方面,台灣勞動陣線認為,23萬人休無薪假,政府坐視資方鑽勞基法漏洞。這違反了經濟社會文化國際公約第七條,對於工人工作條件的最低限度保障,給予所有工人的報酬,必須可以保證他們自己和家庭,有可以過得去的生活。因為不景氣而造成勞工必須無薪休假,勞陣認為,這並不是勞工的過失或責任,所以不管實際工作天數如何,勞工應該要有最低工資的基本保障。勞陣指出,許多勞工在休無薪假的同時,卻發現自己變成派遣人員,薪水和工作條件大打折扣。
在原住民人權方面,莫拉克災後重建條例讓原住民因為遷村,面臨文化滅絕的憂慮。這至少違背了ICCPR的第二十七條,少數族群享有自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權利。
在新移民的人權方面,移民政策雖然小有進步,但是對中國配偶和其他國籍的配偶,還是有差別待遇,違反了兩公約第二條,不得歧視的規定。南洋台灣姐妹會認為,大陸配偶取得身份證需要六年,比其他國籍的外配需要更長的時間,這是明顯的族群歧視。 另外在司法人權方面,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主張, 羈押在看守所的被告並不是犯人,和律師見面的談話,不應該被監聽。這不但是ICCPR第14條的規定,也受到憲法所保障。
十大人權新聞,最後在公民與政治的權利方面,集會及言論自由相關修法,無法擺脫威權陰影。並沒有達到ICCPR第19條規定的標準。台灣人權促進會主張,集會遊行法應該從許可制改為報備制。 台權會認為,當人民要以集會遊行表達言論自由的時候,如果都必須得到政府的同意,那麼政府可能以各種藉口不同意。一年前,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掌握情資優勢的台北市政府,將多數路權都申請下來,阻止反對者到場集會抗議。第四次江陳會,執政者會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抗議的群眾,在保障陳雲林的人身安全,以及台灣的言論自由兩者之間,完美演出呢?
第128集
文字:呂培苓 / 攝影:賴秉寰 -
114
-
1452009-12-10
-
1232009-12-10vuvu在哭泣,還是在生氣?八八水災,沖出來義村幾十年來缺乏建地、只好向河川爭地的違章建築問題。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的山坡,因為土石崩落,看起來好像山壁上出現了好幾張祖靈,vuvu的臉孔。村民有人說是在祖靈在生氣,有人說是祖靈在哭泣。
來義村東西兩個部落,有五十幾戶被大水沖走,另外還有五十幾戶被土石重創,無法居住。不過這總共一百一十三個受災戶裡面,只有八戶被政府承認,領得到救助金。因為其他一百零五都是非法佔用河川地幾十年的違章建築。怎麼會這樣呢?原來部落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林班地,只能種樹造林,不能蓋房子住人。
八八水災之後,政府說來義村是危險部落,必須要遷村。很多村民不想走,但是留下來不但要受到水災和土石流的威脅,而且繼續是沒有門牌號碼的違章戶。而如果選擇遷村,新的部落一樣沒有土地所有權。來義村的村民,正面臨一個改變未來的艱難抉擇。
第127集
文字:呂培苓 / 攝影:賴秉寰 -
1722009-12-03每到選舉,在候選人的政見中,總少不了建設承諾。根據公共工程委員會在前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台灣閒置的公共建設,列管案件超過150處,投資建造金額高達474億元,這還不包括一些隱藏在基層鄉鎮中使用率低到可憐的蚊子館。
獨立特派員選定被列入瀕臨破產鄉鎮,今年還因為官司事件被法院凍結公庫的雲林縣,從雲林縣的故事來看看台灣夢幻工程的荒謬程度。行政院推出 4年5000億元的擴大公共建設方案,第一年打算執行1491億元。為了預防有更多蚊子館出現,監察院已經通過提案,要在今年全面清查台灣所有閒置的公共建設。這份清單,能不能讓公部門在建設前有更多的警惕與思考?希望大家一起來關心。
