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首頁
主題分類
議題
議題
111
土地環境
攝影:鄭仲宏
2010-06-03
芬蘭環保
在家自製廚餘肥料?什麼是自動回收機?
一起看看芬蘭有什麼樣令人驚豔的環保政策,讓人人願意做環保。
芬蘭人口五百萬,不算人口大國,但仍舊製造了可觀的廚餘,加上使用便利生產的大小包裝,都是早年沒有的環境負擔。而且若對大自然造成汙染,容易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於是芬蘭政府特別重視環保政策,長年發展下來,已經有相當可觀的成績,一起來看看值得台灣借鏡的芬蘭環保經驗。
第150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143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回家路好難,交通資源分配的複雜課題
攝影:鄭仲宏
2010-06-03
倒數計時
"八八風災重災區橋毀路斷,每每搶通後又再度被沖毀,到底應不應該砸大錢重建道路?而被迫搬離的居民又該如何自處?
以一條通往溫泉部落的縣道來說,居民四十戶,縣府第一次呈報給中央的補助報價是四十億,理由是:有觀光發展潛力。耗資上億的道路建設,一次雨季發生,一切可能又要重新來過,到底值不值得?而居民對土地的情感難道就要這樣被連根拔起?
第150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
68
土地環境
2010-06-03
3.1公里的教訓
國道三號走山的原因是天災還是人禍?
沒有對症下藥的作法,國道三號的安全真的無虞了嗎?
光是一條國道三號,就有32處順向坡,其中新竹以北超過半數,有19處之多。走山意外的發生,除了要比對過去的工程設計、施工是否不確實,還要重新檢討:當初選擇切斷山脈的決策是正確的嗎?而目前使用岩錨來處理順向坡的方式正確嗎?
第150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69
土地環境
2010-05-21
八西里的那晚
民國63年9月28日,基隆的八堵交流道發生山崩奪走36條人命,36年後,國道三號走山是不是歷史的重演?而政府學到教訓了嗎?
八堵交流道事件,是台灣高速公路開發史上第一個災害事件,當年中山高都還沒有通車,八西里就先付出36條人命的代價,一個輕度颱風造成的山崩,沖垮了山腳下的一排民宅。同樣震驚全國的走山意外,36年前發生一次,36年後再次重演,當年到現場調查的學者如何看這兩次事件?而當年的生還者對於當時的走山,還存有什麼樣的印象?
第149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78
政治經濟
2010-05-21
國家賠不賠
國道三號走山的意外,交通部允諾給予受難者家屬國家賠償 ,那為什麼之前類似的案件申請國賠卻屢遭拒絕?政府單位互踢皮球,小老百姓該向誰求助?
國道三號走山造成四人罹難,而後交通部允諾給予受難者國家賠償,後續效應之一是,其他之前遭到駁回的國賠案,都出現了「敗部復活」的機會。這些案子可能也將首開先例,創下國賠史上,政府「先以天災拒絕,後以新事證認賠」的作法。然而真的有機會,重啟國賠程序嗎?一起重回豐丘明隧道及雙園斷橋事故現場,看看家屬們爭取國賠的心路歷程。
第149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67
政治經濟
2010-05-14
川震:我們的娃娃
今年5月12號,是川震屆滿兩週年的日子。透過廣州中山大學退休教授艾曉明的紀錄片,跟著志願調查者的腳步, 回到地震發生第一時間的現場。
去年,中國政府終於公佈了川震的死亡失蹤人數,在總數86000多人,有5335位中小學生。至於校舍的大量倒塌損毀,中國官方表示,其中並沒有人為的疏失,但是,失去孩子的父母們無法接受這樣的論點,他們認為,政府不負責任的豆腐渣工程才是最主要因素。由於官方不願意公佈任何相關資料和數據,這群痛心的父母只好自發調查行動,希望為這些失去生命的娃娃們討回一點公道…
第148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76
政治經濟
2010-05-04
川震:公民調查(下)
譚作人入獄後,反而讓更多自願者加入公民調查團隊,透過藝術家艾未未的招集,他們主動調查並且要求中國政府透明化川震訊息。
譚作人被關的消息傳出之後,反而讓更多自願者加入公民調查團隊,這個團隊是由北京奧運場館鳥巢設計者艾未未所招集,他們要求中國官方遵守《信息公開法》,公佈川震的相關資料。第一步,他們主動調查失蹤死亡的學生名單,也希望同步得到官方的訊息,卻得到了很不友善的回應…
第148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69
政治經濟
2010-05-04
川震:公民調查(上)
成都的環保工作者譚作人,深入破壞最嚴重的北川地區調查,在發表譴責政府的文章後,卻被以「不滿六四運動定調」的罪名判入獄。
中國成都的環保工作者譚作人,主動深入破壞最嚴重、被封鎖的北川地區調查拍攝,並且在網路上發表了〈龍門山,請為北川孩子作證〉的文章,譴責政府單位早就知道北川位在斷層帶,卻沒有發出警訊,也沒有監督北川的建築應該達到法律的防震標準。後來,譚作人真的被關了,不過罪名卻是:不滿中央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定調,意圖顛覆國家政權。一起來看看譚作人對揭露真相的堅持…
第148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111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2010-04-29
貓空沒景
為什麼貓纜沒有經過環評就興建呢?規劃中的北投纜車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貓纜?
