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
372014-12-16上個月底選舉的結果,代表台中市要換新市長了,而除了現任市長胡志強所推動、還在進行中的工程之外,剛當選的林佳龍在也推出十公里免費公車、萬戶平價住宅、以及軌道捷運等政見,這些建設完工之後,台中市會變成什麼樣子?老台中人可能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台中變得好快。
在三十年前,台中市區只有57公頃大,歷任市長推出一期又一期的重劃區,就像接力賽一樣;做到八期,市區面積就已經增大三十倍,而目前總共有14期,規模會比現在更大。
當然,城市本來就有新陳代謝,也有發展的需求,但是台中的快速發展,衍生了一些效應,包括商店豪宅進駐市區,工廠向外圈移動,吞掉了原本的農地;也因為擴張的速度超過更新的腳步,使得舊市區顯得越來越破爛,跟美侖美奐的市區差異更大。而許多豪宅的主人都是來自外地的投資客,房子買來空著不住,只是等著要增值。這已經不是在地人印象中台中的模樣。
第378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492014-12-16
-
312014-12-09除了買不起房子之外,台灣年輕人最常見的抱怨還有找不到工作,要不然就是薪水太低,從小唸書到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結果連養活自己的能力都沒有,產學之間的落差相當嚴重。一個社會除了有白領階級,還得有更多人做藍領工作,當多數人都只想坐辦公室或做服務業,就業市場的供需就會失衡,也不利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今天我們來看看一個跟台灣觀念完全不同的國家。提到德國工藝,相信大家都會豎起大姆指,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全球經濟一片慘澹,但德國卻能安然度過風暴,這跟他們的中小企業始終保持堅強實力有絕對的關係。
德國政府從1969年開始推動雙軌制技職教育,年輕人一進高中,老師就協助尋找未來可能投入的職場,企業也可以儘早培育人才,由基層起步,經過日復一日的磨練,長年累積下來的技術是個人和企業,甚至國家的重要資產。
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德國的做法跟台灣的建教合作完全不同,他們的學徒跟正職員工一樣領全薪,絕對不會把實習生當做廉價勞工!難怪德國人說,全世界都來向他們取經,但卻極少看到複製成功的國家。
第377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422014-12-09從空中看台灣,一片綠油油的顏色,山區就佔了七成的面積。而當城市住滿了人,很自然地就往周邊的山坡地移動,以新北市為例子,北邊有汐止南邊是新店,山坡上都是一棟又一棟的高樓。 這種情況要追溯到民國72年以前,當時在山坡地蓋房子的條件比較寬鬆,有個名詞叫老丙建,89%都集中在台北縣,也就是現在的新北市。後來即使審核嚴格一些,很多問題並沒有改變。
民眾前來看房子,建商仲介會強調景觀美空氣好,這倒也是實話,但省略沒說的是這裡到底是順向還是逆向坡,有沒有山崩土石流的風險?更不會去提地底下看不見的斷層。今年全國最新的清查結果,各地列管的山坡地住宅社區總共有509件,新北市佔了109件,但是只有數字能夠公布,社區名字是不會對外公開的,想買房子的人自己要提高警覺。尤其明年就要公布新北市的地質敏感區,到時候恐怕又是一枚震撼彈。
第377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152014-12-02高雄市長陳菊連任成功,未來將面對更大的挑戰─高雄石化業究竟是留還是不留?高雄市能擺脫與石化產業共生七十年的命運嗎?獨立特派員今天就帶您從這段日據時代開始的高雄煉油史說起。日本當初因為二戰、為了南進,選擇高雄做為石油進口、煉製、提供海軍油料的重工業區。
戰後國民政府一路接收下來。這裡是全台灣石化工廠最多的城市,包括後勁五輕、高雄煉油總廠、仁大工業區、臨海工業區、還有林園工業區,很難想像過去高雄人不是家住在石化管線上,就是每天呼吸著工廠煙囪排放出來的廢氣,高雄的繁榮長久以來都是用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換來的! 直到731氣爆之後,市民開始思考:高雄真的需要那麼多石化工廠嗎?被氣爆爆破的殘缺路面雖然已經在選前修復通車,但高雄市民受傷的心很難平復,美麗市容下的問題更應該用長遠的政策來檢視。
第37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362014-11-24就在選舉前夕,候選人一個個聲嘶力竭做最後拉票,但是這半個月競選期間看下來好像沒有多少市長候選人具體談到未來的城市規劃,有,恐怕也是一種夢想,到底怎樣才能讓人民安居樂業有踏實的感受?
成功大學完成一份台灣土地容受力北部地區的調查,發現北台灣普遍綠地、埤塘等大幅減少、建地增加、整體景觀趨向破碎,造成無計畫性的人口湧入,使得都市邊緣因為土地容易取得又便宜,出現一連串開發案,到處都是新市鎮,也隨之引發一個接一個的抗爭,尤其桃園變化最大。
獨立特派員窩台灣系列調查報導,今天就來到下個月即將升格為六都之一的桃園,再度檢視台灣史上最大的徵收案桃園航空城,在即將被徵收的農地上,民間也辦了個地景藝術節,相對於九月份縣府花費數千萬的玉兔,這回換了造價才十萬的小熊,滿臉迷惘的坐在農地上,附近八十歲的老農夫,種田一甲子,到老卻遇上土地徵收案,得搬進電梯大樓,頓失生活重心,這樣的影響不是開發帶來的商業數字能計算的。
第375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秉寰 -
41
-
202014-11-17上個星期,獨立特派員報導雲林麥寮六輕旁一間橋頭國小,因為發現污染嚴重,必須搬家的故事,今天繼續來看,台灣首次針對石化工業區附近居民所做的健康調查,還有哪些警訊?