第126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1242009-12-03政府左手扛債務,右手扛水泥。不斷建設,不怕債留子孫。但是建設的成效又是如何?擴大內需,在總統大選後出現的第一筆最大型的計畫補助預算, 中央拿出了583億補助地方建設,在當時就引發了爭議, 包括八天內提出計畫送交中央,過於草率決定建設目標, 要求在一年內完工也忽略了施工品質管理的重要。
審計部在今年提出了審核報告,令人驚訝這麼大筆預算的執行率只有三成,而原本計畫可以提高0.45%經濟成長率的目標,也兩度修正至0.15%。獨立特派員追蹤擴大內需方案的執行成效, 發現有鄉鎮將路燈蓋到別鄉去,該亮也不亮,備受爭議的政治建設也悄悄完工,計畫招標。
錯誤政策比貪污更可怕,限於篇幅,這一系列報導透過部份縣市的例子,來看地方建設的浪費與錯誤,這並不是指責單一首長的政績,希望請您一起用這個角度思考,建設與不建設中,看不見與不被看見的建設,付出的代價成本有多大,值不值得您用選票先做決定。
第126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余榮宗 -
1642009-12-03週六就是第十六屆的縣市長選舉, 因為部分縣市升格為直轄市,今年只有十七個縣市進入選戰,其中有十位縣市長爭取連任,七個縣市將出現新面孔。 近年來媒體的施政滿意度調查推波助瀾,造成了一種現象:縣市長努力向中央爭取經費,做看得見的建設,以獲得「五星級首長」的評價。
但廢省後地方財政收入大幅縮減,幾乎都是靠中央統一分配資源的態勢下,地方建設需求,變成了藍綠兌現競選支票的機會。而有些縣市窮得沒辦法給公務員的薪水,卻照樣舉辦各種節慶、大興土木建設文物館,造橋鋪路的工程不減反增。
本報導帶您從地方政府的負債問題跟地方建設的成效 來觀察縣市首長的施政能力。明年地方政府將舉債三千八百億, 如果沒有中央補助,有十六個縣市連公務員的薪水可能發不出來。
在看縣市長做了多少建設之前,先來看看他們留下了多少債務。
第126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余榮宗 -
1422009-11-26公廣集團新聞平台的八八重建、在地新聞聯播這個星期除了持續關心高雄縣的重建進度,
也要帶您到屏東縣的佳冬鄉和三地門鄉。
佳冬鄉一些地方的排水溝裡,還是塞滿了汙泥,部分隄防淘空的問題也還沒有解決,而幾個原住民鄉的工藝產業,也因為災後沒有觀光客而乏人問津,現在一些藝術家聯合起來推出了網路銷售平台,希望不能到災區的民眾也可以上網看看他們的創作。
高雄縣部分災民在上個月25號 ,搬進杉林鄉月眉農場旁的組合屋,不過兩個禮拜下來,卻發現這個地區水壓不穩,自來水時有時無 ,家家戶戶的浴室都擺滿水桶水箱 ,趁著水來的時候趕緊儲水備用, 原來月眉地區是自來水管線末端, 原本水壓就不足, 經過加壓又把老舊水管沖裂 ,進駐兩個禮拜, 幾乎天天都會無預警停水, 紅十字會緊急加裝四座水塔, 總共可以儲存20公噸的水備用 。
不過有村民擔心,月眉農場附近是永久屋預定地 ,未來不只居住人口會增加,規劃中的有機農場也需要灌溉,政府應該及早思考供水問題,才不會讓缺水的情形再度發。八八風災過後已經三個多月,佳冬鄉的魚塭和水溝仍然到處都是泥巴,大排的爛泥至少有兩公尺那麼深。抽砂機的大水管直接伸入泥巴裡,希望可以把淤泥全都抽乾淨,村民擔心排水不通,萬一下雨社區會再度淹水,這裡的污泥早就結成硬塊,村民沖水把土軟化才能清理魚塭,不過泥砂隨著水流入水溝,排水道裡又有各種管線,根本沒有辦法動用大型機具開挖。
第125集
文字:其他 / 攝影:其他 -
1612009-11-26在恆春半島的東岸有幾戶人家,住在一所廢棄的小學教室裡已經住了四年。這裡頭有個小孩從剛要進小學,到現在已經讀國小五年級了,他們是一群被遺忘的海棠颱風受災戶。
四年來,地方政府每到選舉就承諾會幫他蓋房子,選完了,承諾也就隨風飄散了。今年八月發生的莫拉克風災媒體有大篇幅的報導,政府單位和社會各界都投入龐大的資源救災和重建,但是這群沒有媒體關注的災民同樣也是失去了家園,卻沒有得到相同的協助。