這週的公民特派員,是住在貓纜附近的政治大學學生作品。自從前年九月薔蜜颱風來襲,造成T16塔柱邊坡下滑以後,貓纜的爭議就不曾間斷。到底貓纜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可以在興建過程一再變更名目,甚至不經過環評?一起來看看,他們發現了什麼…
第146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128
政治經濟
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2010-04-29
貓纜的考試卷
停駛一年半的貓空纜車,終於在三月底復駛了,監察院調查報告中「不可思議」的問題是什麼?
真的安全無虞了嗎?
去年,監察院針對貓纜提出糾正案,雖然監察院輕輕放下,不過,調查報告證實,貓纜整個計畫有諸多「不可思議」的問題,這些問題現在都得到改善了嗎?住在附近的居民研究了相關的資料,還是有很多疑慮,於是主動委託律師向法院申請假處分,希望貓纜先停工,先釐清法律上爭議,結果法院開了三次庭之後,依然石沉大海…
第146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44
土地環境
2010-04-15
為水源而戰
擔心烏山頭水庫上游的垃圾掩埋場,可能影響水庫的水質,憂心的居民於是進行一連串的抗爭,結果卻被官方擋在門外…?
公民特派員這禮拜是來自台南的報導。台南縣東山鄉的居民,由於擔心烏山頭水庫上游的垃圾掩埋場,會影響水庫的水質,於是自組團體,進行了一連串的抗爭活動。然而協調會上卻出現了一些狀況,是居民的願望太大了嗎?而環保局在開發案和人民權益衝突的時候,又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第144集
文字:
其他
/ 攝影:
其他
87
土地環境
2010-04-15
富山的下一步
全國第一個必須遷村的特定區─台東縣大武鄉富山部落,終於動工的永久屋,卻不一定可以帶來安定的生活?
富山部落目前住著三十幾戶,一百多位的排灣族,部落以老人跟小孩子為主。八八風災至今,七、八個月過去了,部落上方崩塌處卻還沒有整治好,沖毀的房子也還掛在那裡,居民甚至還沒有乾淨的水可以飲用。儘管中央重建委員把富山劃定為全國第一個「特定區」,不過重建過程卻是一波三折,甚至遭到大武村的村民抗議…
第144集
文字:
李瓊月
/ 攝影:
李金龍
103
土地環境
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2010-04-08
消失的海水浴場
18歲學生,發現家鄉宜蘭的海灘莫名消失了200公尺,新單元「公民特派員」,要從每位熱心公民眼中發現問題。
宜蘭頭城的海水浴場,原本200公尺寬的海灘不見了,以往到了夏天就會出現的的渡假人潮也消失了。而最接近海邊的竹安里居民,每到遇到颱風天,就擔心海水會把房子給淹了。公民特派員楊曜任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他拿起攝影機,試圖尋找消失的海水浴場。
第143集
文字:
楊曜任
/ 攝影:
楊曜任
92
土地環境
2010-04-08
洋蔥的眼淚
洋蔥種子仰賴進口,卻缺乏田間的試驗規範,農民一次千萬的損失,是洋蔥的眼淚?還是農民的眼淚?
今年在恆春地區,發生了史上第一次的「烏龍洋蔥」事件,過去大量種植的進口品種大缺貨,才一年的實驗種臨時代打上場,原本預期可以長成壘球大的,現在縮水比雞蛋還小,怎麼會種錯了? WTO開放種子進口,農改場不再試做,貿易商可以直接找上農民,沒有試做的規範和機制,誰來保障農民的權益?
第143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余榮宗
198
司法人權
系列報導:從歷年重大司法案件,看司法改革的關鍵進程
文字:婁雅君
攝影:羅盛達
2010-03-25
死刑對話錄
廢除死刑,你贊成?還是反對? 亂世用重典,真的有效嗎?
家屬的悲痛心情又該如何找到出口?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會只有一種聲音。有人要殺人者伏法,也有人大喊:槍下留人。人類對於生命的價值,會隨著時代背景的演變,而有不同的認知。那麼,你贊成廢除死刑嗎?目前的台灣社會,似乎不太能夠接受,但是也有許多國家已經廢除了死刑。死刑的存在與否,整個社會,是不是應該要繼續對話呢?
第141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羅盛達
112
土地環境
攝影:周明文
2010-03-18
誰的剝皮寮
電影拍完了,老街應該恢復原貌?還是保留影城,吸引觀光客?屬於剝皮寮的傳統產業和文化,會不會隨著電影的熱潮一同消逝?
電影《艋舺》,看上了剝皮寮老街古樸的風貌,在那裡搭建了八零年代的商店招牌,電影海報。戲拍完了,這些佈景怎麼辦呢?因為電影前來朝聖的人,看得興高采烈。但是在地人看了卻很錯亂,因為這不是他們世代居住,從小生活的剝皮寮。到底剝皮寮是誰的剝皮寮呢?記者范毓雯、周明文的報導。
第140集
文字:
范毓雯
/ 攝影:
周明文
最前
63
64
65
66
67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
Share
Tweet
:::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