首先從六輕附近最大的三盛村來講,三盛是指花生甘薯甘蔗這三樣東西盛產,過去大家都種田或抓魚,但是六輕來了,村子裡三分之一的人不是去六輕上班,就是承包他們的工程,六輕成了衣食父母,確實帶來商機,尤其台塑每年依約提供豐厚的補助款,有免費的營養午餐可吃,學生人數增加了,但是這下子調查發現,空氣被污染,長期健康有疑慮,他們該怎麼辦?乾淨的空氣、水與土地是基本的生存條件。要搬?不搬?對土生土長,沒有多的錢、多的技能的居民而言,談何容易。
第37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382014-11-17上星期來自大埔竹北桃園台南等各地的反徵收自救團體,到總統府前抗議,公布最新版的全國浮濫徵收地圖,比三年前他們抗爭,促成立法院修訂土地徵收條例時,又增加了十九處徵收案,總面積五千七百多公頃,裡面最大的當然屬桃園航空城,其他還包括台南鐵路東移,要被遷走的五公頃四百多戶居民。到底這些徵收有沒有必要,開發計畫要怎麼做?今天窩台灣系列報導就來探討台南鐵路地下化問題。
台南是台灣排名第三的老府城,如果從明朝時候算起,有350年歷史,一個老城要現代化很不容易,再加上人口密集,使得八公里長,跨越九處平交道、四個地下道以及三座陸橋的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談了二十年,一直無法施行。就拿高雄市來說,中央地方共同出資的高雄、左營和鳳山三處鐵路地下化工程,十五公里,總經費快一千億,眼看著106年底就要同步完工了,屆時切割高雄為南北的七處平交道,及十六處公路立體交叉,將全部消除、縫平,還可以帶動週邊商機,但是台南卻困在原地。
居民長年等火車通過平交道,其實早就不耐煩,卻無奈,誰不期待新的市容?但是反對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一番道理,原本第一排店面得拱手讓人,幾十年的生活被打亂重新來過,怎麼辦?這是未來的台南市長得繼續頭疼的問題。
第374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202014-11-10選戰開打,到底人人手中的一票能選出怎樣的公職人員?未來我們的居住環境能改善嗎?生活與工作條件會有怎樣的改變?從這週開始獨立特派員將走訪六都,包括年底即將升格的桃園,追蹤調查各個地方民怨很深、積弊已久的老問題,端看未來的地方首長如何接下這樣的挑戰。
首先來到台北市,首善之區的台北市其實已經年紀不小了,住宅平均屋齡29年,全台最老,甚至將近八成的建築物屋齡在三十年以上,其中五萬三千棟還高齡四五十,佔47.2%,沒有電梯、巷子狹窄,隨著居民年紀越大爬樓梯越困難,管線也常堵塞,有的連消防車都進不去,防災防震完全不合格,誰不想都更,換個新的有電梯的。
但是過去很多都更案喊了十幾年依舊吵不完,原因是建商為了取得多數居民的同意,多半私下個別簽約談條件,佔地一千多坪的永春社區就是個例子,日前終於通過審議會,預計年底前動工,多數拆除重建,少數4%不同意的就老房子拉皮,但是十三年吵下來,把原本四十年老鄰居的關係都吵壞了。
台北市的新房子能蓋的都蓋了,老舊社區都更無疑是未來都市發展的首要任務,過去缺乏整體規畫,任建商各顯神通,造成市容凌亂,公共空間不足,還炒高了房價,這絕對是未來台北市長應該給市民的改變。
第373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18
-
38
-
472014-11-03台灣近年因為不停的開發,引起一連串土地抗爭,這些開發真的有必要嗎?新市鎮吸引很多移入人口,但是整體環境真的能容納得了?
成功大學做了一份土地容受力的調查,發現北部地區普遍植生地減少、建地增加、整體景觀破碎,無計畫性的人口湧入,也連帶造成住房需求增加,市中心房價高漲,其中以桃園地景地貌的變化最大。
記得中秋節桃園曾經辦了一場地景藝術節,特地請做黃色小鴨的荷蘭藝術家霍夫曼,量身訂做玉兔,躺在當年黑貓中隊、紅狐中隊的基地—桃園機場的草地上,吸引了246萬人次參觀,很多人跟玉兔拍照,卻對這裡的歷史一知半解,未來隨著桃園航空城的開發,這座日據時代就啟用的飛行場很可能大半被拆掉。跟著獨立特派員探訪被人遺落的機場。
第372集
文字:劉伯姬 / 攝影:賴振元 -
15
-
512014-10-28不管是產業界或家庭,台灣好像真的離不開外勞了。正在立法院審查的就業服務法修正案,將放寬外勞居留台灣工作的時間,最長可以待十二年,只是每三年必須出境後再入境。如果這個會期能夠順利三讀,最快明年就可以實施。這項修法讓許多急需幫手的家庭鬆了一口氣,但多數人看事情的態度都是從自己方便的角度出發,卻忽視了為我們賣命效力的外勞,身心也需要休息。
獨立特派員長期觀察記錄外勞的生活,眼看著從去年五月廣大興漁船事件,到今年513越南平陽暴動,台菲以及台越之間的關係緊張,外勞處在夾縫中尤其為難。因為語言隔閡、還有工作地位較低等原因,他們的聲音很少被聽到,跟台灣人互動時也經常受到有意無意的歧視,像是在印尼開齋節期間,外勞聚集在台北車站,卻引起許多本地人不滿,主管單位只好拉起紅龍,隔出特定區域,不管合不合理,如果你是外勞,恐怕也會覺得不太舒服吧!隻身在異鄉打拼,他們需要更多人性的溫暖。
第371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