縣政府解釋那是因為目前除了921和莫拉克之外,台灣並沒有針對其他災害的救災與受災戶重建問題設置特別條例,因此海棠受災戶只能「回歸」一般法,問題是,一般法並沒有在重建方面多所著墨 這群受災戶同樣失去了家園,卻只能坐困愁城 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嗎?真的只能讓這些受災戶怨嘆自己「遇錯了颱風」嗎? 請看看他們的遭遇,想想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第125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
1752009-11-25國內知名的觀光景點南投廬山溫泉,上個週末舉辦了溫泉季的開幕活動。廬山溫泉在去年的辛樂克颱風受到重創,今年的莫拉克也同樣災情慘重。
基於安全考量,政府開始規劃廬山的遷建案,如果成功,它將是國內第一個風景特定區的遷村案例。您也許也到過廬山泡湯旅遊,但是您知道嗎:三十多年來,這整個區域,幾乎是違建大集合。從商店、到民宿,幾乎沒有建照、也沒有使用執照。本報導帶您到廬山走一趟,看看實際的狀況。同時,也討論廬山在遷村與不遷村之間的進退兩難。
走過將近半個世紀的風華,廬山和溫泉,已經成了不可分割的兩個名詞。但是一年兩次風災,卻讓溫泉業者的投資,真的泡了湯。一座吊橋,將廬山分成了兩個世界,受災的想走,沒受災的想留。 吊橋靜靜地佇立著,數十年來,它承載過無數的遊客,來來往往。吊橋依舊,廬山,卻變了容顏。
塔羅灣溪的下游,怪手和砂石,正在進行一場澎湃的疏浚交響曲。對於民宿業者來說,這可不是件浪漫的事,多年的經營,就這麼給埋在土石堆裡。 業者達成共識,把一樓當作地基,不再清理了。因為這樣的損失,已經不是第一次。好不容易清理完,又來一個八八水災,所有的投資都泡了湯。有業者叫苦連天,也有人不玩了。 蔡鬆田的民宿,就位在吊橋下方,自從去年辛樂克之後,一直沒有恢復營業。今年七月本來打算重起爐灶,卻是天意難違。看著以前的泡湯區,只剩下眼前的一堆廢鐵,蔡鬆田打算,永遠放棄這個地方。
當地人以吊橋為界,將廬山分為兩個區域,下游受災嚴重,上游幾乎沒有災情,業者對於遷村的看法,大致上也是以此做為區隔。廬山地區總共有六十多家業者,幾乎全數不合法。這個問題,得追溯到民國六十五年,廬山溫泉被指定為風景特定區,卻沒有立即公告禁建,造成一股搶建風潮。當年違法濫建的問題,如今因為風災而浮上檯面,業者希望遷村,並不是毫無條件地離開。但也有業者自知違法在先,只想維持現況,繼續在廬山營業。
不過這些業者也點名南投縣政府,當初沒有盡到規劃的責任,之後又不積極取締違建,他們認為責任不能完全推到他們的頭上。我們訪問了南投縣政府,發現經歷了兩次風災,廬山應不應該遷村?違建要不要拆?縣政府的態度,果然真的是三十年來如一日。
南投縣政府委託逢甲大學教授高孟定,進行廬山溫泉的遷建計畫。高孟定參與多次行政院召開的相關會議,知道中央原本的態度認為,補償不合法的業者,既沒有法源依據,也不合乎情理。不過今年的莫拉克重創廬山,莫拉克的災後重建特別條例,卻替這種不合情理法提供了的補償解了套。根據第二十條的內容,只要被劃定為特定區域的災區,必須強制遷村者,就能夠獲得相關的救助和補償金。
聽起來,不合法的業者可以因此而獲得補償,社會的公平正義好像成了最大的輸家。但這個問題在辛樂克和莫拉克之後,似乎也不該再拖下去了!因為中央地質調查所從民國九十六年,就開始監測緊鄰廬山的母安山的地層滑動狀況。根據地調所的監測,辛樂克颱風當中綺麗飯店的倒塌,和母安山的滑動有關,一旦豪雨或地震發生,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崩塌,後果不堪設想。
地調所提出了嚴重警告,但是也有業者基於利益考量,對於這樣的評估卻寧願半信半疑。他們期待泡湯旺季的來到。但是過完這個冬季,之後呢?明年的颱風季節,會不會又重來一遍?不遷村,怪手的每一鏟,都要納稅人共同埋單。現在搭著重建特別條例的順風車,廬山長期以來不合法的問題總算有機會解套。 如果依照南投縣政府的評估,將業者搬到離廬山不遠的春陽台地安置,初步估算下游地區的遷建費用需要八億元。
至於該怎麼補償?社會輿論能不能接受?天平的兩端,就看南投縣政府,如何拿捏。這則報導,也請大家一起來思考,搬與不搬的兩難。不知道您贊成哪一個選項?
第125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
1112009-11-20從桃園縣大漢溪畔的撒烏瓦知部落,認識河岸阿美獨特的文化。
獨立特派員這兩年陸續報導了從東部遷徙到西部城市工作,並且居住在河岸或者海岸地區求生存的阿美族人,爭取居住權,並且建立部落文化的故事。我們特別彙整了2008年和2009年的這些報導,製作成「河岸阿美」的網頁,希望大家對於這群同胞,以及他們為台灣社會帶來更豐富的文化景觀,有更清楚的認識和理解,歡迎您上網點閱。
今天我們要帶您來看的是,曾經因為桃園縣政府要興建自行車道而遭到強制拆遷的撒烏瓦知部落,現在已經靠著族人的雙手,完成重建工作,並且在上個月底,才舉辦了部落的ilisin豐年祭。一起來看看,這個位在大漢溪畔的「河岸阿美」。
第124集
文字:許儒安 / 攝影:劉士湘 -
2182009-11-20
-
1662009-11-20馬英九總統在這個星期天,也就是八八風災的第一百天,來到高雄縣杉林鄉月眉農場的永久屋預定地,行禮如儀地主持了動土典禮。
這個災民的安置計畫是由政府和慈濟、鴻海公司共同合作的 ,目前規劃第一期六百戶,將在過農曆年之前完工,讓災民們入住,不過尷尬的是,現在有很多災民打了退堂鼓,他們認為政府違背了「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重建原則 ,不但要災民們通通離開自己的家鄉,而且只能擁有永久屋的地上物所有權,未來房子年久失修,他們的後代是不是又要流離失所呢? 這些問題,需要災民加入一起來討論,不過,現在政府卻要他們趕快做決定。
我們向相關的慈善團體和官員求證,重建這等大事,為什麼非得搞得這麼匆促不可? 慈濟說,他們發願要在農曆過年讓災民們有個新家,因為台灣人最重視的是農曆年,慈濟說,希望外界尊重他們想要「一次到位」的做法。慈濟說,這也是上人著急的事,上人巴不得災民們明天就住進新家,否則難以安心。
無巧不巧,我們所採訪的官員,似乎也很有默契地順著慈濟的邏輯在思考重建,因為這次蓋永久屋的規模很大,包含了很多來自不同村落的人,為了讓慈濟可以早點確定戶數,以便安排同村、同族的人可以住在一起,所以才希望災民們趕緊決定要不要住進永久屋,看起來不管是政府和慈善團體都是出於善意,看起來很難苛責政府得了有人分擔照顧災民責任的便宜而急於脫身,看起來更難苛責慈濟有沒有「慈善霸權」的心態,但究竟有沒有人想過,是誰面臨不簽永久屋可能流離失所,簽了永久屋卻可能失去回鄉路的風險? 誰才是重建的主體? 誰的想法才最該被尊重? 透過這則報導,也許請您和我們一起來想想:政府和慈善團體的願,也是所有災民的願嗎?
第12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
2162009-11-12新高鐵時代=全民一起來揹「高鐵債」?是什麼壓垮了BOT的美夢?
台灣高鐵歷經一個多月的財務危機警報,在政府介入改組經營團隊,積極取得主導權後,高鐵公司暫時可以鬆一口氣,南來北往的交通也還能持續步上軌道,卻也開啟了所謂的「新高鐵時代」。台灣的高鐵,曾經以「公有民營」的訴求與精神,成為全世界最大的BOT案,如今因為巨額債務及利息負擔,逆向走上了「民營公辦」的道路。
出資興建的五大股東不再出聲,反而由政府一邊扮演高鐵借錢的保證人,另一邊又要求底下的公股銀行借錢給高鐵,這中間的矛盾與衝突,無形中成了全民的負擔。 誰來幫高鐵還債呢?答案是你、你,還有你。
不信嗎?平均起來,負債近四千億的高鐵,讓全台灣每個人,不管有沒有搭高鐵,都要替它扛下兩萬多元的債務。當年高鐵喊出政府零出資的口號,早就是一個大笑話。是什麼壓垮了BOT的美夢?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場財務危機的來龍去脈。
第123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余榮宗 -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